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师范大学 2021—2022 级博士生为对象
亓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张翠翠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
摘要 本文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2021 级、2022 级 24 名博士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学科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设置、专业课程需求与满意度,以及博士生课堂表现、学习收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已设课程安排合理,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满意度高;学生学习效果好,学习收获很大。本文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建议:教学设计安排应更加高效优质,教学时间把控需更精准,课程设置应照顾到学生个性化和类别化的需求,课业要求应避免雷同,学术讲座讨论和科研活动应常态化。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教育博士课程设置满意度
DOI:
10.3969/j.issn.2095-798X.2023.03.004
201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018 年 11 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暂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旨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适应新形势汉语国际教育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对外从教教师的职业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兼备,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中外高级专门应用人才。”2019 年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开始招收本专业教育博士生,截至 2022 年,4 届共招收了 41 名博士生,其数量高居全国榜首。作为新设立的专业博士学位,全国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毕业生还屈指可数,相关研究文献也比较少。李宝贵(2019)采用文本分析法对 2019 年 19 所高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的招生简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招生中存在专业称谓不一致、审核条件较为严苛等问题,并提出了 5 条改进措施。杨薇等(2022)通过对中国知网 2012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与国际中文教育直接相关的 231 篇学术博士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论文呈现出学科背景多元化、选题方向相对集中、区域国别特点明显等特点;并提出了“契合时代发展需求,以中文为载体加强文化传播研究”“突显区域国别特点,加强本土中文教师培养与发展研究”“重视研究方法训练,形成融通中外的学术话语体系”等对策和建议。李东伟、吴应辉(2022)以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外籍博士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华攻读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外籍博士存在人数少、学术基础薄弱、导师培养压力大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学术适应理论”研究与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培养外籍博士生等建议。王辉、沈索超(2023)对全国 22 所培养院校的 178 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的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马箭飞(2023)提出要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研究不仅少,而且多在近几年发表。
我们以授课教师和见习教师的身份从 2019 年至 2022 年连续 4 年听课授课、观察项目,选取北师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2021 级和 2022 级 24 名博士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半开放式访谈,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需求及满意度、博士生课堂表现及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调研,希望据此验证前期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而对未来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问题为:(1)北师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设置的现状如何?(2)博士生对专业课课程内容的需求度如何?(3)博士生对专业课课程的满意度如何?(4)博士生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怎样?(5)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一、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设置要求、目标与实施情况
《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选修学分等有明确要求。重点内容摘录如下: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课程体系应符合国际岗位对复合型、国际性、专业化的专家型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理论实践的前沿最新成果。课程结构应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突出国际岗位从教或担任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特点。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实地调研、顶岗实践、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重视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和能力养成,加强课前自学、作业、辅导和文献检索等环节,注重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所学驾驭国际岗位工作的能力。研修课程总量应不少于 24 学分。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重点确立公共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和学分数,注重突出各自特色。所开设课程应包括以下模块:公共课模块、理论模块、研究方法模块、实务与实践研究模块。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到孔子学院(课堂)、相关国际岗位或模拟国际岗位进行为期一年及以上的教学或管理实习实践,或赴境外高水平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进行为期一年及以上的高研高访实践,在结束后提交实习实践情况报告。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2019 年 7 月北师大拟定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详见表 1。
表 1 中的博士学位课程由北师大的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育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设,约有 40 位本校和校外特邀教授为博士生授课,专家型教授团阵容强大、专业性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学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开设的必修课有 5 门——英语(包括专业英语)、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研究方法论、定量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选修课有 2 门——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专题、博士论文写作规范。其中“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专题”课涵盖中、日、韩、英、法、美、德、俄八国现代教育思潮与改革实践内容,8 位国别教育领域专家个个学识渊博,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评析,史论结合、观点精辟,为学生讲述了当代世界教育历史现状、问题与改革的恢宏背景,开拓了教育学的国别地域知识。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和文化学等学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课程单纯依靠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是难以完成授课任务的。教育学部的课程既为博士生提供了教育学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研究方法论知识,同时也有实操性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等教育学研究方法,为博士生补上了教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短板。这些课程都为博士生们将要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切实有用的帮助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公共政治课为提高博士生的思想觉悟、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上述由教育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课程以外,还有 4 门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课程,主要由博士生招生单位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承担。其中,2 门必修课是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前沿研讨,2 门选修课是汉语教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研究方法。
二、专业博士基本情况与专业课教学内容需求度调研
2.12021 级、2022 级博士生的基本情况
北师大 2021 级和 2022 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各招收了 12 名,共 24 名,其中男生 6 人、女生 18 人。在专业背景上,他们的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教育、英语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硕士专业有汉语国际教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音乐学、新闻学。在工作单位上,曾在高校任职的博士生占 83%,曾在中小学任职的占 17%。24 人均有国内任教经历,任教时间最长为 26 年;其中 20 人有海外任教经历,任教时间最长为 7 年,最短为半年。两届博士生的专业背景都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与所学专业国际中文教育密切相关:大都掌握一定的汉语本体知识,具有汉语教学经验;少数为英语专业出身,在本学科基础知识及理论方面有所欠缺;另有 3 名硕士生专业背景分别是音乐学、新闻学、传播学,也具有跨文化背景和研究视角。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培养的学生专业背景复杂多样,为本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性。有 83%的博士生具有海外工作实践经历,同时具有国内不同层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教学经历,可谓教学经验丰富,加上博士期间对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这些博士生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将是一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重要专业师资力量。
2.24 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学习需求度调查
4 门专业课每两年开设一次,经过 2019 级和 2010 级第一轮的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基本固定下来。为了更进一步调查博士生对学科专业课程的需求与满意度情况,2022 年 8 月在第二轮教学开始和结束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 2021 级和 2022 级 24 名博士生 4 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需求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 24 份,收回有效问卷 24 份,采用利克特五度量表法,对 4 门课程25 个板块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
2.2.1“汉语教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学习需求度调查结果
“汉语教学研究方法”课程分 7 个板块,课程各板块内容学习需求度平均得分为 4.74 分,详见表 2。
2.2.2“文化传播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学习需求度调查结果
“文化传播研究方法”课程分 8 个板块,课程各板块内容学习需求度平均得分为 4.84 分,详见表 3。
2.2.3“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前沿研讨”课程教学内容学习需求度调查结果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前沿研讨”课程分 8 个板块,课程各板块内容学习需求度平均得分为 4.77 分,详见表 4。
2.2.4“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学习需求度调查结果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分为 2 个板块:第 1 个板块采用“学生分组汇报 + 教师讲授与综合研讨”的教学模式,具体为课前按照学生的研究兴趣将学生分成 6 个小组,学生分组汇报 6 大主题理论与实践,之后授课教师点评;第 2 个板块为“教师讲授 + 综合研讨”。课程各板块内容学习需求度平均得分为 4.75 分,详见表 5。
综上,4 门专业课设置的内容包括汉字教学、文化教学、语言测试、学科研究前沿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语言与文化研究方法的运用、认知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等,既为从事相关方向研究的学生提供了专业、深入的对口知识,也为广大学生搭建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知识体系。我们通过对 4 门专业课学生的需求度分析发现,4 门课程的内容学习需求平均得分均在 4.7 分以上,经访谈了解,博士生们认为,课程内容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美国教育博士专业,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分析并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的前提,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满足学生求知的实际需求。
三、课程满意度分析
3.1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
为全面了解博士生对 4 门专业课程的满意度,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利克特五度量表法,共设计了 4 道题。4 门课程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4.89 分,详见表 6。
3.2课程满意度结果分析
由表 6 可知,博士生们对课程的满意度极高,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是课程内容按需设置。在课前任课教师已做了学习需求调查,并按需设课。从满意度分数来看,课程确实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帮助学生们学到真正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术研究的视野。
第二是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课程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 + 学生研讨”“小组汇报 +教师点评”“毕业生现身说法”“个人研究兴趣分享”等多种形式,避免了“满堂灌式”的被动输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一点在学生的课堂表现、自我评价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学生们普遍反映课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回答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第三是专业基础课采用多人授课模式,配备优秀专家教师团队。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由本院教师 + 外请专家团队组成,3 门课程采取了多位教授专家授课方式,每位专家承担 1 ~ 2 次的授课任务,讲授内容根据专家研究领域而定。授课教师均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多年,国内外教学经验丰富QS100名校留学,知识渊博,都是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型教授。教授团队授课模式使学生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前沿研究成果,从不同模块、不同老师那里汲取知识养分,激发思维创新力。
四、课程学习效果自评分析
4.1学习效果自评结果
为了全面了解博士生上 4 门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我们请他们围绕学习效果自评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利克特五度量表法设计了 11 道题,另外设计了 1 道开放式问答题。博士生对 4 门专业课学习效果自评的平均分为 4.51 分。详见表 7。
由表 7 可知,各门课程均有超过 1 半的学生选择了 5 分,学生们认为自己的学习效果很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们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4.2课程收获调查结果
参照博士生学习效果自评问卷调查方法,我们对他们在专业课上的学习收获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利克特五度量表法,设置了 7 条课程收获项,博士生们对 4 门专业课程收获平均得分为 4.27 分,详见表 8。
需要说明的是,表 8 中“(1)基本确立了博士研究选题”一项有 6 人选择了不符合,主要原因是:2022级新生刚入学就接受一个月的强化密集授课,还没有时间去思考博士论文选题;虽然从上课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和思考,但是还未与导师进行商讨,暂时未确定研究选题。
由表 8 可知:有 83.33% 的学生表示从上课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有 70.83% 的学生表示课后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70.83% 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具备了从不同视角的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力。
4.3课堂表现自评结果
关于博士生对课程表现的自评,我们采用了开放式答题法,让他们围绕“您对自己 4 门课的课堂表现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对课堂表现进行了自评,然后进行文本分析,详见图 1。
由图 1 可知,博士生们普遍认为自己“听课认真”,对自己的表现“基本满意”,此外认为自己课上“积极踊跃”“参与度高”“收获颇丰”等。文本分析图上的这些高频词语也从侧面印证了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肯定。正因为课堂表现良好,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给4 门课的学习效果打了 5 分,即“很好”。课堂表现、学习收获量化评分与课程满意度、学习效果自评结果相互印证。
五、存在问题与教改建议
从北师大的调查研究发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生普遍对专业课程需求度高且满意度高,认为学习效果好、学习收获大、课堂表现也好,但是这并不表示该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与效果就无须改进。在对24 名博士生进行的半开放式访谈中发现,除了密集型授课本身所带有的先天不足外,目前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以下五点教改建议。
第一,“集中 + 分散”双重授课模式相结合。博士专业课程都集中在暑假和国庆节期间,暑假五周共有8 ~ 9 门,约 260 节课。如果不这样就得周末上课,那一年中将无法休息。尽管学生对此没有意见,但如此高强度的知识输入和作业练习,学生吸收、消化和反馈的时间受限,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只有“质性研究方法”课遵循“双主体”“科学探究”“合作学习”教学理念和方法,整个一学期按照“课前问题导向性文献研读—学生按照分组选题完成每次课前作业—课上师生研讨、教师指导—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形成小组论文”路径和步骤进行组织和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倒逼一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博士课程的授课教师做出改变。鉴于集中授课的利弊得失,我们建议:部分有实践需求的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可以分散在一个学期内,部分偏理论类课程、公共课等可以集中授课,实现“集中 + 分散”相结合的双重授课模式。
第二,教学设计安排应更加精准化、高效化。教学时间和组织都要进行精准把控,周密安排。例如学生们普遍反映授课效果好的“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课,每次 4 课时,共 3 个半小时,原定的学生小组汇报环节 1 小时,“教师点评 + 讲授”环节 2 个多小时,可实际上学生汇报时间过长,常常只剩下 1 课时的时间进行研讨,内容不能深入、细致地展开。再如“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前沿研讨”课,原计划 8 次课,每次用 1课时安排 3 名学生做博士论文选题或与研究前沿相关的成果汇报,但由于授课老师常出现拖堂情况,结课时尚有一半的学生没有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每名学生都希望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研究和心得,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与指正的机会,借此提高自己的科研和反思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整个教学安排精准、高效。比如严格控制学生的小组汇报时间,汇报时有专门的学生计时,以保证正常的学生共同研讨和教师点评讲解的时间。对于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选题,可以先从有一定研究探索经历的 2 年级学生开始,然后再安排 1 年级的学生分享。这样可使全体学生既能从其他人的分享中得到更多信息,从而有所收获,也能从老师的点评中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课程设置应照顾到学生个性化和类别化的需求。目前专业课是大班集中上课,但学生们的基础不同,本科和硕士专业背景不同,博士研究选题也不同。单一的大班集中授课,无法使学生获得急需的知识与针对性指导。建议在专业必修课之外,同时开设面向不同研究方向的选修课,供感兴趣的同学选学。选修课的课时可以是必修课的一半或者四分之一。开课前要对学生的博士研究选题进行摸底调查,根据每个人的选题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科研小组,有针对性地开设主题式的讲座或选修课。这样,学生在课下或选修课上也能围绕自己的研究选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构建起“广博 + 精专”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同时美国教育博士专业,亓华、张翠翠 |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设置及学习需求与满意度调查研究,我们建议打通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的课程体系,学术博士的专业课程也可对专业博士生开放,专业博士生可以按照个人的研究兴趣旁听一些学术博士的课程。
第四,课程作业要求应避免雷同。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几篇专业课课程论文。各科作业一般的要求都是根据所学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撰写论文,学生压力比较大。尤其是 2022 级的学生除了专业课之外,同时还学习了教育学部的相关课程,作业量更是繁重,会出现草草应付的情况。我们建议专业课程作业设计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2 ~ 3 人一组,按照授课内容选择一个共同的课题进行研究,尽量把一个课题做得完整、深入一些,将来学生们可以合作发表论文。这样学生们既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作业,也可以完成毕业前发表论文的要求。
第五,学术讲座讨论和科研活动应常态化。通过集中上课,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知识储备需要连续不断、日积月累,课程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研究、再学习的起点。例如,2021 级的学生们在第一学年课程结束后,同学之间几乎没有学术交流,有种失去集体的孤独感、漂泊感,仿佛个个都是在孤军奋战,缺乏相互支持和鼓励。课程结束以后,我们建议,应围绕某些主题组织系列讲座或者博士学术研讨会,随时补充、更新学生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让学生们有在学术圈里的感觉。
总之,本研究虽然只是选取了北师大两届 24 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生对学位课程进行调查研究,但北师大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培养的先行高校,其专业博士培养的实践研究成果应能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倡议学界能对教育博士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原文链接
本文载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3年第3期(23 ~ 33页)。
著录格式为:
亓华,张翠翠.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设置及学习需求与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 2021—2022 级博士生为对象[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3(3):23-33.
扫描阅读
关于我们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承办,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给予学术支持,为季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203/H,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98X。
本刊自2014年创刊以来,一直秉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面向事业,面向教学,面向教师,实现专业化、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与事业发展为宗旨,以汉语教学研究为核心,依托海内外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研究人员的学识与实践,搭建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构筑学科人才与优秀教师的发展园地。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语言学类扩展期刊,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单位刊物、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NKI)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入选期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 • 2022年版)》。
本刊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所有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人士赐稿,并对各位的支持致以诚挚的谢忱和崇高的敬意!
美国读体育博士,读体育教育方面的博士,不知道怎么申请
问题:我现在是研究生二年级,体育教育专业,我想研三毕业后去美国继续深造,读体育教育方面的博士,不知道怎么申请,还有怎么选学校。。。需要申请奖学金。
同学:
你好!感谢你对威久留学的关注!您的问题已收到,现回答如下:
1.关于奖学金,美国的博士80%都有奖学金。学校在给你录取的时候会通知你有没有奖学金,一般申请到了这所学校就会给出奖学金,所以在申请前很难有针对性根据奖学金来择校。
2.关于选学校,要根据你大学时以及研究生时的GPA,你的GRE以及TOEFL成绩来选择,你的相关核心课程的分数也非常关键。
申请美国博士美国藤校留学,一般主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看学生本科四年的平均分美国读体育博士,读体育教育方面的博士,不知道怎么申请,其次是托福或雅思成绩,还有GRE或GMAT成绩,最后还要看学生在本科期间是否有跟教授或者导师参加课题的研讨或者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这些都是美国学校录取学生的一个大概衡量标准,因为美国的教育体制很灵活,对学生也很注重全面素质,而不是纯粹看你的成绩。所以如果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或者学校的活动都会对申请学校有帮助。
美国大学的数量很多,各种各样的排名也很多美国读体育博士,所以学校的选择的确会比较麻烦。首先你要知道哪些学校是有体育教育这个专业的,其次对不同学校体育教育这个专业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有所了解。然后了解入学要求如何,你是否符合。
关于学校的选择方面我们会给出指导,根据你的GPA,GRE,TOEFL等成绩以及你的研究方向,参与项目,工作情况等综合背景,为你出适合你的学校的选校报告。所有学校,专业,课程上的详细内容都会在我们的选校报告上显示。
3.关于申请,美国的博士一般要提前至少1年做申请,因为美国人非常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长期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最后的录取。这个工作被称为套磁。套磁这个工作对于你最后是否会被学校录取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你现在就应该开始申请美国的博士了。
威久留学免费咨询电话:转美国部或点击免费在线咨询
美国 数学博士,申请「美国博士」是否有学历限制?申请者需要满足哪些要求?
近几年,出于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美国在医学、通信、交通、物理、工程、生物学和许多其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美国为了激发民众创新与创造的潜质,美国整个国家都致力于让在美的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企业家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探索、发现和创造。
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才造就了众多的学者在各个领域获得很高的成就。比如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学,美国占据约2/3,8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美国。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人数,还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数目,美国都遥遥领先。
那么,美国博士都有哪些类型?是否对申请者学历有限制?有哪些要求?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呢?
美国的博士类型
美国的大多数大学只是将标准的博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PhD)。
一些项目授予专业博士学位,例如DBA(工商管理博士)和EdD(教育博士)。除了学术课程和论文研究之外,这些专业博士通常包括非常具体的实际项目和案例研究。
其他类型的“博士”资格可供寻求获得法律或医学等受监管职业资格的学生获得。
申请美国博士是否有学历限制?
大家都知道美国 数学博士,在中国读博士,一般是需要硕士学位,才可以申请。但是美国博士项目没有必须先有硕士学位的强制要求,具体情况因校而异。
有些知名高校,例如哈耶普斯麻等,会更倾向于招收直申博士的本科生,希望以自己的教学模式从头开始,全程培养具有本校风格的科研人才。
也有一些美国高校要求申请者拥有硕士及以上同等学历,还要提交从本科到硕士期间的学习成绩。
但整体来说,有硕士经历的学生在申请一些学校时会有一定的优势。
申请美国博士的条件
与美国硕士申请大致相同,但指标上有差异,也是包括软硬要求两个大类。
硬性要求
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这是硬性要求,也就是三个成绩要求,包括GPA、TOEFL/IELTS、GRE/GMAT。
GPA
美国大学使用平均绩点(GPA)来衡量学习成绩。美国研究生课程可能会根据您的最终成绩和成绩单为您计算GPA等值。
不过,GPA不会直接决定博士申请结果,但部分项目会设定最低标准,通常在3.0及以上,当然理论上来说,GPA越高越好。如果本科院校背景和成绩普通,有顶尖国内硕士的学历也会对申请大有帮助。
托福/雅思
如果英语不是第一语言,则需要证明交流和理解能力足以满足研究生学习的需要。最常见的方法是完成公认的英语语言考试,例如雅思或托福,或是提供已经用英语完成的学位证明。有些美国大学与国内机构联合办学项目,采用中文授课,对语言水平要求较低。
GRE/GMAT
大多数美国大学使用研究生入学考试来评估是否适合进入博士学习。这些将测试你的读写能力、计算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不同类型的推理能力。
如果这些考试可以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则表明你在学术上能够胜任博士学习。
大学通常不会自己管理这些考试,他们会使用公认的第三方测试。
最常见的是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它有两个版本
通用GRE测试:衡量一般推理和分析能力(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常参加是这一类)。不同的单项可能会查看您分数的特定方面。例如,人文学科课程可能更关注你的语言推理和读写能力,而不是你的定量推理和计算能力。
GRE科目考试:衡量在特定学术科目中的知识广度,一般多用于跨专业申请。测试有生物、化学、英语文学、数学、物理和心理学。
研究生课程通常不会规定最低考试分数,但他们可能会公布成功申请者通常达到的分数作为基准。其他学科可能会使用其他研究生入学考试来代替(或补充)GRE。
目前美国名校有一些项目是不需要提交GRE成绩也可以申请的,这类项目对于GRE的免除要求基本分为两类,分别是Not 和。
Not 就是完全不要求提交GRE,即便提交了招生官也不会看, 则是不强制要求提交,虽然可以不提交,但是提交了招生官也会看,增加一些自己的竞争实力。
软性要求
博士申请本身更看重学生的学术性,因此如果在科研上有比较出彩的经历、成果,能在申请中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因此有申请规划的同学,需要多做这方面的积累。
对于申请理工科博士的同学来讲,你要有几段科研的经历,如果能发表论文,当然对申请帮助更大一些。因此,致力于本科毕业后申请美国博士的同学,本科期间一定要注重科研。
对于申请文商类博士的同学来讲,是较为学术性的文章,主题和申请人的专业方向有关,长度要求10-20页不等,主要是在考察申请人的研究潜力、思维模式和英语写作水平。
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读博?
很多同学可能还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但其实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合适并不难——
只需要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获得博士学位后,你将进入学术界及完成其所需要的一切:平衡研究与教学,努力使你的研究发表,并寻求终身教职。
如果这让你感到兴奋,那么读博士会是一个相对适合你的选择。
是否值得?
读博士需要时间,借用一句老话,“时间就是金钱”。虽然奖学金和助学金将有助于抵消研究生院的实际成本,但值得考虑所涉及的机会成本。
当你的同龄人将开始工作并赚钱,你的收入会少得多,在职读博也需要牺牲掉大部分个人时间,要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仔细权衡预期回报与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以及放弃的机会。
自己是否有能力?
博士申请的难度要远远高于硕士申请的难度,他不仅仅注重申请者的硬指标美国top30名校留学,还更关注申请者软实力。所以如果你只是空有一腔热血,但是没有实际行动,还是不是适合申请博士。
©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美国 数学博士,申请「美国博士」是否有学历限制?申请者需要满足哪些要求?,如有侵权请告删。
我们一贯倡导,留学准备,规划先行
如果您有意申请北美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