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斗卫星日定位量超3000亿次”冲上热搜,这也是北斗系统民用推广的一大里程碑。
在北斗系统背后,有一位被称为“北斗女神”的女性科学家,她就是徐颖。
徐颖16岁时考上大学,32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博导。
2016年,她介绍北斗系统的一则演讲视频火出圈,播放量破2000万。
一时间,网友对她的颜值和才华赞不绝口。但她却拒绝“女神”称号。
清醒、智慧、幽默,徐颖身上的闪光点,也为更多女性照亮了前路。
乘风破浪的求学之路
1983年,徐颖出生在四川农村,她的父亲是农技站技术员,母亲是一名数学老师。
徐颖父母对女儿采取“放养式”教育。
多年后,当女儿挑起国家项目的大梁时40岁申请美国博士,40岁“北斗女神”走红!16岁上大学,32岁成中科院最年轻博导……这才是年轻人应该追的星!,母亲对徐颖的要求也只是“注意身体健康”。
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徐颖的求学之路异常通畅。
同龄人还在读幼儿园时,4岁的徐颖便入读小学一年级。
16岁时,她顺利考入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
从小到大,她总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同学。但是,聪颖的她又总能名列前茅。
在课余时间,她还喜欢读故事性强的小说。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都是她的最爱。
后来,在她和刘慈欣的一张合照中,她俨然化身“迷妹”。
而当初选择通信专业,徐颖坦言,只是因为听说“21世纪是通信的世纪”。
看似懵懂的决定,却在此后深刻地改变了她的人生。
2004年,徐颖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她的导师彼时正在研究北斗二号一期接收机课题。
徐颖也因此转入了北斗课题组。
她与北斗,从此结下了难解的缘分。
作为科研新秀,一开始她因为不熟悉研究方法,常常在计算数据时卡壳。
采取团队作战的科研组,工作进度也因此受到影响。
自责的徐颖,选择更加忘我地工作。
她每天天没亮就赶到实验室,一直工作到凌晨才回宿舍。
有时,她疲惫得直接在实验室睡下。
如此,在硕博连读的六年时间里,她从未松懈,从未停歇。
这份毅力,加上导师的鼓励,让她成为研究组的中坚力量。
26岁时,徐颖博士毕业。
又是六年之后,刚过而立之年不久的徐颖,一跃成为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一般而言,要做到博士生导师,年龄至少在40岁左右。
徐颖光速般的晋级之路,离不开她的勤奋。
她总结自己二三十岁时的求学时光“很清苦,但很快乐”。
“因为年轻是一个不断得到的过程,你知道自己在走上坡路。”
只是,潜心科研的徐颖,万万没想到,她会在2016年彻底火出圈。
一场演讲
2000万人围观
2016年QS200名校留学,徐颖受中科院邀请,在某论坛上发表一个关于北斗导航的科普演讲。
在短短十来分钟的演讲中,徐颖将频谱资源、导航系统原理、北斗系统通途、军码与民码区别等艰深的专业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
她还充满幽默感地说:
“雷电和恐怖片更配哦,那么雷电和什么不般配呢?不错,就是卫星发射”。
这场精彩绝伦的演讲视频在网上取得了2000万的播放量。
徐颖一战成名。她靓丽的外形、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得网友高呼她为“北斗女神”。
但徐颖却拒绝女神称号。
她对记者说:“我不喜欢这个叫法,有点过气网红的味道。可不可以给我改成‘北斗青年科研工作者’?”
说完,她又不忘调侃:
“趁现在我还能用‘青年’这两个字。再过两年,你们就只能叫我‘北斗中年科研工作者’了。”
其实,爆红并非徐颖本意,但科普确实是她的初心。
因为,北斗系统在研发之初,就饱受质疑。
有人觉得,北斗相比于美国的GPS,只是9.9元包邮的山寨版。
还有人认为北斗系统上百亿元的投资,只是“打水漂”。
面对质疑,徐颖的“反击”很硬气:用产品来说话,让最后的性能来打脸。
同时,她也想用科普,让公众理解建设北斗系统的深远意义。
毕竟,“并非用不起,而是不敢用、不想用,才是制约北斗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科普时,她引用同行的话“守护国门的金钥匙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还笑称引用这段话,她也没付版权费。
幽默、通俗,是徐颖科普的最大特点。
在某次科普讲座上,她不忘给男大学生支招,追求女孩可以考虑换一种表白方式,别再用宿舍楼下摆玫瑰花这种“土”方法了。
“把你想说的话,换成摩斯密码,放在卫星上面。让卫星过境时,给她的手机发去摩斯密码。她还能看到天上有颗卫星为她亮灯。”
这样的科普,既浪漫,又接地气。
2019年,徐颖成为了“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同时入选的还有“航天英雄”杨利伟、“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等人。
左手科研,右手科普,徐颖爆发出了如星辰般闪耀的能量。
拒绝女神标签
打破性别定视
走红以后,徐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本真。
谈及婚恋40岁申请美国博士,她很低调,乃至沉默。
有传言称她因为“太过优秀”,所以“无人敢追,单身至今”。
徐颖从来没有浪费时间回应这些私事。
在她心中,科研才是正道,科普才值得她抛头露面。
谈及科研时,她是务实的、谦逊的。
她说:“我还不配称为一名科学家,最多是一名工程师。”
但转念想起孙家栋院士也称自己只是“工程师”,徐颖便自嘲地说“那我连工程师都不算了”。
如此谦逊低调的她,在遇到一些性别歧视时,却又展现出个性的棱角。
当初,身为学霸的她,本可以找一份企业高薪工作。
但在面试时,面试官对徐颖说:“女生不适合做科研,还是工作好。”
这句话刺激了徐颖,她反驳道:“没有不适合做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她用她的实力,证明了这句话。
自她成为中科院博导以来,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8项,发表SCI论文24篇。
一次,在讲座中,有男同学问她“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问题”。
徐颖再次犀利地“怼”了回去:“好像从来没有人问一个男科学家这种问题,但却老问女生这种问题。”
她鼓励女生做科研,因为“科研界是一个特别容易打破性别天花板的行业,大家都用成果说话”。
其实,徐颖并不热衷于反驳大大小小的性别歧视。
她说:“当你站在太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事情好像就不值得讨论了。
“你看着星空,就一点都不屑于反驳‘女孩子不适合当科学家’这样的话。
“你只会觉得星空多广阔啊!每一个人在她面前都是平等的。
你总不会去问一颗星星,你是男是女吧?”
她的征途,确实是星辰大海。
从她2007年开始接触北斗系统建设以来,她的人生便和北斗系统一起闪耀着光芒。
2008年,汶川地震,从灾区发出的第一条消息,就来自于北斗的终端机。
疫情爆发后,武汉建火神山、雷神山。北斗系统也为这些建设提供了基准。
穿越过所有质疑的声音,徐颖陪伴北斗系统十几载,如今仍在发光发热。
在她的榜样作用下,更多女性踏上了征服星辰大海的路途。
在她不遗余力的科普下,偏远农村的孩子,也立下了当宇航员的高远梦想。
她绽放着耀眼的女性力量。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参考资料:
1.“北斗女神”徐颖:16岁上二本,32岁逆袭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导.材料PLUS
2.徐颖:仰望北斗,星空浪漫.南风窗
美国博士工资,考核压力大、评审要求高,英美高校青年教师“想要出头”不易
【环球时报驻美国、英国特约记者 杨征 孙微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大众眼中的大学教师比中学老师轻省美国博士工资,考核压力大、评审要求高,英美高校青年教师“想要出头”不易,但高校教师的实际工作内容比想象的繁杂得多:工作涵盖科研、教学、申请科研项目等内容,其中最大的压力是论文发表。近来,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困境的讨论越来越多。有舆论把矛头指向了大学对于青年教师的“非升即走”选拔制度上。全球多数国家的高校都实行了这种源于美国的教师考核制度:教师通不过考核,达不到晋升目标,就将离开。
美国:想要终身受聘,竞争相当激烈
“非升即走”这项制度源起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预聘——长聘”制度的一部分。“非升即走”制度设计的原初目的是保护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自由不受院校行政权力侵犯,深远意义在于利用6至7年的时间,甄别和筛选出“货真价实”、适合学术工作的优秀人才赋予其终身教职。
在美国高校教授中的一项重要区别是“终身教职轨道”和“非终身教职轨道”的区别。“终身教职轨道”的教师一般包括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而“非终身教职轨道”的教师则包括一些兼职教授、讲师和一般教员以及研究人员等。一般来说,只有既属于“终身教职轨道”,又属于全职教师,才有资格参与晋升。因此,这部分教师相对高校师资的总体来说数量有限。
通常,刚毕业的博士(或有两三年博士后经历)如获聘通常给予助理教授;有6年的助理教授经历可晋升到副教授同时获得“终身教职”;然后再有5年的副教授经历可晋升到正教授。不过,在美国,能最后拿到正教授职位的大学老师并不容易。在纽约州一所大学传播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的艾琳娜·刘1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学院一些人都50岁了,依然是副教授。而且,她所在的学院只有一个正教授。她说,本来自己今年要申请副教授和“终身教职”,不过,因为疫情,学校给她的副教授申请时间延期一年。艾琳娜感叹说,如果进了“终身教职轨”,就别想自由散漫了,压力天天都在。
薪资差异大且压力不小
和很多国家一样,在美国,工程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的教师工资相对较高,而社会科学类的专业工资较低。例如,在中西部一所地方综合大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助理教授的年薪在五六万美元,而商科的会计助理教授的年薪在9万到12万美元。美国大学教授协会2021年5月初公布的最新“年度教师薪酬调查”显示,在美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大学,正教授的年薪平均为美元,副教授为美元,助理教授为91480美元,讲师为66620美元。
艾琳娜·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新冠疫情让她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都受到影响,薪资也相应下降。她坦言,自己现在压力很大,既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开夜车赶论文。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琼·格鲁伯则表示,疫情相关的压力因素,包括孩子没法去托儿所美国博士工资,加上学校教师工作的高预期,都加剧了高校教师的过度劳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想在英国当教授绝非易事
与“非升即走”制不同,英国高校有着自己特色的晋升制度。传统上,英国把学术人分为4级:讲师、高级讲师、准教授以及教授。高级讲师和准教授基本相当于北美体系下的副教授。英国大部分学校讲师就是终身职,所以基本上生活压力不是很大。但是想当教授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内部升职就很难。另外就是职位有限。英国学校一个系的正教授的职位是有数的QS100名校留学,上面的教授不走(退休或者跳槽),你再优秀人缘再好也上不去。
在晋升评定时,英国高校根据教师工作重心的差别,将教师职称序列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种类型,进行分类评聘,每一类岗位都结合实际工作内容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此外,英国高校通常以院系为单位,为每一位申请晋职的教师组建由4至6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申请人的学术成绩做出评价,供院系和学校评审委员会作为最终评价结果的参考。
曾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的研究所工作十多年的龚炯告诉《环球时报》,“非升即走”这个制度是必需的,大学招进来的人,他是不是适合做科研,有没有能力做科研,是需要一个筛选机制的,如果没有筛选,是办不好一流大学的。指责大学筛选的人不了解大学的本质,大学本质就是求真,科研工作本来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必须是那些最有创造力、想象力,最有科研精神的人,最努力的人,才有资格留下来。
美国在读博士,在美国,本、硕、博谁更容易找到工作?
在中国,很多本科学生毕业之后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他们纷纷选择考研读硕士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如果说硕士毕业后还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同学们就会再次申请去读博士……
如果博士毕业之后还……
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工作?
或许在中国,研究生学历比本科学历更受职场欢迎。然而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点是这条法则放在美国并不适用。在美国,基本上本科毕业后大部分的学生都直接选择了参加工作。毕竟美国的文化并不像中国一样,对学历有着盲目的崇拜,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个人的能力,只要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美国在读博士, 那么任何人就有可能被录用。
很多顶级的跨国公司、投资银行、咨询巨头公司在招聘时,相比与研究生学历问得更多的是申请人本科是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招聘时更看重员工在全球化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意识等。
美国的硕士或博士就业不如本科还有一点最重要是,美国大部分的工作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大部分工作仅仅有本科的知识就能够完成。所以总体而言,美国的就业趋势中,研究生、博士并不比本科生要好。
其实美国的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好就业”这一现象。整体来说,美国的教育体制与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中国大部分的学校里,硕士生是通往博士道路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是阶梯性的,无法跨越的;而在美国,一个本科生是可以直接去读博士。虽然在直接读博士的过程当中,会与很多的硕士生一起上课,但本质上还有很大区别的。
一般来说,美国的硕士教学定位是培养那些高级的技术型人才;而博士生的定位是为了培养创造者,也就是说致力于做研究的人。所以那些直接申请博士的学生省略了变成技术性人才的机会,在将来的就业中即使进入企业工作,多数能做的也是“研究”类的,而非技术性的。
在美国就业形势是怎样的呢?
就美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学历与就业呈现学历倒増长,也就是说学历越高,找工作的难度就越大。美国政府规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有固定的起薪标准,因此本科生就业的时候更倾向于先留下来再谈论薪资水平,而研究生或者博士本身的心里价位就高于本科毕业生,尤其是博士,除非这个职位的人员离职或者空缺了才会招收博士学历的人。
现在美国大学的本科阶段会安排学生参与CO-OP项目,所谓的CO-OP项目是由学校、公司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项目。首先学生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在成功完成学校学业任务并通过公司面试之后,正式进入公司工作;在工作期间,学生需要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在CO-OP项目完成后,由学校和公司联合向学生发放结业证书。
这种提前接触到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模式,无论是对以后的实习还是就业都大有帮助。但是往往研究生的课业压力要远远大于本科生。而且国内毕业的本科生到美国念研究生,除了STEM专业外,只能获得12个月的实习时间;加上大多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同学人脉远没有当地学生广,所以这又増加了研究生童鞋找相关实习和工作的难度。
当然不是说美国的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在现在大部分的美国公司里,高级的技术型人才在所占的员工比例较低,所以在应聘相应的职位的时候机会也相应的并不多。而相比做研究的博士,职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是真正需要博士去应聘的职位太少。
那美国研究生毕业后怎么找工作?
学历不同,对就业定位就不同。美国研究生毕业生找工作分两个渠道美国在读博士,在美国,本、硕、博谁更容易找到工作?,一个是校招:针对应届毕业生,不要求有工作经验;二是社招:针对已经毕业的硕士生,一般是要求有一到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校招是大部分学生找工作的重要途径,因为校招的招聘对象大多是无工作经验的学生,而且招聘都是有固定的招聘季(秋招、春招),所有被招的员工统一入职,进行系统培训。
以两年制研究生为例,研究生一年级开学,当年11月份秋招,开始投简历找准研二暑假实习;如果秋招不理想还可以参与研一下学期春招,准研二暑假实习,实习表现良好,拿到 offer,研二秋招春招,继续看有没有更好的offer。运气比较好,在毕业那年的五月就可以抽一波H-1B。
研究生一年级参加校招的好处非常多,即使你第一年找工作不理想,你也可以知道,距离就业岗位自己还缺什么技能,提前做好准备,在研二的秋招和春招里面获得机会。
同样也有反例,学生勤勤恳恳的读完研究生,成绩优异,GPA3.5+,5月份毕业,申请OPT准备找工作,可过了校招季,没有工作经验,社招投了不少,几乎没回复,就这样找了三五个月,都没有结果,只能决定回国。回国后休息了两个月,差不多时间到12月或者1月,国内的校招、秋招也没赶上反而还浪费了一年的时间,也不是说学生不努力,只是没有踩上正确的节拍。
所以如果你不想在毕业后无所事事落的话,那你一定要做好提前规划。对国际学生来说,读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的时候QS100名校留学,一定要找好实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