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翻译 博士,美国人杜威:批量生产民国大师,胡适甘当翻译,对孙中山毫不客气

北大教授蒋梦麟等人,而一大批民国大师的师傅,都指向了一个人——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当时,杜威被称为美国三大哲学家之一,而蔡元培则给他起了个应景的外号:中国的孔子。虽然杜威是美国学者,但是他在讨论中美关系时却毫不含糊。

如果将我们的社会拉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最受欢迎的绝对不会是什么明星艺人,而是学者。如今明星的一两句话便能在社会上引发一场大的讨论,可在曾经的中国,只有学者说的话才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英文释义:教育并非是人生的预备,教育就是人生

其中的原因很现实,就是因为那时的中国需要变革,需要救亡图存。而西方的理论无疑是最有市场的,当时的许多大家,基本都有留洋经历,比如说民国大师胡适、“万世师表”陶行知、中国现代哲学奠基人冯友兰、 北大教授蒋梦麟等人,而一大批民国大师的师傅,都指向了一个人——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

其实仅仅去称呼杜威哲学家不太严谨,因为他的学术思想涉及科学、艺术、经济、教育、历史等,几乎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奠基人。在当时,杜威被称为美国三大哲学家之一,而蔡元培则给他起了个应景的外号:中国的孔子。

在杜威生前,曾经是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时候还开辟了风靡一时的芝加哥社会学派,这个学派对后来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说提出的象征性互动理论,就认为人之所以形成群体,构成社会,都来自于相互之间通过符号进行的互动过程。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收了几个中国学生,其中包括胡适、蒋梦麟、陶行知。而且在1946年陶行知因为工作劳累去世时,远在美国的杜威联合教育界举行了陶行知追悼会,杜威任名誉主席,他曾这样称赞陶行知:“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比我高过千倍。”

蒋梦麟则是后来北京大学的校长,抗战时期与梅贻琦、张伯苓共同主持具有“学府北辰”之称的西南联合大学。胡适则更不用详述,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都清楚胡适的贡献。而就是这三个人,使得杜威访华有了可能。

1919年1月,杜威与夫人从美国旧金山出发,收到学生的邀请,来日本访学,作为一名誉满全球的学者,杜威一踏进日本就受到各种礼遇,除了进行演讲,就是与各界名流进行交流访谈。

在此期间,日本天皇接见了杜威,并准备授予杜威一枚勋章,但是在日本呆了一段时间的杜威拒绝了,他发现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太盛,并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

而此时正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的陶行知知道自己的恩师杜威正在日本讲学,万分激动,并立马给杜威去了一封信,可是陶行知还是不放心,于是又联系胡适,在信中这样写道:“现在又有你欢迎的信去,我看杜威先生十分有六七分能够来了。”最终胡适又给恩师写了封信。

当杜威收到这些信时,心里自然是相当感动,从来没有去过中国的他英国G5院校留学,也对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有一些幻想。可是杜威面临的窘况是他的经费马上就要用完了。但马上北京大学、新学会、尚志学会、中国公学等正式邀请杜威,并为杜威提供资金。

1919年4月30日,杜威和夫人乘坐着“熊野丸”号轮船来到了上海,那天《申报》的新闻是这样写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博士自西京来电,于30日到沪》,并且评价杜威是“世界思想领袖,教育先导。”

而且在此之前,胡适、陶行知也东奔西忙,积极为杜威进行宣传,胡适为了宣传杜威的“实证主义”,提出了“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著名论断。

当胡适、陶行知、蒋梦麟从上海码头接到远道而来的杜威时,师徒几人似乎一下回到了曾经的哥伦比亚大学时代。

而来到中国之后,学生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后来杜威给女儿说起他当时的心情:“我得不停地演讲,以回馈他们。”所以之后杜威的行程十分繁多。作为一个美国人,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胡适的翻译为这些演讲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杜威(前排右一)与胡适(后排左一)、蒋梦麟(后排左二)、陶行知(后排左三)、史量才(前排左一)

其中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赵元任的妻子,也是中国第一个留学日本的女博士杨步伟回忆起这件事时谈到,当时杜威做演讲时,她只是一个医生美国 翻译 博士,美国人杜威:批量生产民国大师,胡适甘当翻译,对孙中山毫不客气,根本不懂哲学和英文,所以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之后一位朋友告诉她:“你不用愁不懂这个那个的,有一位北大教授胡适之先生做翻译,不但说得有精有神,而(且)说到一般人都可以懂哲学,并且他人非常漂亮,有风采,你非去听一次不可。”从中可见胡适的才华和颜值对于这次演讲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杜威来华之后,蔡元培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软磨硬泡,硬是让他同意让杜威请假两年在中国久居。在此期间,他也会见了很多政要,比如说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林长民。杜威回忆,当时接待他的是林长民年仅14岁的女儿林徽因,对她的印象是“她在当地的一所英语学校接受教育,说着漂亮的英语,此外还是一个有天赋、有趣的女孩。”

之后又会见了孙中山,而和孙中山这次会面,杜威毫不客气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国民的弊端,他说:“中国人说起话来要比他们做起事来更为得心应手。”孙中山也只能尴尬的笑笑,用了“知易行难”这个中国古话做了回应。一方面侧面肯定了杜威的这一论断美国 翻译 博士,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改造的困难环境。

杜威在自己的家书中写道:“这个国家的座右铭包括‘谁知道呢’、‘就这样吧’。”在杜威看来,国人们多喜欢发表意见而不愿意去踏踏实实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道理知道的很多,可就是不想撸起袖子干。”

不过很快,杜威纠正了自己的这一思想,因为在这时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在他看来,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真正的觉醒。

并且在当年12月,杜威发表了名为《中国人的国家情感》的文章,他在其中这样评价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五四运动是中国国家感情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虽然杜威是美国学者,但是他在讨论中美关系时却毫不含糊。在他看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家长式”的,而这种政策只会使国际形势变得更糟,而且对于美国自身和远东关系都没有好处。

杜威尤其反对美国干预他国内政,他说:“国家应彼此互不干涉,而且给每个国家一个处理自己事务的机会。”

所以杜威认为,当时的中国需要改革,而前提就是美国应停止干预中国事务,只有这样才能能够使一个国家健康成长。

在中国的日子里,杜威吃胖了,所以每天不得不起床爬山锻炼。而就在这时,哥伦比亚大学催促杜威回国。杜威对学生说,他已经将所有的通识课程全部讲完了,剩下的普及就是你们要做的事了。

在临走之前,胡适、陶行知等人在今雨轩为杜威夫妇践行,二人回忆起两年中国时光,颇有感触。杜威说:“这两年,是我生活中最有兴味的时期,学得也比什么时候都多。”

杜威的妻子也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对中国做出了一番评价:“美国人从前总以中国为一大块黑暗的地方,五六十岁的人都作如此想,我从前也不敢前来,但是来了以后,觉得不然。暗室当中已经有了电灯,墙上挂着的许多美术品都因而看见了。”

之后,杜威夫妇在青岛乘坐“西京丸”号邮轮返回国内,在他们的行李箱中装载着中国丝绸等纪念品。1952年6月1日,93岁的杜威在美国纽约去世。后来杜威的女儿回忆起父亲说:“他这辈子除了美国,最爱的国家就是中国。”

美国会计博士,留美博士姚立杰:做中外会计交流的使者

2010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2010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年仅29岁的姚立杰从来自全球的诸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摘得美国会计学会2010年度国际会计全球最佳博士学位论文奖,成为该奖项于1984年设立以来首次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

因为该奖项评审严格,获奖者每年只有1名甚至常有空缺,之前25名获奖者绝大部分均来自美国本土名校,一时间美国藤校留学,在学术上尚属初出茅庐的姚立杰倍受关注。

近日,在姚立杰就职的北京交通大学,笔者见到了这位身材高挑,还带着一缕学生气息的阳光女孩,分享了她求学及研究的经历。如果说清华大学夏冬林教授为她绘制的一张职业生涯曲线图开启了她的学术之旅,那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在加州大学留学两年的经历无疑为她装上远洋之帆,助她乘风破浪,一日千里。

一张职业生涯曲线图开启的新天地

“初涉学海刚见云,偶摘兰花谢师恩”,这是姚立杰得悉自己获奖后在惊喜之余首先想到的一句话。

姚立杰坦言从前从未想过自己会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即便是被中央民族大学保送到清华攻读硕士的第一年,她的职业梦想依然还是像许多学长那样,准备毕业后去某个投行或公司工作。直到进入清华大学1年后的某一天,导师夏冬林教授找她谈话,因为据他的观察,认为姚立杰思维既活跃又缜密,有一定研究能力,建议她继续攻读博士。

为了说服她,夏冬林甚至当场为姚立杰画了一张职业生涯曲线图。横坐标是年限,纵坐标是幸福指数,为姚立杰分析了去外企工作、自己开公司、当老师从事教学研究等多种职业选择的不同前景。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快乐,以及更为长远、回报更为丰厚的收益。

要感谢那席谈话,现在姚立杰正像夏冬林预见的那样,在高校里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不断欣喜地发现自己在研究方面的潜力,也不断从中得到乐趣,“我甚至喜欢那些做研究时被卡住的时光”她说,“因为经过一段困顿期,问题终于解决时,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2006年12月,在夏冬林的推荐和帮助下,姚立杰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公派留学生之一,来到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of , ),成为 教授有生以来招收的第一个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被锁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上。

在加州大学,姚立杰体验到纯粹做学问的快乐,中美两位导师以及身边的老师、同事也给她极大影响。夏冬林治学严谨,为人宽厚谦雅,令姚立杰深感钦佩。 教授曾经担任美国会计学学会副会长美国会计博士,即将担任会计学术界最顶级杂志The 的主编,在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上,给予姚立杰许多终身受益的训练。比如说上教授的课,每周都要阅读三四篇每篇近50页的文章,教授还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每篇文章提出至少3个问题,以此来督促学生真正看懂文章,练就批判性思维。2年间,正是通过协助教授撰写审稿报告,姚立杰的英文写作能力突飞猛进,学术思维也日趋成熟。

从一开始无从下笔,到留学第二年的后半学期,姚立杰写的审稿报告常常会得到嘉奖,差距在教授细致到标点符号与单词的修改和指导之下逐渐缩小,这也许是姚立杰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就荣获大奖的原因之一。

而在姚立杰身边,有很多随时随地推开办公室大门都能找到的教授,还有一些教授即使身在度假酒店,晚上也常常是在翻阅文献看材料。……

姚立杰笑言:“在那样的氛围里,想要不努力不刻苦也难。”

不过,对于姚立杰来说,尽管便利因素很多,但挫折也在所难免,当然,挫折有时亦是一笔财富。随着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一领域的了解和深入研究,姚立杰渐渐沉迷于这一领域。经过与两位导师反复商讨,2007年4月她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资本市场流动性的研究”。经过8个月左右的文献阅读、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论文初稿终于出炉了。然而正当她为这个结果欣喜雀跃之时,她却被告知4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领域的知名学者最近的一篇工作论文也研究了相似内容,并且他们的主要发现与姚立杰的发现类似。

当时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放弃现有的研究,另辟新的研究题目;要么迎难而上,挖掘出新的视角,在这个领域继续奋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喜欢迎接挑战的姚立杰选择了后者,她在美国继续1年研究。

因为有了第一年的积累,也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姚立杰的第二年留学时光是在反复阅读文章,不断提出问题中度过的,她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资本市场流动性效应研究》。在这篇博士论文中,姚立杰开创性地探讨了多个国家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的积极市场反应是由于各国本土会计准则向单一会计准则的趋同所致,还是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质量高于其它本土会计准则的质量?美国会计学学会评奖组委会这样评价她的这篇获奖论文:“姚立杰女士的博士论文以其独特的视角研究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强制采用中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结论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姚立杰博士获得此奖项是实至名归。”

回国前,姚立杰整理行囊清理办公室,这时她才发现自己和另一位同事共用的20余平米的房间里竟堆满了她阅读修改过的文章和材料,装进纸箱里打包运出去处理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有些实在不舍得丢弃的资料就用扫描仪扫描下来保存。有那么一会儿,她心中感慨万千,看着这些,就像看到自己在跋涉途中的每一个脚步,都是成长的印记。

张弛有道广展视野的留学生活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是一所国际化的高校,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汇聚在此,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并且共同接受多元文化和传统的滋养。在这里,姚立杰不仅收获了学业上的成果,还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兴趣爱好也扩展了不少,比如说帆船、冲浪、演讲等。既学有所成,又玩得开心,这不能不归功于姚立杰张弛有道的时间管理。

姚立杰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周日到周五:6∶00起床,6∶30到学校游泳馆游泳,然后到健身房跑跑步,之后回到宿舍吃饭;8∶30到办公室,中午与老师、同事或朋友共进午餐、互相交流;13∶00~17∶00回到办公室,下午5点多回宿舍,一边做晚餐一边看美国的肥皂剧,放松和学习两不误;晚上7点再次回到办公室,直到夜深。

姚立杰认为:做研究工作,一定要能静下来,只有静得下来,才能排除干扰,想得深,想得透。此外还贵在坚持,因为只有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有质的飞跃。就像自己到了留学的第二年,经过了前一年的适应期后,会有加速的感觉。

不过动起来,姚立杰又相当天真活跃。每到周五晚上,她一定会将所有的工作和研究都放下,享受周六一整天与朋友们尽情放松的休闲时光。

尔湾分校所在的加州尔湾市,有着“被定制的城市”的美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0余度,离学校不远就是著名的新港沙滩,那是世界著名的帆船集中地,时常会举办大型的帆船运动比赛及冲浪比赛。于是,姚立杰参加了学校的帆船课,每周一次练习双人帆船。后来还参加了帆船俱乐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他们会在月圆夜出海远航,夜色下的大海、明月、与身旁的音乐完美地构成了如诗如幻的画面,它们成为了姚立杰心中美妙记忆的代表。

喜欢挑战的姚立杰后来还学会了冲浪,她觉得被浪头卷进去很有意思,更喜欢在浪尖上驰骋的感觉,相对于有些枯燥单调的学习研究生活,适度的运动和休闲令她一扫平日研究的疲惫,紧张的情绪也得到纾解,甚至有些灵感也是从中找到的。

留学国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结识的好友,姚立杰有一些很铁杆的华人好友,无论是快乐还是烦恼都一起分享。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的语言,所以可以交流一些非常深入的话题。当然姚立杰还有一些外国朋友,他们带给姚立杰的裨益是勇于表达自己和主动交流的能力。2007年,姚立杰通过一位好朋友的推荐加入了当地美国人为主的国际主持人俱乐部( ),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有分部,旨在提高会员的演讲水平。在国际主持人俱乐部,姚立杰很快乐,收获也很多。记得第一次在俱乐部演讲时,在向俱乐部成员介绍自己时,她特意打印出大大的姚明的照片,说自己是姚明的妹妹,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记住了自己的姓氏。后来很多美国人成为了她的好朋友,带她逛街购物、一同分享生活中的许多话题,姚立杰的英文在半年后已经非常流畅,与当地人沟通自如,她的演讲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做中外会计交流的使者

现在姚立杰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职,每周教授本科生的《管理研究方法论》和《学年论文》以及MBA的《会计学》等课程,并担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项目等活动,虽然只有短短1年的工作时间,她却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在2009年年度评选中,获得了很高的学生评价。

鉴于在学术上的突出表现,姚立杰还同时担任2个美国会计学会的职务:一个是美国会计学会国际会计中国区主席,主要负责协调中国会计学会和美国会计学会国际会计的一些事务,帮助美国会计学会在中国吸纳更多的会员,鼓励和帮助中国会员投稿至美国会计学会主办的13个杂志和美国会计学会及其分会的学术会议,鼓励中国会员参评美国会计学会的各个奖项,报道中国会计界的一些热点事件及进展等。另一个是美国会计学会国际会计全球最佳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委员,她笑言自己是3名评审委员中年龄最小,职称最低,但对于这个职务,她想到的更多的是它能带来的视野,而不是光环。

姚立杰现在还保持每年参加数次国际会议的习惯。她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学术圈其实并不大。现在她人在国内,无法经常与国际顶级的会计学者面对面交流,因此非常需要借助国际会议的机会与他们切磋和探讨。北京交通大学也给予她大力支持,刚到校工作不到1年,姚立杰就被学校列入“红果园双百人才计划”,资助经费帮助她参加国际会议和开展课题研究。

因为获奖而备受关注的姚立杰深感自己使命重大,她的下一站梦想已经启程,那就是担任中外会计交流的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会计,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及了解中国的美好。

姚立杰,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1981年出生美国会计博士,留美博士姚立杰:做中外会计交流的使者,锡伯族,2003年获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在清华大学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2006~2009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留学,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2010年度国际会计全球最佳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现任美国会计学会国际会计中国区主席、国际会计全球最佳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委员。(袁芳)

美国基辛格博士,观天下 | “双百老人”访华:真心希望您再来只是为了旅游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原创视频

他是一位美国人,却被几乎几代中国人民所熟知且一直视为中国的好朋友,他在中国的名气,远超美国的体育明星和电影明星;

他是一位刚过百岁的美国老人,不顾万里之遥,一百多次到访中国,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从此,他的诸多传奇头衔中又多了一个——“双百老人”;

△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他会见时指出,您刚刚度过百岁生日,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你这次访华具有特殊意义。

100岁,访华100多次!网友们不禁感叹:老爷子身子骨真硬朗!已是期颐之寿,按理说早就该在家颐养天年了,可他愣是历经14个小时飞越了一万五千公里的太平洋来到北京,最少说明了三点:一、老爷子对中国的感情那绝对是不一般;二、老爷子虽然早已退休,但对于中美关系依然很重要;三、老爷子身体倍棒,那绝对是吃嘛嘛香,心情敞亮!

基辛格老爷子之所以被中国人民当成老朋友、好朋友,是因为他被视为中美关系的“破冰者”。1971年英国G5院校留学,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他秘密访华,与中方携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为中美关系“破冰”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习近平主席对这位中国的老朋友高度重视,专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会见基辛格,而这个5号楼,就是当年他首次访华时与中方领导人会见的地方。时隔52年,安排在这里会见,足见习近平主席的细心,而同样细心的基辛格博士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向习近平主席表达了感谢。

52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真正的友谊。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如今,处于低谷的中美两国关系又一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这考验着两国领导人的智慧。中美关系要止跌企稳,当务之急是把两国元首共识真正落到实处。中美关系要行稳致远,最重要的是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作为根本遵循。

真心希望拜登先生和美国政府能够汲取前辈政治家的智慧,真的听懂“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这句话美国基辛格博士,理性谨慎正确地答好“中美关系”这道必答题,别让一位百岁老人再操心了。我们也真心欢迎基辛格博士今后继续来华,和老朋友畅叙友情,欣赏一下中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美国基辛格博士,观天下 | “双百老人”访华:真心希望您再来只是为了旅游,而不用再为中美关系劳神费力。

导播:宋宝刚

编导:王星星

主持人:刘佳政

摄像:满达呼 汪凯

后期:信鑫 余妍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邮箱: liuxu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