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对你有问题”为你分享经济学家薛兆丰的作品《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在这本书中,薛兆丰教授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经济学分析,将经济学思维运用于各种实际场景,帮助读者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
经济研究者 James 向本书提出了七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01
你会果断放弃一段不合适的恋情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冠以成本名字的概念,例如沉没成本。但沉没成本是不是成本呢?
答案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我们说,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而如果没什么可放弃的,也就不存在成本。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对于我们来说,真正难的,不仅在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在于生活中我们能否当机立断,真的去认识到,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例如我们看电影,坐在电影院15分钟、20分钟后,就能知道这部电影好不好看。虽然电影票已经买了,但如果这部电影不好看的话,最合适的做法就是马上离开。因为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沉没了,不再是成本。但是有多少人会在电影播到20分钟的时候,就当机立断站起来离开呢?
在餐桌上,很多人觉得被动了筷子的食物,就应该吃完才算不浪费。但其实桌上饭菜的制作成本已经沉没了,真正值得掂量的,不是饭菜的制作成本,而是吃和不吃的后果。它们配被你当场吃完吗?
谈恋爱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大多数人谈恋爱,半年之后就过了恋爱的盲目期。这时已经能够理性判断,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适合。如果不合适,又有多少人能够果断地提出分手呢?
#02
为什么行善扶贫不容易做?
在实践中,至少会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缺乏反馈机制。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却没有。
比如在市场里,一碗牛肉面10元钱,顾客在吃到第一口牛肉面后有两个选择,继续吃,或者离开。看到顾客离开后,作为商人,也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质量,要么降低成本,否则生意就没法做下去。
但是慈善事业却没有这样的反馈机制。白送一碗牛肉面,肯定会有人要,不管质量如何。下一碗还是白送,要不要?一般人都会说还要,但做慈善的人并不知道这样对不对。
在商业里面,很容易挑出谁是善于从商的人,因为标准非常明确:有10个人,给每个人两万元出去做生意,半年之后回来,看看每人赚了多少钱,就能够判断谁是会做生意的人。
反过来,如果给10个人每人两万元去做善事。半年之后回来,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来判断谁是最会做善事的人。
更何况,我们也不容易确定,该怎么行善才是有效率的。如果只有一笔奖学金,应该给又穷又笨的孩子,还是给又穷又聪明的孩子呢?很多人会说应该给后者。但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聪明人脱贫致富容易,笨人变聪明难。真要扶贫助弱,应该把钱给笨人。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富人设立巨额奖学金,给考上美国名校的孩子作为学费,就更像是投资,而非行善。
委托代理问题。许多负责行善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所托非人问题。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由当地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贫困的政府。如果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养懒汉效应。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依赖和惰性,人们不愿意自己去努力,也不愿意再去尝试和奋斗。相反,人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争取的是怎么样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样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由于存在上述几个问题,行善扶贫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商业行为,由于市场机制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了人们的福利。
#03
为什么说如何分饼决定了饼可以做多大?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既要把饼做大,也要把饼分均匀。”但实际上,由于人总是会对未来产生预期,而对未来的预期又会影响当下的行为,因而如何分饼,往往会反过来决定饼能做多大。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新界定分饼的方式,从而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40年前的农村土地改革,实际上就是对农民说,你只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收成,剩下的都归你。一旦剩下的都归农民,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因此过去同样一块土地,甚至不能把人养活,更不能把人养好,但今天,不仅能把人养好,还能养得非常好,甚至还能腾出一大片土地,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
这是一个有形的土地的例子,如何分饼决定了这块土地长出多少粮食来。
还有一个无形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例子,是关于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美国科技蓬勃发展,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有它的制度根源。
过去,美国政府也一直支持高校的科研活动,政府和高校的科学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政府提供资助,科学家搞发明创造,最后去申请专利,就算交差了。
交差以后,科学家又去申请下一笔政府资助,又去搞新的发明创造,然后又是一个新的循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量的科学发明躺在专利局里,没有转化为商用和民用。
鉴于此,美国在1980年颁布了著名的《拜杜法案》。该法案规定,政府过去资助的所有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但科学家或者科研机构可以拥有其商业开发权,开发收益归科学家或科研机构所有。
这就是一个新的分饼游戏。一旦有了这个分饼游戏,科学家搞科研的积极性就不一样了,科学家搞科研的方向也不一样了。《拜杜法案》带来了今天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饼”,如何分掉,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04
为什么水和钻石的幸福感一样大?
如果你家有钻石,和普通的矿泉水,是钻石给你带来的幸福大还是矿泉水给你带来的幸福大?
“当然是钻石”,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个。
但真是这样吗?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问道:“水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水的价格却非常低。钻石对人的生命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钻石却非常贵,这是为什么?”
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我们有钱的时候,我们花的第一个铜板是用来买水,因为它是必需品;第二个铜板也是买水;以此类推,第一千个铜板,我们还是买水,这时候水带给我们的边际收益就开始下降了。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边际,到底什么是边际?边际就是一种“新增”带来的另一种“新增”。例如,边际成本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所需付出的新增成本;边际收益是每多卖一个产品能够带来的新增收益。
一旦我们拥有了第一千零一个铜板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会换一点花样,买个钻石,满足一下虚荣心,也就是说,在边际上你们家的水和你们家的钻石,给你带来的幸福是一样的。
你没有想到吧?你的回答可能是说水比钻石更重要,或者说钻石比水重要。你可能没想过,合理的答案,是它们在边际上给你的回报是一样的。
你想想,如果边际回报不一样会怎么样?第一千零一个铜板,你觉得还是需要多喝水,你会怎么做?你会继续买水,不会买钻石。倒过来美国读经济学博士需要多少钱,恋爱遇到了问题?试试用经济学思维来解决,如果第999个铜板,你已经觉得买钻石更值得的时候,你就会用它来买钻石。
你在一个一个铜板花出去的时候,你在追求一件事情,就是水带给你的边际收益,要跟钻石带给你的边际收益相等。
所以理性的决策,永远要盯住边际值美国top30名校留学,而不是总值或均值。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在所有可能涉及的领域、活动、选项当中,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来分配所有的时间、金钱、精力和其他资源美国读经济学博士需要多少钱,从而使得我们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05
限制有钱人多买房是件理性的事吗?
要解决房价上升的问题,很多人想到的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办法,限制人们购买。
但人是有对策的:如果限制每个家庭只能买一套房,那么有些人可能会假离婚,一个家庭变成两个家庭;如果每个人只能购买一套房,那么每套房的面积就可能发生变化,人们买一个面积很大的房子,交付以后再把它隔开,变成两套房;如果一套房面积不能超过100平方米,有的人就会把房子建的高一点,交付以后再把它隔成两层……
可见,无论怎么限购,人都是有对策的。
而这只是需求一方的对策,我们再看看供应的一方。
不要以为房地产商不管怎样都要盖房子,实际上他们是要看收益的。如果房子不能赚钱,他们就不会盖房子了。如果限制有钱人多买房子,房地产商接着就会减缓投资,新楼盘推出的数量就会逐步减少,最后整个市场出售的房屋总量就会下降,住房的供需矛盾就会激化,实际房价就会更高,而不是更低。
#06
为什么说人力资本是一种耐用品?
首先来解释两个概念:易耗品和耐用品。所谓易耗品,就是能一次性消费完毕的物品。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次就能把它们消耗掉,我们就称它们为易耗品。耐用品是它提供的服务、发挥的功能,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才能享受的物品,叫耐用品。比如一幅油画,我们没办法一下子把它完全享受,必须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欣赏它,所以油画是耐用品。
我们每个人的人力资本是耐用品,必须在时间的维度上才能发挥我们的功用。
很多公司现在招人,都要求员工加班。而我们知道,按照规定,加班时间的工资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的两倍。假设一家公司非常规范,会如实给员工加班费,这时公司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给现有的员工加班费,另一个是多雇一些人两班倒。公司会选哪个?公司会选择员工加班。
选择给员工加班费,公司能省很多固定成本,例如工位费、培训费、管理费,只要付一个人的就可以了。因此老板更愿意让员工加班。
但员工为什么愿意加班呢?过去有理论说,工作时间太长人就会异化,会忘掉自己是什么,因而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好好充实自己,做一个完整的人。但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工作时间都超过8个小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资本,这些资本是耐用品,而耐用品必须在时间的流逝当中才能兑现。我们不能一口气把它消耗掉,也不能一下子把它兑现。
比如我们读了一个博士学位,我们没办法一下子把这个学位卖掉。兑现这个学位价值的唯一办法就是时间,因而需要工时,需要讲课、写文章。
耐用品,只有在时间的维度上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发挥它的功能。这是耐用品的含义。任何一种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本领或者禀赋,都是一种耐用品。
油画是一种耐用品,一棵苹果树是一种耐用品,甚至儿童也是一种耐用品。
#07
陌生人在什么环境下能更好地打交道?
亚当·斯密非常睿智地看到:“一个人尽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别的动物,一达到壮年期,几乎全都能够独立,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每个人的爱心都极为有限,而他们又时刻需要别人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是依靠市场。市场是一个陌生人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斯密写下了这样一段警世恒言:“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同时,在斯密看来,人是自私的,但也有爱心;爱心只能适用于小圈子,无法延伸到更大的范围,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市场这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才能满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需求。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场、讲规则。斯密的重要建议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环顾周遭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商业从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商业是极大的慈善。
栏目主持丨庞晔
海报丨韩帅康
排版 |vv
支持|白话日报&贾嘉&小艳&刘佳宁&金文鸿
#1
#3
美国读经济学博士需要多少钱,美国top30大学的学生,睡眠真的很少吗?
在去美国读研究生之前,我和大部分国人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可以有很多课外活动和业余爱好。
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学生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而我到这里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能比的。
/ 01 /
从自主学习说起
在很多中国学生的观念里,到大学,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严格说是不会的可以不做,只要努力了,做不出来没关系,老师会在课上讲。所以作业都是良心活,好学生会自觉完成,实在不会的就放着。
我刚开始也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时看完书已经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要上这门课,我估计老师只会在课上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没做完也没事。不过我还是凭着在国内学习养成的习惯,坚持把题做完了。写到了半夜两点半多,其中好几次想放弃睡觉。第一周就写作业到半夜两点半,我当时以为以后不会这样,这只是我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罢了。
结果没想到,第二天上课,老师真的都把作业收了。亏了我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会傻眼。后来我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入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而且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这道题如果你不会做,放着不写或者写错,就不得分,最后会影响你的总成绩。在中国是,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不会可以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因为从高中以后学得就比较难了,作业有不会做的很正常,老师是允许的。
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你需要在下周上课前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去问老师,因为老师不会在课上讲。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而因为不会做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由于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最后会一起算总成绩,因此每周的作业都相当于一次考试。
我这学期选了3门课,分别是经济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最痛苦的是第一次计量经济学作业。计量经济学是我们这里面最难的课,基本就是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而且这门课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课,国内教得很浅,以至于我一直认为统计学是门比较好学的课程。
但是在申请美国研究生的过程中,我经常在论坛里看到学长学姐们说国外的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非常高,其中最难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还有统计学。数学和统计学最好申请,因为太难,外国人没人去学。当时我还不理解,为什么统计学这么难学,现在终于知道了。我们老师用了一堂多课就把前四章讲完了,前四章就涵盖了我本科学的最难的一元线性回归和假设检验的所有内容。然后就开始留作业。
到快交作业的前几天,我才拿到课本,于是赶紧做。因为这一部分在本科时没有学扎实,为了做作业,我用了几天时间把本科学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又看了一遍,感觉还是没怎么看懂。做作业的时候,一点一点抠到凌晨5点多,实在做不下去了就交了。后来作业发下来,20分满分我得了16分。
80分是什么概念呢?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美国研究生各科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
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第二次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0%,平时作业占40%。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评分,90-100评A,80-90评B,70-80评C,70以下D或者不及格。而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一项成绩要求就是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你就得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开除。也就是说,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80分。
如果是十分简单的学科,考80分以上不算很难,关键是现在我学的科目是非常难,作业和考试都很难。所以如果要保证所有科目的平均分都要在80分以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估计了一下,难的课程我能保持平均分在80分左右就不错了,所以最后很有可能的结果是我的大部分成绩都是B,而这种情况的话只要有一科成绩是C,那么我的平均成绩就是 B以下,也就是可以走人了。
而如果得C的这一科是因为平时考试和作业都是刚好80分或平均成绩核算下来刚好80分,而又恰好有一次作业得了79分,那么这一门课可能就会因为这一次作业的80分以下,造成最后这门课得到B以下(或者说C)的成绩。如果恰好其他课的成绩又都是B,那你很有可能平时表现都不错,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一分而被开除走人。
如果你要说哪里有这么恰好的事情,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很有可能你的考试和作业会很多次上不了80分。我这次作业就是在悬崖边上:16 分,20分满分,看似不错,实际上16除以20等于0.8,也就是80分,意味着这只是刚刚及格,是可以接受的最低分了。因此我以后在作业上必须要拿尽可能多的80分以上,才能避免因为有80分以下的作业记录而最后失足的情况。
/02/
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我来美国之前一直有“我们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的侥幸心理。结果上了第一周的课我就傻了——所有科目都有期中考试,而且都不只一次,有的两次,有的三次,加上期末考试美国读经济学博士需要多少钱,美国top30大学的学生,睡眠真的很少吗?,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
虽然我在国内中学已经感受过一月一次的考试节奏了,即月考或者小测,但这些成绩是不计入最后的期末成绩的,而且这些成绩也不会影响你毕业,因为最终只看你的中考、高考成绩。
而美国学校很看重每一次考试和作业,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会折算成的总成绩,跟你一辈子。当你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你所受的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平时完全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来美国读研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三门课,以国内本科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的。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3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来了美国才发现,其实每周都要写作业,而且要写好。并且老师的授课内容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只讲他喜欢讲的部分,然而你需要把所有书都看了,再把所有题都做了。
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30-40页书,书中每一句话都有复杂的数学和逻辑关系,你需要想很长时间才能看明白,还要在草稿纸上推导和画图帮助理解,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5-6个小时,而每周要读3本这样的书(100多页)然后做3门作业。
数学作业最简单,不过需要用计算机写,用word打十分复杂的数学符号、矩阵、希腊字母等,很费劲。但是用4个小时应该可以写完(国内写作业我记得好像能写2个小时的算是比较多的了)。微观和计量经济学的作业一般都是十几个小时。
因为作业就相当于考试,但是比考试要求的时间松,而且属于开卷,所以老师留的题都很难。最“可恨”的是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讲课非常快,我拿到课本时,他已经结束了前7章的内容,我们每周休息的三天,我都在赶他的进度,讲了一个月到期中考试了,他已经讲了12章。一本近1000页的书,他讲了快一半,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好在这个课本讲得十分详细。我看我国内本科的教材看了好几天,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的内容,看了这本书前4章以后就彻底明白了,讲得实在太细、太系统了。
粗略算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上课的一个台湾同学发现我们选了3门课很惊讶,说他学2门都快受不了了,我们居然选3门。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下学期一定学2门。
就这样,我们在紧张学习了一个月以后,开始了长达近两个月的考试之旅。我们这学期,数学有3次期中考试,1次期末考试,一共4次考试,其他两门2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分别共3次。也就是从9月30日开始到感恩节放假前一天,我们几乎每周都有考试。美国的数学、微观经济学考试都只有4-5道大题,每道20-25分。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而在美国,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可以想象,需要在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中保持80分以上,难度有多大?有一次,微观经济学考试是拿回家考试,开始我们认为比较轻松,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出的题太难了,我做了3天。有一道证明题我把自己锁到厕所里想了6个钟头,最后用欧拉定理硬证出来了。
对于计量经济学,实在是没有办法,太难了。我几乎在开学初的90%时间都用在计量上,在第一次考试前总算大体明白了这门课是怎么回事了,赶上了前12章的进度。
本来开学初我还信誓旦旦的要拿全A,结果这门科目第一次考试我只考了54分,而全班平均70。第二次拿回家考试,我以为这个还好,可以拿回家做,结果我和一个中国同学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在建立模型,前面一礼拜试验了近百种可能性的模型,结果相关系数不到20%,根本不能用。后来折腾了很久,花了两天时间完善模型和写报告,写到凌晨5点。原以为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结果只得了66分,说是有一个环节论证方法出了问题。我的心都凉了。
说到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在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的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导致大陆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很痞子。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就去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那样拍电影只是想表达学生应该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但是我还是要对美国导演提出抗议,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还要靠自觉的情况下,你们这是误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苗子啊。
/03/
美国大学校园的真实生活
每个校园里走路的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一个在嬉皮打闹的,即便是等公共汽车或者坐在公共汽车上,也在看书。在咖啡店里或者休息的地方,你会发现很多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写作业,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
我本来还带着掌上游戏机,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玩,有外放声音,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我很不好意思地又放回去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很自觉学习的好学生,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跟痞子小混混一样,成了不良少年。
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去系里打印室印讲义,走在夜色下的校园里,突然想到了我们国内平时大学校园里晚上的样子——在里我印象中,至少是我们省的高校校园,夜幕下都是一对对的情侣在共享好时光。
再对比一下这里,我发现校园路上都没有人,有人也都是背着书包匆匆行走去赶时间学习的学生。有一次,我去这个城市的主街看了看,想看看那些吧里的人都在干什么,发现人们都在那里拿着电脑学习。当时想了想国内酒吧里无数失足男女青年在里面群魔乱舞,不禁感慨万千。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就是理想中的好学生聚集地,“美国学生不学习”的场景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见,而我国的学生却在积极模仿美国电影里的东西。图书馆里的学生们都在很安静的上自习,图书馆的机房,学生们都在用来写作业,没有一个干闲事的。
我还真的注意观察过。我在国内上大一的时候,觉得学校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的机子比家里的好,而且上网便宜,就去那里打游戏。第一学期期末还和全宿舍的人去图书馆包夜通宵打游戏,而且还要钱。而在国外读研究生时,这里用的计算机都不要钱,但同学们全都用它来学习。
我想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管理不严。我想,如果你在美国的学校机子上打游戏,基本就可以准备回家走人了。第二,即便是让你打游戏,就按照我上面说的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你有时间打游戏吗?
接着说美国学生有多刻苦。他们在星巴克看书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写作业是真写,不是装的。他们的刻苦学习还体现在两次计量闭卷考试前。老师在考试前发了去年考试的卷子,因为这不是作业,所以我和另一个中国学生都没写。这很不符合我们的风格,因为在国内好学生都是老师越不要求做的,都越做。结果来了美国以后,由于老师逼得太紧,我俩出现极度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结果只要不计分的就坚决不写,也不看。我发现美国学生把所有题目都做在纸上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他们才是好学生,我们都是混混。
还有就是他们学习都很积极。我们上的研究生课堂里,只有3-4个是研究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他们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就自己主动选研究生的课程,我们选的魔鬼3门,他们也都选,同时他们还有自己的本科课程。我光这3门课就快受不了了,而他们要学至少4-5门课。总之美国学生各个很刻苦,永远看不见他们玩。
/ 04 /
所学知识的难度
这些数学还不是最难的,主要用的是经济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我相信国内研究生数学应该也学这些,不过可能不会理解得这么深,因为没有人逼你去疯狂做题和不断考试。在国外,每一章节我们都有综合题当作业去写(交作业包括:数据文件,gauss或SAS的程序文件,和说明报告)。
说到Gauss编程,这个语言是一个运算矩阵的专用语言,所以被统计和计量所广泛应用。编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国内计算机教育相对比较落后。最开始整理数据都是用excel人工整理,后来有一次和一个美国学生探讨问题,发现他gauss用得极好,都是用gauss的程序直接控制和整理数据,于是我也下载了一本gauss的书QS100名校留学,一边看书一边就把gauss掌握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说说美国的大学教授的能力。我们这个计量经济学的老师光计量经济学的课本就有20多种,各种统计软件比如SAS,Gauss,SPSS等等都很精通,教材也很多。计算机编程也很牛,我还从他那里学了不少技巧。
美国的老师电脑用得比我这个对电脑很痴迷的人都好,虽然他们都不是学计算机的。要知道这些教授们都50多岁了,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国内和我父亲差不多的人,很少有人愿意用电脑的。
美国的教授一般都很厉害。有一次上完微观经济学,后面上自然资源课的教授进来看见一黑板数学公式和推导,立即说出是这是’s Lama(谢波德拉马定理),后来有说了很多美国读经济学博士需要多少钱,好像很有感情似的。一个教自然资源的居然还对数学定理这么了如指掌。
美国教授都是博士。博士这个词在国内可能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在国内只要考上了博士,就基本都能毕业。看一个学生厉害不厉害,主要看他的是考这个学历时的考试水平。
而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考上了不能保证毕业。比如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个上博士的,结果他上学期考试有C,被劝退了,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
我同系的那个中国同学,他说他在国内上研究生的同学整天闲着没事干,咱们却在这里整天一夜一夜不睡觉。有一次,我和那个同学写完作业已经凌晨3点了,这个时候,他的QQ上的也在美国留学的同学都在QQ上,都还没睡觉呢。交流一下,全部都很痛苦。
一个在纽约学金融同学说:“也不知是老师有问题,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excel算一千遍”。
/ 05 /
美国教育模式下的成果
有一次,我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会不会用不用到课堂中学的理论化的东西。
对此我专门问过美国同学,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办法。”
我问道: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同学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会破产,用错了模型,也会破产。
我问他,父亲的卖树苗企业有用吗?他说当然有。我问他用不用模型处理日常生活,他说他用,比如买汽车,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油价,汽车的价钱和时间建立一套模型,算出当利率和油价多少时,他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以达到最优选择(他还不是学经济学的学生,是学森林学和地理学的)。
当时我听得目瞪口呆,感觉美国顶尖大学的同学实在太强了。原来我们都以为美国人个个都是数学白痴,只有中国人数学最强,看来我们更多的只会计算不会运用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个台湾同学说他去年的微观经济学老师太强了,华盛顿州的渔民为了让自己经营得更好,都是请他去做咨询。
我们国家的人说的“和实际相结合”的意思是,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其实我觉得,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
而美国人相信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如果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得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问题,在学完这学期学的计量后我感觉自己就可以做点东西。
/ 06 /
多数学生都面临很多压力
我在学习的中期,上留学论坛看了看大家在美国的反应,结果这些国内十分优秀的人,在美国也都开始发起牢骚。列举如下:
“每两个星期就考一次试,考完试还有一大堆,全都算进期末成绩里的那种。前次考完疯赶作业,落下两天的课没复习,还没缓过劲来,又要考了。”
“第一学期上课听不太懂,我觉得我下课要花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看书,第二个星期才发现听懂了一些。上的课还是我没学过的,别人听课算复习而已,对我来说全是新的内容。”
“师兄师姐安慰我说过一个学期就好了,可是大部分的考试都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只有一两个考试了,适应又怎么样呢?大局都定了。”
以上是我在这学期中期的时候看见的部分留学生的帖子,当时大家都在喊累。到了期末我又上了上论坛,看见有一个博士得了C,教授建议他退学,他想重新申请:
“PhD第一年成绩不好,紧急求助。PhD第一年成绩有了一门C,教授建议我Quit,但我还是希望能在美国继续待下去,想问一下各位前辈转学要如何转?对于去年申请过的学校,还需不需要另寄材料?我可不可以把已经读完的两门B的课程的学分转过去?”
还有一个硕士2年没有读完:
“我的要延期毕业了……
当时拿的奖学金只给两年,今年8月份以后我就要自费了,我一年前还雄心壮志要读phd,现在连个都读不明白,每次见到朋友和亲戚,别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延期,我就说课很多,没修完。
实际上,别人都修完了,只有我没修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太挫了,只是我没有说出来。”
所以说,这种压力和教育模式在美国都是一样的,并不是我们学校特殊。据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说,在美国常青藤名校学习的人基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顶尖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
而我在国内本科的学校在全国的排名也至少在前100,至少是个以省名命名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们讲讲什么经济规律,或者让我们的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本都讲不出来。
总之,我觉得我们最能控制的,是在整个人类改造自然和世界过程中最有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本身。
我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有一些问题,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难、从严来要求学生,导致同学们反而没有中学阶段时学得扎实。也许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中国教育中是最有效率的(但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对于应付选拔性考试,老师只重视学习好的学生,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好多都破罐子破摔了),但是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距离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还差很远。
所以基础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现问题,我们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经济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层次的工作。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
博士在美国,在美读博毕业能赚多少钱?看看SED数据怎么说!
近几年,由于就业市场越来越“卷”,提升学历成了社会的普遍共识。甚至这股学历内卷的风气英国G5院校留学,已经刮到了博士届。美国的科研实力雄厚,8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美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申请美国博士学位。那么,在美读博毕业去向及薪资情况如何?
今天我们就根据 SED(The of )数据来解读一下美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和薪酬问题。SED是针对在给定学年内从认可的美国机构获得研究博士学位的所有个人进行的一项人口普查数据,由国家科学基金(NSF)国家科学和工程统计中心(NCSE)和其他三个联邦机构赞助。 统计是在2020年,统计人数为55,283人,统计学校数量为449个。 某种程度上来说,SED数据还是比较权威的,对于想要去美国读博的人来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1、在美留学博士生人口组成
来自前25个国家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所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的86%。排名前三的国家中,中国、印度和韩国占了一半以上。中国人是最多的,占国际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去美国读博士的中国学生非常多,而且美国大学愿意招收中国学生。
在美获得的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TOP40国家的国际生数量
2、博士生学位的组成
科学与工程(S&E)领域授予的研究博士学位数量已经超过了非S&E博士学位的数量。
从1980年到2020年,获得S&E博士学位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而2020年获得非S&E博士学位的人数下降到略低于1980年的数量。
S&E博士学位占所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从1979年的58%上升到2020年的77%。这是因为,美国大力发展高科技,在理工科领域的科研经费支出很多。
1958-2020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
3、中国学生读哪些专业比较多
在2020年,中国学生在科学工程领域获得的博士学位数量为6147,在非科学工程领域获得的博士博士学位数量为658,即理工科博士学位数量约为文商科博士学位数量的9倍。 但近些年,也有不少学生选择攻读文商科博士。
不同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数量
4、博士就业去向
不管是国际生还是美国本土学生,在业界就职人数都多于博士后研究人数。首先,博士后研究的岗位相对业界提供给博士生的岗位少博士在美国,在美读博毕业能赚多少钱?看看SED数据怎么说!,竞争激烈。其次,在业界如果薪资足以丰厚博士在美国,也会吸引很多博士生就业。
2000-2020年博士在业界就业和从事博士后研究比例
5、博士在美中位年薪高
所有领域,在业界的中位年薪为85000美金。数学与计算机类专业高达12500美金。
整体来看,美国博士毕业生好找工作,选择的机会多,而且薪资也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职业晋升过程中,博士学位会更有竞争力。
2020年在美有明确毕业计划的博士生的中位年薪
出国留学定位选校
想试试以自己的个人成绩能申请到国外什么层次的大学?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一键定位。
/?ozs=sohul
使用方法:把你的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参考他们的案例对比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