二、李政道的计划
对中国十分友好,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探亲、访问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非常关注中国这一重大举措。他发现到美国的这52名留学生去的都不是美国第一流的大学,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校的物理系里没有一个中国正式派去的研究生。这促使他提出一项培养高端研究人员的计划——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hina-U.S. and ),即费用(生活费、学费、医疗费等)全部由美国民间负担;目的是使中国研究生进入美国第一流的研究院,受到同美国学生完全一样的训练。具体步骤是:1、美方教授命物理考题(美研究生资格考试水平),中方教授命英语试题。中方负责推荐学生参试和考试的组织工作,包括阅卷评分等。这种做法使美国大学有了不通过TOEFL和GRE选拔学生的客观判据。2、李政道教授亲自拟定适合这种办法的申请表格。学生填就后直接寄交美国大学物理系,而无需按正常手续通过该大学的招生办公室。3、按照常规美国大学物理系每年2月讨论审查研究生入学申请,但的入学审查较此为早,1月即对录取与否作出决定。实际上学生享有了优先录取之利。
这个计划是李政道1979年春在北京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在研究生院系统讲课时提出的。经过2次小规模的试验后,1980年,李政道正式向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提出该计划,受到科学院、教育部的支持,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家严济慈的大力支持(他后来担任 委员会主席)。美国60多所大学的物理系几十个专业参与了此项目,其中包括所有美国第一流学校。每个学生每年平均费用15000美元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勤奋,学业优秀,获得好评。李政道评价说,“他们在美国好几个研究院中成绩都是最好的”,这表明“中国的青年是绝对优秀的,是国宝”。
邓小平也大力支持这一项目。1979年4月15日,邓小平会见了李政道教授和他的夫人,介绍了中国的国内情况和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2月1日,邓小平阅方毅的来信,就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资助中国100名留学生在美国的费用和美国浦西博士愿提供基金资助数十名至一百名中国留学生一事,作出批示:“应同意。”1981年12月25日,邓小平会见并宴请李政道教授。谈话中,对李政道多年来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
1980年至1982年,共有362名学生在美国学习,该项目计划办到1985年,共700多人。到1983年,最早试点的学生已有回国的,1984年、1985年还会有大量学成归来者。1983年当年还计划派遣109人。这些学生所学专业大都与国家建设有密切关系,回国后如何安排、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了李政道考虑的大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议。博士后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吸引、培养、使用专业人才的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办法和目的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一些不固定的职位,挑选一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从事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以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之成为具有更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当时,这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英国G5院校留学,并不广为人知。
博士后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邓小平亲自决策和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长足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抚今追昔,倍感邓小平当年决策的高瞻远瞩和英明果断。
一、要成千成万地派遣留学生
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的邓小平面临不容乐观的局面:高级专业人才断层、紧缺,各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向西方学习。1977年5月12日,他在同方毅、李昌谈话时说:“四人帮”搞闭关自守。科学研究方面的先进东西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为什么不接受?接受这些东西有什么可耻的?
7月23日,邓小平在同长沙工学院负责人谈话时,第一次提出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也可以派留学生去学” 。8月8日,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这时派留学生还带有探索性质,其中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派10个人到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的实验室学习。丁肇中,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另外,还派人到美籍华人、高能加速器专家邓昌黎教授那里学习。邓小平解释这样做的政策是“拿来主义”,1977年10月15日,他在会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陈恕时说:“要加强学术交流,我们已决定派十个人到丁肇中的研究所去学习。”“我们这么落后,应该拿世界最先进的成果做起点,努力奋斗,才能谈得上赶超。”他在会见邓昌黎教授和夫人黄乃申时也说“现在我们是以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赶超的起点,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凡是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我们都要拿过来” 。
派遣留学生政策的大幅度调整是在1978年。1978年3月中旬,邓小平审阅了教育部、国家科委、外交部《关于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向国外派遣科技生问题的请示》报告。6月23日,邓小平听取刘达关于清华大学情况的汇报,同在座的方毅、蒋南翔、刘西尧等谈话说:“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派出去主要学习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请教育部研究一下,在这方面多花些钱是值得的。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他还提出具体的意见:“留学生管理制度也要改变一下,不要看得死死的。留学生可以住在学校,也可以住在外国朋友家里。暑假还可以让他们回来一下,了解国内情况。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可以到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去看看,经常了解留学生的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怕出一点问题,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好的,个别人出一点问题也没什么了不起。”
邓小平的重要指示,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与宏大气魄,翻开了中国出国留学工作新的篇章,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教育部落实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指示,迅速制定计划,采取措施,于7月11日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时作出了派遣3000人的计划。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问美国。访美期间,邓小平在中国驻美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同美国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美方确定在1978年至1979年度接受来自中国的500至700名留学人员。邓小平在双方商谈期间,曾于1978年7月10日对弗兰克?普雷斯率领的美国科技代表团说:“美国的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比其他国家先进一些,我们愿意吸收你们的技术。”“你们提出近期内接受五百人,我们提出的人数可能更多一些。用你们现成的条件,为我们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什么不干呢。”
1979年初,最初的52个访问学者被分到了美国的几十个不同的学校里。2年后,他们学成归国。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论点
用“分权”破解“一把手”腐败难题
公务员工资如何涨,重点给谁涨?
毛泽东为何坚持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员
周恩来受托解救刘少奇女儿刘爱琴真相
刘少奇与邓小平的最后一次对话
毛泽东惋惜哪位最早去世的元帅?
黑山阻击战:国共王牌军最惨烈的一战
习仲勋蒙冤往事:分不清儿子近平远平
1983年3月9日上午11点至12点半,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李政道,对他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对其母的病逝表示亲切慰问。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副院长严东生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汪锋、杨荫东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在谈到李政道的上述建议时,邓小平说:“你提的建立‘科研流动站’建议我已看到。我们亦设想过很多方案,但没有那么具体。(人才流动)问题不解决好,出不了人才,是巨大浪费。国内知识分子担心待遇低,但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出力美国读博士后有工资吗,能否各得其所,发挥长处。”
李政道解释说:“如建100多个站,每站10人,永远保持,就有1000多名年轻人(包括所有学科)。流动了可利于选人,看得出哪里合适。一个站可从属于一个院(所),但站的位置一定要保持,这像个泵,水可流动起来。仅一个所,流动不起来,现如建这么多站,就可流起来了。”
陪同会见的卢嘉锡说:“这种流动站可一试,但一定要全国一起考虑,靠一个单位是做不到的。”
邓小平说:“这个问题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好。”“现在我们要避免头脑发热,但不管怎样,科学和教育要多投资。”“现在财政情况还好,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会见后,邓小平设便宴招待李政道。
李政道提出的问题给邓小平留下很深的印象,碰巧一件偶然的小事触发邓小平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1983年秋,《延安报》记者杨捷文在采访中发现,陕西延安地区有个李武强,西安市人,青年知识分子,197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后被分配到富县广播站工作。在工作之余,他认真钻研电真空学,自修了俄、日、英、法四国外语,并于1980年2月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是“文革”之后,我国最早派出的公费留学生之一。1982年李武强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5月他回到北京。但由于一些主管部门互相推诿,一年半过去了,他仍然没有被分配工作。有关部门本着“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一纸调令直接将李遣回原工作单位——陕西省富县广播站“等待分配”。因为专业对不上口,李武强只好作一名普通工人。杨捷文多次采访李武强,经过分析研究,写了一篇《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留法学生回国一年半后还未分配工作》的内参稿。11月10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590期作了专文刊登。
11月16日,邓小平看到这篇文章,作出批示:“请国务院检查。天天讲缺人,有人不能用、不会用,为什么?是谁的责任?如何纠正?需要弄清楚。” 还在文章的标题下用红笔画了两道粗重的红杠杆,以期引起特别重视。随后,几位中央领导人也都作了批示。
根据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批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大检查、大落实工作,并为此专门发了文件。12月20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检查工作,并决定从中央到地方成立各级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国家劳动人事部调配司司长亲自来延安办理了李武强的调动手续,分配李去国家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并担任了研究室副主任,后调入国家科委,负责高科技、新技术开发工作。邓小平特别关注这次“国务院检查”,亲自听取了中央书记处的汇报。
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需要资金和多方面配合支持。李政道1983年提出该建议后,被转到国家科委研究办理,但一直没有具体行动,原因是科委和派出去的留学生没有直接关系。
1984年4月27日,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李政道来华进行为期4周的讲学访问。他到西安讲学时发现那里并不同意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原因是怕人才流动到北京、上海等地。由于该计划迟迟得不到推进,李政道决定直接向邓小平面陈。1月份时,他曾给邓小平写信,希望“届时能再有机会谒见,亲聆教导”。这次来华他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在这份建议书中,李政道论述了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具体办法,并明确指出实行这种制度必须解决认识和工作上的一些关键问题。
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政道及夫人。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邓小平说:“这次请你们吃个便饭,你有什么话要说吗?看了你写的这个(指李关于如何安排“博士后”的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恐怕应交给科委、教育部?”“有不少新名词,‘博士后’对我来说是新名词,在国外可能是老名词了?”
李政道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博士后在国外的发展情况,还以形象的说法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博士后与博士的区别。他说,博士后是从教师指导到独立工作的一个过程。独立工作的能力需要经过考察。博士生都是一流人才,而其中可能有1/10是超等的,可以成为自己找新的方向、带领别人前进的科技带头人。但要选出这1/10的人才并不简单。在博士后流动站上可以辨别超等和一等。研究单位可以通过流动站选人,博士后也可以通过流动站选单位。因为有了这个组织,可以保证流动,造成竞争。这是个秘诀。
接着,李政道还谈了在中国建立博士后制度的迫切性、条件等。简单介绍完后,李政道提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希望国家拨款2000万元人民币建立十几个“博士后流动站”作试点;二是国内主要机构要采取措施,最好能有一位副总理级别的领导来牵头监督落实这件事。
对李政道提出的建立十几个流动站的建议,邓小平说:“10个站,只解决200人,是否太少了。”“10个太少,回来几千人,还有其他专业,也要采取同样的方法。”
李政道强调:“现在以物理为试点,成功后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所有学科,包括工业部门。但每年回来讨论,都没有落实,我这次是想落实。”
对此,邓小平说:“我们现在对回来的人,不晓得怎样用,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成百成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美国读博士后有工资吗,邓小平决策建立博士后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明天就批2000万。无非是盖房子,买设备。”“这是新事物,新名词,我第一次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了,但我脑子里没有这几个词,是落后分子。我赞成,同意了。”
关于谁来牵头负责这件事,邓小平对在座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说:“你管吧,你管钱。” 万里请在座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管,说“他年轻,懂行。”“我当后台。” 胡启立表态说:“先从科学院和教育部开始。”
邓小平最后作结论说:“看准了要行动,起码没有危险吧!现在已出现回来的人不知怎么用的问题,使用不对专业,零零星星已有这个反映,成千上万的人回来是很大的问题。以后各行都可以参照这个办法,是使用培养,也是考核。”
邓小平谈话后,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落实。1984年7月21日,全国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改革座谈会上提出5条促进人才流动的措施,其中第3条是:“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回国后先可以在流动站工作两年到四年后再由科技干部管理部门统一分配工作。”有上百个科研和教育部门提出了建站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决定首先选定20个单位,开展“博士后”研究试点。
1984年8月25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学者陈省身教授夫妇,当陈省身说“国家派出了不少留学生,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用好这批人,希望政府能真正将这几千名留学生好好用起来”时,邓小平说:“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这批人。”“我们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
四、意义深远:博士后制度正式建立
1984年9月30日,李政道来华参加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在科委主任宋健的赞同下,他主持了数次由中科院和教育部有关领导参加的讨论会,于10月10日初步确定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方案”和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试行“条例”(均为草案),明确了设站的指导思想,建立了组织协调机构,而且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从进站条件、工资待遇到离站后的去向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博士后条例》规定:凡年未满四十岁、近年从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经两位副研究员(或相当职称)的推荐,由所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均可与本所签订“博士后”工作合同。条例规定不得招聘本所攻读博士学位的当年毕业生。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科研人员,每期应聘两年,期满后不得继续留本所工作,可应聘到其他培养“博士后”的单位,或由研究所负责向外单位推荐、介绍工作。条例还规定,“博士后”人员在学术和生活上享受助理研究员待遇。应聘期满后,成绩优异者可授予副研究员或研究员职称。
10月下旬,3位不久前从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应聘来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继学位制之后,我国开始正式试点“博士后”培养制度。
如何更好地使用国家拨款,李政道进行了创新探索。为了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发现优秀的年轻学者,李政道吸取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建议把国家财政拨款中的一半用来进行投资,以每年的利息作为当年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数额。根据具体调研结果,李政道建议把拨款的一半转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先作为信托存款,二年后转为信托投资。李政道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及有关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
此后,政府各有关部门加紧在全国普遍试行博士后制度的筹备工作,举行了一个又一个专家座谈会、留学回国人员座谈会、有关部门座谈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座谈会,最后终于形成了一份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的初步意见。这个初步意见得到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1985年5月,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试办博士后流动站的报告》。
1985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这个报告,决定在我国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并拨出专款用于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月17日,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管委会决定,在73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设立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两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50人。
邓小平决策建立的博士后制度适应国家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学术交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促进科研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原载《湘潮》杂志2014年第5期
美国有博士后学位吗,透析美国博士后制度
1、美国博士后制度的历史沿革
美国博士后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已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美国博士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以单位自主发展为主的自然成长阶段和政府介入并提供积极支持的阶段。现分别简述之。
(1)博士后制度的兴起和早期发展
美国的博士后制度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中下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较好的研究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在最初基金资助的20人中有4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故人们称之为“博士后”。
最初的目的有两方面,培训青年学者和推进科研。1877年,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年会上,年轻的哈佛天文学家爱德华C.在一篇题为《资助科研》的演讲中称赞霍普金斯研究基金是沿着正确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他还指出要扩大资助科研的重要性。
当时,许多其他的大学间接地奖励或适当地鼓励科研工作,有一些是主动的,但大多是被动的。一些人甚至认为,教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就是用来教书,而搞科研是不务正业。
假如这种想法得以泛滥,国家的科学技术就不会有大的发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吉尔曼认为:“我们希望得到—伙能力强的年轻人,并委任他们,因为他们还有20年的工作时间。根据他们的能力选择他们,不断增加他们的薪水,根据他们取得的成绩提拔他们,这个计划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
引进一些英国研究员制度和德国无薪俸讲师制度的特点,或换句话说,对于那些愿意投身大学教师生涯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基金。的确,至少对那些等待提升的年轻人是—个支持。”他还说明,“大学对于传播知识贡献很大,但是扩展的深度相对有限……如果将用于教学方面经费的十分之一用于研究,美国不久就会在世界科技界伟人中占据适当位置。”
l922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洛克菲勒教育捐赠部一同合作,提供50万美元给医学研究基金,重点在临床医学;1923年,又提供32.5万美元在生物科学方面。这三个项目又继续进行,而且被进一步扩大,尽管在大萧条开始时,基金有所减少。
1924年,另外一个洛克菲勒组织,国际教育部创立了一项国际交流基金,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支持一些经过挑选的学生,进行国际间流动。这些人是定向培养,当他们完成学业后,被明确要求回国服务,同时要求全美研究协会从美国的申请者中筛选。
毫无疑问,各种研究基金项目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20年代,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研究基金申请者获得了基金。在1919—1932年中,有十分之一的自然科学博士成为国家研究员,多一半的人获得各类基金,其他人得到了国家研究基金。
由于提供了专业研究的最好环境,研究人员被吸引到大学和研究机构,美国的五个研究机构——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加州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其在高峰时期集中了全美几乎一半的国家研究基金获得者。一些经过挑选的大学中的研究机构美国top30名校留学,实力本已经很强,再次获资助,则成为某些专业领域的主导。
1938年,由内务部长 L.Ickes任命的—个委员会就联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如何解决相当一部分大学各级领导对于科研的重要性,对于大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以及对于此方面的人员准备等都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个委员会注意到国家研究基金项目所作出的贡献时说:“虽然有一些承担项目的人表面上看所取得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但其中20%的人的成果是显著的,这是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博士后研究是国家科研发展的—个重要因素,尽最大可能使之保持下去,甚至有必要让联邦政府拨出专门经费。
(2)美国政府的介入和积极支持
如果说美国的博士后从诞生之日起主要是大学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创立起来的,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支持就成为博士后事业迅速壮大的重要力量。正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的博士后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944年,在二战行将结束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给美国科研发展局局长万尼瓦尔·布什写了一封十分重要的信。信中提出了在未来和平时期对美国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四个问题,其中最后的一个问题是:发现和培养美国青年的科学才能,以便确保美国将来的科学研究能达到战争时期的水平,并要求制定出一个具体的有效方案。为此,布什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专家、完成了题为《科学——疆界无尽的前沿》的报告。
报告提出了“公民的智力是一种国家资源,其重要性胜过所有其他的自然资源”的观点,并拟定了由政府提供奖学金和研究基金培养科学人才的近期和长远计划。布什强调,大学是推进基础研究和训练未来研究人员的唯一角色,政府要依靠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来发展基础性科研前沿课题,并提供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
他竭力主张建立国家研究基金会NRF,以便支持在大学中的基础研究,为大学生提供奖学金、研究基金,为更高的训练和重要的研究课题提供基金。他设计了一个第一年提供2500万美元,到第五年上升到9000万美元的预算;一项兼顾奖学金和研究基金的预算,第一年为700万美元,到第五年上升到2900万美元。这份重要报告为美国在二战后的科技教育体制勾勒了基本蓝图
1969年,仅大学用于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就为4.33亿美元,其中2.99亿美元来自于联邦政府。仅国家卫生研究院就为10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基金,提供7500万美元为博士前和博士后训练基金。
作为大学研究的主要支持者、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国家研究委员会挑选出来的277个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基金,另外还提供了302个科研教授基金资助大学教授以扩展他们的科学教育水平。
不过,象众多的博士后训练者那样,大多数博士后研究是由研究基金支持的,据估计,1958年,大约有200个博士后研究人员散布在全国各物理系,这些博士后在物理研究方面扮演了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没有他们参与到大学研究工程中,大学的活力和动力将慢慢消失。
提供研究位置,对于那些希望扩展经验的年轻博士来讲,获得博士后训练是有吸引力的,以学徒身分参与联合研究一至两年是获得更好职位的入口,也是免除重负而从事研究工作的—个机会。根据后来化学部的估计,当时在化学方面大约增加了2-3倍的研究伙伴。
科技教育经费的大量增加,使大学的研究工作迅速发展,迎来了六十年代的“黄金”时期。1962年美国新毕业博士为11507人,其中8.5%的人获得博士后研究职位;1967年新毕业博士20295人,有11.6%的人做了博士后;在这五年内,博士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一倍,而博士后人数则增加了近两倍。可以说,美国政府把博士后列入人才资本的首位,并不惜一切代价来发展这个事业,是美国博士后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1964年美国有博士后学位吗,透析美国博士后制度,美国科学院任命了两个卓越的委员会,对全国物理和化学博士后研究情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对于博士后研究的必要和潜能进行报告。物理评估委员会于1966年作出了报告,申明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中,博士后训练已“迅速成为必要条件”。委员会认为博士后数量增加的原因是“知识爆炸”。
同时也因为政府支持科研,从而使大学有可能为新博士毕业生提供研究助手位置,工资待遇不低于那些开始从事教师生涯的人。许多新毕业的博士认为,学术气氛是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研究基金是必要的。
博士后对于物理学最新的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博士后为教师和学生贡献活力和已有的知识,从而推进研究的进步,博士后对于在物理学方面教学和研究有必要的贡献。花时间在博士后研究方面,从而加强研究和教学的训练,被证明是正确的。化学评估委员会于1965年提出报告,这个报告。
同意博士后制度在加强研究和教学方面的实践是有价值的。在这一水平上,—个学生完成了专业判断,他们具有很大的能量和远大的报负,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势头很可能决定他们未来生涯的方向和内涵。
因此,这—时期对于需要获得更高教育的人是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正象化学变得更复杂一样,多种多样的学徒形式也成为必要,博士后人数的增加是由于大学研究成果的增加和为学生提供机会的增加。但是,这个委员会也指出,博士后制度没有计划性,有些大学视博士后研究为博士学习的自然延伸,另—些大学事实上把博士后研究作为浅资历教师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一些寄宿在校内的年轻博士根本没被官方承认,这个委员会不完全赞成这种自由放任的作法。如果大学中存在博士后研究,那也应有适当的限制。尽管博士后项目有好处,但是大学的行政人员和教师也必须决定,在基金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博士后研究要扩展,是否博士后研究应被官方承认,或成为正式制度,或者应留给那些被联邦政府委托的项目负责人进行判断,在他们从事研究时,最好的效果是雇佣研究生、博士后、技术员、还是其他什么人。
幸运的是,博士后数量的增加,大大加强了大学中的化学研究。无论如何,在大学中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要求。
2、7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博士后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博士后的人数显著增加,博士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明显变长。
从20世纪60年代的晚期,国家科学基金会每年抽样统计大学中博士后总数。在l974年以前,博士后人数的变动情况是模糊的。在1974年的统计中显示,在美国大学中的博士后数量,包括美国人和外国人,包括哲学博士和医学博士都有了显著的增加。而且,在工程的主要专业领域中的博士后人数增长率有很大差别。一些研究性大学的教授几乎都做过博士后,做博士后一般已成为进入学术界的必经阶段。例如,伯克利大学生物学院最近几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00%做了博士后。同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1993年做博士后直到1995年仍继续博士后工作的人员在工程领域占43%、生物学占49%、物理学占 50%。
(2)做博士后的目的或动机呈多样化趋势。
在70年代以前,申请做博士后的目的主要是寻求一种工作经验,提高科研能力;从70年代开始,就业困难的缓冲、转换专业等动机也成为不少博士做博士后的原因。美国科学基金会在1973年的全国抽样调查中向博士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什么是你选择做博士后的最重要的原因?”大多数人的答复是为了寻求研究经验,其余四分之一则回答说,他们选择做博士后是因为他们的求职申请未被接收。
人们称后者为“勉强的博士后人员”,因为他们接受这种教育的原因之一是别的地方没有适合的工作。在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中,这部分人很少,估计有19%;但是在化学家中很高,为37%。这部分人的比例越高,做博士后的时间就越长。
做博士后的时间超过2年的占37%,超过3年的占46%。在许多情况下,这个原因主导着博士后申请者的思想,驱使一些人去取得精英型大学博士后职位,他们想取得博士后的经验是为了以后获得在研究型大学中工作的机会。许多博士后就象待飞的飞机,处于一种储备状态。这种情况说明,博士后制度在年轻的研究者中,起到了新的作用。
(3)经费资助来源多样化。
博士后资助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是美国博士后制度的重要特点。以前,博士后人员大多从国家和学校的各种基金中取得经费支持。进入70年代后,经费资助来源趋于多样化,并形成了三大类型的资助来源:博士后研究基金、联邦政府的培训拨款和研究经费。
第一种经费资助来源是博士后奖学金。全国性竞争的博士后奖学金开始得较早。后来少数研究型大学也被选择设置博士后奖学金。博士后人员可以选择对他的需要和兴趣最适合的大学,也有选择指导他的高级教师的自主权,这些自主的权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博士后人员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大多是相对隔绝地进行的。如果博士后人员在选择大学和高级教师时是比较慎重的美国有博士后学位吗,选择得比较适宜,则博士后人员与他的高级教师都会得到好处。
第二种经费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的培训拨款。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等政府机构通过给部分高水平的大学和系拨款,为这些专业领域提供培训博士后的资助。这些博士后的培训包括某些课程和从事某些研究计划,它们有时是由高级教师带领博士后人员组成一个领导小组、有时则由博士后人员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培训拨款与研究基金的区别在于:接收培训拨款的博士后是由大学自己来挑选的,而接收基金的博士后则是由全国性机构来选择的。
第三种资助来源是研究拨款或合同。目前,该种形式的经费资助增长得最快,是大多数博士后的主要经费来源。大学的教授们在取得政府或企业的研究项目和合同项目后,往往需要大批的博士后作为研究助手。这些博士后一般不能自己选择研究课题,他们的费用是在研究项目中支付的,并得到政府机构或合同方的认可。大学教授们对招收博士后普遍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博士后多是来自其他大学,能够为研究工作带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技术。他们有年轻人的热情,有教授们所没有的时间,也有低级研究助理所没有的研究能力。此外,博士后们也往往可以进行许多非正规的教学工作,为指导研究生做一些工作。可以说,博士后们已成为大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在他们的参与下完成的。
以上三种类型的博士后主要集中在大学里。此外,还有一些外界了解比较少的博士后,他们就是在联邦政府的研究机构中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后人员。这些博士后又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数量上有严格限制(受立法机构的限制),他们是有期限(2~8年)的临时雇佣人员,但在管理上等同于政府全日制工作人员,博士后工作结束后可以较方便地留下来;另一种博士后则没有严格的人数限制,在完成博士后工作后只能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候选人。这些博士后人员一般限定于美国公民。
除了博士后奖学金、博士后培训拨款及研究拨款和合同这三种博士后资助之外,还有第四种情况,那就是博士后人员为了接受教育和得到研究工作机会,少数人宁愿在得不到资助和薪水的条件下申请博士后职位。
接受博士后人员的机构也有它们的不同目的。大多数博士后人员的高级指导教师是大学教授,他们对于在自己的领域中为博士后人员提供教育和科研训练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从博士后人员得到许多无形的利益。因为博士后人员多是来自其他大学,他们经常给系和研究小组带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技术。
虽然博士后人员有些是用大量时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的,他们却能够在同行间,在非正规的讨论中,或书面的系统讨论中给人们鼓励和帮助。虽然在多数领域中(数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除外)博士后人员进行很少的教学工作,高级教师们都反映,博士后人员进行许多非正规的教学工作,而且为研究生树立了榜样。
许多实验室的教授也反映,博士后人员在使大家精神振奋和继续不断攻克研究难关时起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有青年人的热情,而且有教授所没有的全部时间和研究助理所没有的研究能力。确实,博士后人员成为大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从领导教师的立场来看,博士后人员是非常宝贵的,因为他们有愿望使研究计划向前推进并富有成果。
从历史来看,博士后教育是一种手段。它能使一组精英青年,大多是追求大学教师工作的人员,增加研究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经过一至两年的博士后工作,这些精英就能够得到适合的大学长期教师职位。
(4)跨学科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后人数增加。
在70年代,大约有10%左右的博士转换到其他领域里做博士后;80年代,物理学有29%的人、化学有38%的人、动物学有78%的人申请到其他领域做博士后。申请到其他领域做博士后的人数增多的原因是:一是交叉学科的发展,使得学科分界逐渐模糊;二是这种现象反映了部分专业的职业市场恶化,博士后希望通过变换专业,以便得到更好的职位。
(5)招收博士后的单位逐渐扩大。
现在,美国300多所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几乎都招收博士后人员,一些较低水平的大学纷纷增加博士后的招收数量。
博士后设置单位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有趣的。如果大量的博士后人员培养的单位是级别较低的系,则可能给博士后人员的质量带来不利的后果。另一方面,大量的博士后设置单位向级别较低的系发展的趋势,可能标志着在最优秀的系以外,大学质量的提高,这能对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6)到企业做博士后的人员越来越多。
约从80年代初期开始,博士后制度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到企业做博士后的人数越来越多。过去,传统观念是将学术性和商业性严格分开的,人们往往把到企业工作作为专业研究生涯的结束。现在,许多大型企业设立了博士后位置,例如IBM公司、杜邦公司等。
在生物工程企业,博士后人员的项目很广泛;生物工程协会对美国200家生物工程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90%的企业设立了博士后位置。这些项目专业很广,并具有国际影响。尽管如此,它还不及一些小公司的做法,这些小公司总是雇1-2名博士后做临时项目。在企业做博士后的人数很难统计,有人估计大约为1000人左右。企业博士后大体上与学校里的博士后类似,博士后工作与高级科学家有很密切的联系,博士后项目大多是有应用背景的基础性研究;2~3年的博士后工作结束后,博士后可以选择回到学校或留在企业工作。
根据最近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统计,每年有5500名生物科学博士毕业生,大多在研究机构做博士后。不过,在支持学术研究基金减少和新教授位置数额下降的时期里,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与企业签协议,作为在企业建立据点的一个方式。
企业专家指出,博士后项目在企业中最初是科学家象牙塔和企业集团各自独立的有力证据,随着反对到企业做博士后的学术偏见不断消失,作为两个研究集团,他们正有机地紧密相连,正在产生新的协作和补充。到企业做博士后将成为误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过去的10年里,生物工程一些重大的研究是在企业进行的。显然,企业的研究是出色的。某些公司设立的博士后位置与申请者的比例高达1:10。在这些博士后位置上,要完成研究课程和后期学术型博士后计划。
对于在企业的博士后来讲,博士后项目保持了一种科研绿卡——允许博士后以客座身份在企业科研部门停留一些年,而不改变他们的学术身份。根据学术机构和企业权威方面的统计,对于企业博士后来说,另一个主要吸引力是工资。到企业做博士后,工资每年30000美元或更高,许多博士后每月能挣到5000至 10000美元,比在学术机构做博士后要多。
企业也认识到博士后所做的贡献,博士后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新能量和新思想,保证了企业不会落伍。因为博士后还不是企业中的人,所以他们不被维持现状、按传统办事等问题约束。在好的公司中做过博士后会比来自学院的博士后在公司中有更好的机会,因为后者缺乏经验,他们不知道是否会喜欢或能做好有直接目的的企业研究。
(7)博士后人员的活动
考查博士后人员在不同领域中花费的时间,发现大多数博士后人员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主要是基础研究。通过对博士后人员的时间分配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物理,化学、基础医学科学领域中,博士后人员用于研究的时间有些下降,这种情况说明把管理和行政负担强加在大学的研究工作人员身上,也说明在生命科学领域里,财政上的压力迫使博士后人员去进行咨询和专业翻译工作。博士后人员用于研究工作上的时间的减少也有可能是由于博士后人员多于高级研究的需要。
3、政策发展趋势
从当前美国的情况可以看出,博士后的发展在政策上有以下趋势。
第一,自然科学领域是博士后的重点。从资助情况来看,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后人员所增加的款项最多。从投资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来看,也是自然科学博士后人员所取得的成就最大。
第二,国家能从心理学、社会科学博士后投资中取得一些成果,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当前在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博士后人员的增长是有限的。为继续发展这些领域博士后所提供的资助也不多。
第三,博士后对于一些因政策变化而受影响的大部分人也是有益的,如对一些毕业于低级别学校的博士,对一些希望转换专业领域的人,以及对那些因职业市场环境不利而暂时接受博士后培训的人。博士后培训对于他们排除困境,进一步前进都是有利的。
第四,美国的一些教育家认为,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没有任何理由为特殊的目的发展妇女和少数种族的博士后教育计划,因为事实说明,博士后不可能给妇女和少数种族在劳动市场上带来多少利益。
第五,当前,不需要对联邦有关博士后的政策进行大的修改。与研究有关的政策应该得到支持;并且应该对博士后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有较好的调整。
如果在政策上做到以上各点,教育家们认为,有理由相信,美国的博士后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会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
美国的博士后,关于在美国做博士后的一些信息【已发表】
问:常听人说“(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博士后。”能否谈一下为什么做博士后,做博士后有什么意义?
答:做博士后指的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院所从事临时性学术研究工作,美国也有少数工业界博士后职位。这里要说明一下:如果希望去工业界或者商业企业工作,那么能直接去那些单位就直接去,没有必要做博士后。不同的人做博士后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在美国的博士毕业生暂时没找到工业界工作(这也许是因为那个专业不好找工作,也可能没把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或者不熟悉求职方法),只好通过做博士后过渡一下。这样,暂时留在了美国,每年还有几万美元收入。有的人尚未想好将来究竟要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工业研发,因此想先做博士后,把选择留到将来。还有的人博士毕业后留在课题组做博士后,或许是想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以多发些论文,或许习惯了大学“象牙塔”的氛围,或许是等待尚在本校读博士的爱人。也有些人梦想着进入学术界,做自己喜欢做的科研美国的博士后,关于在美国做博士后的一些信息【已发表】,那么做博士后是有帮助的。首先,做博士后可以涉足新的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学到新的知识、实验技能,并在新的课题组环境下锻炼与导师和同事相处、带研究生、写项目申请书的技能,为自己成为独立的科研者打下基础。其次,做博士后期间你将更加明确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并为以后独立申请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国内很多项目申请书都要求写上前期工作基础,并列出相关的发表论文。如果博士后做得出色,那么这有助于申请到科研项目。再次,做博士后是参与学术共同体活动、积累人脉、逐渐走向学术舞台的过程,这些对将来在学术界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最后,做博士后是证明自己独立科研能力的一个过程。近年来很多国内外科研院所招聘广告都表示优先考虑有博士后经历者,这是因为招聘方害怕新人入职后不能出成果,因此想招那些读博士和做博士后阶段都突出的人才。
问:在美国做博士后需要几年?签订合同后可不可以中途退出?
答:和国内相比,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年限更长,且灵活机动。一般正常情况下,合同一年一签,也有根据课题经费到位情况而几个月一签的。签了合同,导师一般不能提前赶你走,除非你严重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出了安全事故或者被警方逮捕了,但你找到了工作可以在导师同意的前提下提前离开,一般提前三个月告之,以便导师招新人。想取得些科研成果并且整理成文投稿,一般至少要做两年博士后。当然,一些导师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或者对博士后的表现不满意,就可能合同到期就赶人。导师对博士后的表现满意,又有足够科研经费,那么就能续签合同。有的科研院所规定博士后最多只能做4-5年,但是导师可以通过把博士后的职称换成研究助手、研究专家等方法规避这些限制。这些都是设立在课题组内部的职位,由导师的科研经费出钱,当导师退休或者科研经费紧张,这些职位也不保。
问:在美国做博士后可能会遇到那些问题?
答:如果夫妻在美国同一所大学读博士,一先一后地毕业,难免会两地分居,这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还有的人在家里待业带小孩,靠丈夫的工资养活全家。即使双方都在一个城市找到工作,幼儿园、小学放学都很早,需要错开工作时间接送小孩。有的干脆把小孩送到国内让父母带。从国内出发去美国做博士后,也会遇到类似的家庭和事业的矛盾。还有些问题涉及导师:有的导师科研思维混乱,让博士后做做这个实验,做做那个实验,最后没有一个成的;还有的博士后做出了实验,导师也不及时修改论文,压着论文不发。这真是进退两难:如果继续博士后研究,看不到希望,在课题组呆着很难受;而想撤离,在国外换课题组或者找工作都要推荐信,就怕导师写不好推荐信或者不写推荐信。博士后的职业发展也是个问题。导师总是催着要实验数据,很少关心下属的职业发展。而申请教职需要时间写申请材料,专心做实验则很难投入申请材料的准备中。有些导师以自己的学生成为教授为荣,而有些导师害怕自己的博士后出站后在美国学术界和他竞争,于是就不好好写推荐信。还有的导师希望博士后在组里多呆一会,确保顺利完成课题,而当他科研经费用完时则撒手不管。做博士后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科研成果,于是希望做博士后的时间长一些,多出些成果,但在做的过程中并不知道未来的工作在哪里:美国的研究机构很少把博士后(尤其是留学生)留下来转成固定编制的雇员,而在国内找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这种感觉很茫然。
问:能否介绍些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情况?
答:美国国家实验室不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美国的博士后,而属于政府部门。不能招收博士生,只能招收博士后、访问学生和访问学者,不像大学那样充满青春气息。不仅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还从事针对美国政府特定需求(如能源、环保、核安全)的技术研发,并且为其他科研院所提供公共测试服务。国家实验室资金投入充足QS100名校留学,科研硬件条件好,新建了大批研究中心,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比例高。在我做博士后所在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有各种规章制度和培训体系,注意保障安全和休息权益,不要求周末工作,博士后每年除了节假日外有额外的十多天带薪休假,拿的工资也比在大学做博士后的工资高。研究员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有相当一部分要上交,并支付自己和博士后的工资,生存压力大。和大学相比,国家实验室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利益之争,等级观念更强,并且更注重团队合作。华裔研究员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生存,不但要搞好自己的科研,而且要给美国同事创造资金、项目和论文方面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