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士毕业平均年龄,各国晋升教授,要花多少年?

在美国国内,刚毕业的博士,至少要经历10年才有可能晋升为正教授——2-3年的博士后,5年的助理教授和3-4年的副教授。平均来说,德国人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龄约在32岁,W1教授首聘年龄平均为42岁。

这几年,“90后”教授、博导越来越多了,多到让人产生自我怀疑。

但能一路直升的毕竟是少数,且不说曾有六旬副教授数次晋升失败的特例,“非升即走”的机制也劝退了很多人。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学者的职称晋升之路是怎样的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读者在了解到相关信息后,心情复杂地说:“看到其他国家这么对待教授,我舒服了,却又不舒服了……”。

美国:跨越一个世纪的晋升之路

美国用 track制度在各国掀起了一股“非升即走”的浪潮。在美国国内,刚毕业的博士,至少要经历10年才有可能晋升为正教授——2-3年的博士后,5年的助理教授和3-4年的副教授。

在美国,助理教授一般是三到六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3年后,助理教授将经历一场 ,通过评审后,试用期第五年就可以申请进入终身制并同时晋升为副教授。但申请终身制只有两次机会,如果两次申请都通不过,在第七年末就必须离开本校。根据院校差异,评选通过率一般为10%至50%。

在副教授阶段取得学校要求的学术成就后,会提升为教授,但晋升条件也与学校层次、学科、个人能力相关,青塔人才社群中的留美学者们透露,有些学者可以5年左右就评上终身教授,也有的学者,从上个世纪就已经是副教授,而2018年才评上……

评上了终身制,不代表学者们就可以“躺平”了,美国还实行了终身聘任后评审(post- ,PRT),用以监督终身聘任后的教职的教学和研究。

英国:17年,熬死了一只红胸鸲

在英国,如果教师想要评上教授,具体花费时间视教师具体情况而定,但考核内容会更重视教师的教学成果,此外美国博士毕业平均年龄,各国晋升教授,要花多少年?,如果有幸获得了参评教授的资格,参评者还可能因岗位有限等问题无法直接晋升。

以伯明翰大学为例,学校规定教师至少在副高级职称上任职满2-5年,评审须考察教学影响(如个人声誉、帮助学校提高声誉)、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上有突出业绩)、科研影响等方面。且英国高校一个专业的正教授的职位一般只有一个,得在的职称上等到这个专业原来的教授退休或者跳槽。

有网友表示,自己的两个导师,分别用了十七年和二十多年,才熬上正教授。

要知道,被英国公民投票被选为国鸟、有“上帝之鸟”美称的的红胸鸲,也只能活15年左右。17年,足够送一只“上帝之鸟”去见上帝。

德国:12年起步,50岁副教授是常态

在德国,想成为教授QS200名校留学,先要有博士学位,然后在大学做至少6年的助教,在此期间,参评者需完成一篇教授资格论文,并完成至少3个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题报告。

经过答辩委员审核通过后,才能拿到W1教授(青年教授)的职称,不过这类职称及岗位,聘期一般为 6 年,属于有期限的公务员。平均来说,德国人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龄约在32岁,W1教授首聘年龄平均为42岁。

要想拿到具有终身制的W2和W3,学者们还得继续熬。在W1教授级别继续工作6年后,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绩申请W2的职位。W2在德国被称为“非正常教授”或“计划外教授”,相当于美国高校职称体系中副教授。此时大部分人的年纪已接近半百。

从助教到评上W3,学者至少经历了12年,W3是德国真正意义上的教授,但数量很少,前一个岗位上的人不走,后面的人也别想上来。根据欧洲科学院院士、锡根大学教授张传增介绍,“在德国某些专业的教授招聘时需要教授资格,但是获得教授资格后不一定能得到教授位置。”

不仅晋升困难,而且竞争还很激烈,德国大学在招聘教授时不考虑本校人员。明斯特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蒋晓毅曾介绍过德国大学教授应聘的激烈竞争情况——上百个候选人竞争一个岗位,招聘委员会最终只从所有应聘者中筛选出6至8人进入面试。

日本:晋升内卷,从我做起

2007年,日本修订后了《大学设置基准》,最新的高校教师职称从低到高分别为助教/助手、讲师、准教授和教授。助教或助手一般从研究生院优秀学生或毕业生中选拔。而讲师一般需由教授提名,经教授会同意,校长批准。从助教到讲师一般需要2年及以上的时间。

评选准教授时,参选人须有任大学助教 3 年以上的经历或任助教的经历及经认定的研究能力;或5年以上旧制高中和专科学校副教授或专职讲师经历和教育研究成果;抑或是5年以上研究所、试验所、调查所任职经历和研究成果。

而评选教授时,参评人须有5年以上其他专科学校的教授经历。

日本大学的职称评定可以由教师本人根据工作年限和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学校标准随时向系主任提出晋升申请的。理论上,一名学者从助教评到教授,如果快的话,仅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但实际上,日本学者晋升普遍比这个时间要久。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 年日本各大学教师当中的教授平均年龄在 53~58 岁,准教授的平均年龄在 41~50 岁。2015年,日本教授的平均年龄是56.2岁。大多数人是50岁才评上教授。

一方面,日本对教授职称的控制比较严格。另一方面,1997年颁布了《关于大学教师等的任期制的法律案》后,日本公立、私立大学广泛采用聘任制,如今日本的教师也都不再属于公务员性质。由于竞争激烈,大多数中青年教师为了提高竞争力,刻意拉长战线去做研究、攒成果,争取一步到位。

晋升难没关系,待遇也该跟着涨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国家虽然晋升教授均面临着挑战,但是待遇看起来都还不错。

美国数据服务商 Data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私立大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年薪平均为:77600美元、91876美元、美元;而公立大学则分别为:79873美元、92034美元、美元。高校助理教授年薪折合人民币均在50万元以上。

美国公立大学教职年薪水平

美国私立大学教职年薪水平

此外,美国大多数高校均为教师提供带薪的“学术休假”:耶鲁大学规定助理教授任期第二年和副教授任期第一年可以申请学术休假,学者可以为相应评审做准备;纽约大学学者享6年1次、为期1年的学术休假,斯坦福大学实行学术假期银行制度,在校服务时间累计积分可兑换不同额度的带薪休假时间,从2个月到1年不等。

英国绝大多数高校遵循的薪资支付方式——HE Pay Spine,从高到底分为point 1到point 51,教职工年薪会根据英国大学与学院联盟( union,UCU)每年发布的参考值逐点上涨,应聘者求职时只看教授等级就可以确定自己的薪资待遇水平。

根据UCU上的数据显示,2021-2022学年,point 51的年薪参考值为63668英镑(约为56.7万元人民币)。

英国高校“HE Pay Spine”今年变化,向下滑动即可查看

教师的薪酬级别以Grade为单位,一般讲师在传统大学是Grade 8,在新型大学(即1992年以后认可的大学)是Grade 7;高级讲师在传统大学是Grade 9,在新型大学是Grade 8。为;教授为Grade 11。

早在2010年,德国16个联邦州3级教授平均月工资就达到了3946、5280、6963欧元的水平。而且W2和W3均属于终身制公务员序列,退休之后能享受最高等级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还享受招聘及挽留补贴、业绩补贴和领导职务补贴构成的“浮动工资”,根据调查显示,W2和W3教授每月平均可以拿到840和1030的浮动工资。另外,如今很多德国高校招聘也进行了招聘改革,不再特别强调教授资格,转而看重教授资格同等资历。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日本国立大学教授的年薪平均为1172万日元(约当年人民币77万元)、私立大学的教授平均年收入达到1087万日元(约当年人民币71.4万元)。

2019日本职业薪资排行榜显示,大学教授1051万日元(约为当年69.4万元人民币),准教授861万日元(约为当年56.8万元人民币),大学讲师708万日元(约为46.7当年万元人民币),分别位列第3、第6、第10名。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青椒们为了升职称提升待遇,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地拼命发文拿项目。等顺利晋升后,涨幅不高的薪资和不断上涨的房价,使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许多人在学术之路上都不那么快乐。(详情点击查看: )

近年来,我国的职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发布,提高科研人员经费自主管理权,深化破“五唯”、多元化评价方式、评审绿色通道等举措让科研人员们对科研环境的提升更有信心。在9月刚结束的教育部金秋新闻发布会上,也再度强调“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也有人在改革中迷惑:“核心期刊论文数至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指标,现在不拿它作为要求,那就没有硬性标准了。评审决定权都在专家委员会,谁来决定请哪些专家?如何排除人情干扰?操作空间会不会更大?”

的确,改革路上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但我们愿意相信,客观严谨的职称评审机制会有的,符合个人贡献的薪资待遇也会有的,让普天下的学者,在追寻真理的途中,都能过上好日子。

参考文献:

[1]杨婧.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机制及其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04):22-25.

[2]周丽丽. 美国大学教授终身聘任后评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陈志伟,刘莹,后慧宏.欧美高校职称序列设置及框架模式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2):99-105.

[4]胡惠迪. 教师发展视角下中英两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本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7.

[5]陈志伟,陈洪捷.德国高校教授薪酬制度的结构特征及激励机制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01):115-120+128.

[6]李继刚,张益刚.德国新《大学纲要法》实施后教授升等制度改革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8,45(06):78-88.

青塔人才(公众号:-job)提供各大高校科研人才招聘启事,也长期关注人才人事政策、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发展等内容美国博士毕业平均年龄,帮助青年学者以更高的视野和更新的思路获得更快成长。

美国建筑博士,712位建筑学硕士就业去向:毕业生去哪了?

712位建筑学硕士就业去向:毕业生去哪了?

712位建筑学硕士就业去向:毕业生去哪了?

编辑:胡康榆;数据收集:陈妍;校对:田丽 |2018.07.27 09:08

不久前,有方《清华、同济、东南建筑系的本科毕业生都去哪儿了?》调查引发广泛关注,大家进而提出另一个问题:建筑院校的硕士毕业生都去哪儿了?近日,有方得到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7所建筑院校712位2018届硕士毕业生就业信息(院校依音序排列),经统计分析发现,63.6%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去设计单位,而选择房地产行业的占23.6%。

设计院依然是首选

在《清华、同济、东南建筑系的本科毕业生都去哪儿了?》这篇文章中,有方统计出三所高校建筑系本科毕业生有66%继续深造。本次调查的712份建筑、规划、景观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结果中,453位选择了大小设计院或设计事务所,占总体毕业人数的比例是63.6%。选择房地产行业的有168位,占总数23.6%。选择设计单位和房地产单位的毕业生总占比达到87.2%,这说明建筑类院校硕士毕业的就业选择相当程度与专业对口或相关。此外,继续深造(7.4%)或前往高校及科研机构(3.5%)也仍然围绕专业所学,选择待业或放弃专业的人数则仅占总体毕业人数的1.9%。

7所建筑院校硕士毕业生择业比例

7所建筑类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整体相似,也各自呈现不同特征:华侨大学的硕士毕业生相对更愿意选择设计院,占其毕业人数的81.1%;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则相对选择去房地产公司较多,占其毕业人数的40.8%,昆明理工大学则相对较少,为9.1%;在选择继续读书深造这一项,天津大学显得更“学霸”一些:读博或出国留学人数占总体毕业人数的13.1%,同济大学为11.2%。

7所建筑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比例图

武汉最留人,杭州、成都成新宠

就业单位所在的城市,往往也是毕业生择业时的一个重要考虑。但由于学生生源、院校地域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城市的统计,并不足以说明城市本身的吸引力或受毕业生青睐的程度。但通过简单统计分析,仍可获得一些在就业去向中与城市相关的信息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华侨大学、湖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四所建筑院校,分别地处我国南方的四个省份,统计这四所建筑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所在城市,去除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发展的人数比例之外发现:深圳、上海、杭州、成都是四所高校硕士毕业生选择最多的城市。

其中,杭州和成都以其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大的城市建设量在近几年来被称为“新一线”城市,吸引了建筑类院校硕士毕业生参与到其中。此外,武汉是四所建筑院校所在城市中“留人”能力最强的城市,56.8%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武汉发展。

四所建筑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城市统计分析(单位:百分比)

择业建议

党安荣:越是有挑战的地方成长越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导师,我对学生择业的建议是: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希望工作能够快乐;二是认识社会的需求,希望工作具有价值;三是了解行业的发展,希望工作有所成就。具体去哪些部门,我觉得关系不大,通常来说越是有挑战的地方或岗位,自己的成长可能越快!收获越多!

魏皓严:尽量去看清楚自己和未来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真,我记不得有哪个研究生在选择就业时曾经来找过我咨询意见。这挺好,有自己的主见和愿望,不必问老师。老师不过就是年纪大一点儿、辈份高一点儿、被专业浸泡的时间长一点儿,在这个巨变的大时代,未必比年轻人更有见识,也未必比年轻人更能看清楚未来。真要说什么泛泛的建议的话,我觉得也就是两点吧:尽量去看清楚自己和未来。前者关乎本心,后者关乎世界。人这一生,不就是一个在世界里的自己吗?不过,做到这两点太难了,甚至耗尽一生都远远不够。但也无所谓吧?青春时热血一把,有何不可呢?

沈瑶:根据自己性格和经验积累来选择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简单说,还是根据自己性格和经验积累来选择,个人觉得目前甲方和乙方都需要研究型人才。

宋:首选设计院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

首选设计院,虽然刚开始的工资不高,加班辛苦,但是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设计经验,设计方法,未来还有助于跳槽到房地产公司。不忘初心,不会丢掉本专业的知识。

杨:推荐读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条件的推荐读博士,博士的就业前景虽然比较受限制,但是未来可以进入高校任教,同时接触的人以及眼界都不一样,收入可观,有助于未来的发展。

刘:不推荐到房地产公司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推荐读博,其次设计院,不推荐到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公司过于功利,对以后认识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设计院有助于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优于房地产企业。除此之外,首先推荐读博,未来进入高校任教,进行科研工作,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李:推荐进入设计院就职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推荐进入设计院就职,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房地产公司,只因为工资更高。但是,一旦进入房地产公司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本质专业,告别了设计行业,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将无法付诸实践。而进入设计院之后,也许开始的时候加班的工资不如房地产企业,但是对于自己设计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美国建筑博士,712位建筑学硕士就业去向:毕业生去哪了?,同时也会有机会真正建成自己的作品,这是对一个建筑师来说最开心的事情,而且如果未来不想再在设计院工作的话,跳槽到房地产更加的容易。

择业观点

珩:工作内容、强度、薪资

(清华大学 城乡规划专业 / 就业去向:规划院)

毕业后我选择了去规划院,在择业的时候我主要考虑了工作的内容、工作强度以及薪资待遇这三个方面。我的同学中选择去设计院的更多会考虑未来专业发展,去地产公司可能更多考虑待遇,其他更多考虑兴趣吧。

匿名:自主权和未来自我提高程度

(天津大学 城乡规划专业 / 就业去向:高校)

第一是自主权:工作时间能否自己安排,工作强度能否自我把控。当老师相比在设计院自主性更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工作节奏;第二未来自我提高程度:在工作的过程能否提升自己?在工作之余能否有多余精力做其他提高自己的事情?研究生所学当然是有益处的呀!深化了自己的知识,扩大了朋友圈,对择业也是利大于弊。会调整你的思考角度和行动方式美国top30名校留学,做方案或者科研的方法都会有所改变。

羽:研究生三年确实学到的东西不多

(重庆大学 城乡规划专业 / 就业去向:待业)

我的就业选择是待业。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想留一段空白的时间,边找工作边思考人生哈哈。读研对我的择业影响很大,虽然没有确定自己想要走的路,但是确定了自己不想要走的路,例如不想进设计院,所剩选择无非是地产或者投资公司。还有一点是,研究生三年确实学到的东西不多,觉得如果没必要(例如读博),其实可以选择直接就业的。

伍:研究生期间让我从学校到社会有一个良好的过渡

(湖南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房地产)

我在就业时主要考虑了区域、公司发展潜力、对新入职员工的培养体系、周围同事学历、公司环境、交通等等。研究生期间在导师工作室的项目实践,让自己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参与工作营,开发脑洞结识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朋友,对外交流更多。总体而言,眼界提升,实践丰富,让我从学校到社会有一个良好的过渡。

田:我家在杭州,我不想离开那里

(华侨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省设计院)

我最终去了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在杭州。想先去设计院锻炼一下,学习一整套建筑设计的方法。此外因为我家在杭州,我自己也不想离开那里。

杨:首先考虑发展平台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未提供)

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平台,能学到什么能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和项目,三五年后能否有更多选择。其次是户口和薪资福利之类的。当然公司位置和交通情况、办公环境等等基础条件也会考虑。研究生期间的所学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影响更多的应该是这几年经历所形成的格局和眼界吧。

谢:没能从事设计稍有遗憾

(深圳大学 城乡规划学专业 / 就业去向:房地产)

我的就业选择首先是基于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的平衡,其次是考虑行业及公司的发展前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利弊。我算是半个转行了的,没有从事设计工作,最主要还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专业知识。硕士期间的实习经历,与导师、师长同门、实习领导同事相处的人脉积累,对我的职业规划影响很大。但没能继续从事学习了8年的规划设计行业,也是稍有遗憾。

匿名:主要考虑工作稳定

(同济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公务员)

就业时主要考虑因为工作稳定,同时也不用加班没有那么累,虽然薪水不高,但是生活安逸稳定。研究生的经历会在就业时取得岗位方面的优势。

匿名:我的研究生阶段让人失望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未提供)

研究生这几年让我很失望,来到一个不喜欢的地方,找到一个不喜欢的导师,做一件没有多大价值的事。如果可以后悔的话,我会选择放弃研究生另做更有意义的事,这几年没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也是怪自己没有规划好,且不够努力,然后时运不齐。总之研究生阶段没学到什么,加上自己固执的性格,对我职业的规划也不会产生影响,希望自己能不改初心,一往无前,将这份单纯的热爱进行到底。

胡:研究生所学有限

(昆明理工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建筑新媒体)

因为我是跨专业读研,很喜欢建筑学,但不精于画图不自信去设计院,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去地产。选择建筑新媒体一方面还浸染在专业圈子,一方面也结合了自己的兴趣。研究生所学有限,但是无法否认自己读研的必要性,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资格,资源。

匿名:我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想法

(清华大学 / 就业去向:出国读书)

我喜欢建筑专业,希望出国再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我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想法,既希望自己成为明星建筑师,也想过去地产公司,哪怕不是做设计行业。我认为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首要的。

匿名:我想做设计,想成立自己的事务所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事务所)

我选择去事务所工作的原因有2个,其一我喜欢设计,喜欢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曾在设计院实习过,感到那里并不是能让我实现想法的地方;其二我希望未来能够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现在去事务所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尽管事务所的薪资待遇并不高,工作还需要经常地加班熬夜。有人想要放弃这个行业在我看来是正常的现象,这本就是一个越做人越少的行业,所以不是你把自己淘汰了,就是工作把你给淘汰了。

匿名:我希望能趁现在的形势脚踏实地地做事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设计院)

在我看来,的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设计,做设计需要有天赋,还需要忍耐得住辛苦。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我的专业,而和事务所相比美国建筑博士,设计院的项目更大一些,不仅仅是方案设计,能够接触到更完整的流程。对于这个行业,前两年一直听说不太景气,最近又有些回暖,我希望能趁现在的形势脚踏实地地做事。

刘:考虑城市和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设计院)

我的就业选择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城市一个是公司。城市我选择了北京,公司我选择了大型国企设计院。研究生阶段所学对我的职业规划也有两方面影响,第一是建筑理论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让我对自己以后想要在哪个行业内哪个领域继续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第二是建筑实践方面,无论是工作室的科研课题还是设计实践,促使自己的设计思路向更加具有可实施性的落地思维转换。

悦:很多人去地产我也动摇过

(同济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设计院)

其实身边也有转行的同学,比如说去互联网做游戏的,但是总归比较少。我们学校大多数同学都是地产和设计院这两条线。然后我现在实习一直都在设计单位,秋招的时候很多人去地产我也动摇过,但还是找回了初心觉得做设计更有意思。

肖:主要考虑接触项目的质量以及同事之间的氛围

(东南大学 建筑学专业 / 就业去向:设计院)

就业选择主要考虑了接触项目的质量以及同事之间的氛围。研究生期间对自己的所长和不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设计的理解也从本科的纸上谈兵变得更加实际深入,使自己对未来进入工作岗位后与实际工作的接轨有了更多信心。

美国会计博士薪资,什么是德国岗位制博士?

Part 1 岗位制博士介绍之什么是岗位制博士

岗位制博士,顾名思义,一是该博士是学校的一名合同制员工,你和学校是雇佣关系,签的是劳动合同,同时享受政府和学校的各种员工权益和福利,当然,作为员工你同样得交税;二是读完博士下来基本不花钱,或者花也花得很少,每个月可以领到丰厚的工资收入,福利好的,还配发电脑,手机,话费和健身,医疗保险等。但是在假期面前,这些福利都不算什么,岗位制博士每年是有带薪假期的,比如瑞典岗位制博士有30天带薪休假。

每次我们说岗位制博士的时候,大家一般都默认为北欧的博士,不过实际上美国藤校留学,除了北欧,还有几个国家有岗位制博士,德国、奥地利、瑞士、卢森堡、荷兰、比利时这些国家也都是有岗位制博士的,不过像德国,比较精明,有75%薪水的岗位制博士,也有50%的,近几年,德国知道中国留学生可以申CSC,发岗位制或者半薪的就越来越少了。

那如何判定岗位制博士呢?不是福利够好要交税,就是岗位制博士,像美国博士拿RA/TA的offer这种虽然有钱也要交税,但是也不是岗位制博士。如前面说的,岗位制带薪博士指的是不收学费,发放工资,享受员工福利,参与研究活动,有学校正式岗位的博士,相当于找了一份博士的科研工作。

Part 2 岗位制博士介绍之申请要求

学位要求和语言要求是最基本的,具体大家可以看每个招聘岗位的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岗位制的博士其实是被作为员工雇佣进来的,要能承担科研工作,所以据我知道的,基本上都是要有硕士学位的,那有些同学会问了,我是在读硕士,我不想gap,但是我想申请岗位制博士,我暂时拿不出毕业证怎么办?这里说明一下,有的学校是申请的时候就提交硕士毕业证的,有的学校没有明确规定,那在入职前拿到硕士毕业证,提交也是可以的。具体看院校招聘岗位博士的时候,列出来的材料要求哈。

关于语言要求,大家都知道岗位制博士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多语种的,比如丹麦,官方语言是丹麦语,但是他们也讲英语的美国会计博士薪资,什么是德国岗位制博士?,就像我们国内读博的同学,官方语言是汉语,但是想发国际期刊,想做学术交流,英语也要很好。所以大部分提交英语成绩就OK了,当然如果有同学有对应小语种的技能,也有好处,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地生活。

Part 3 岗位制博士介绍之申请流程

下面是关于岗位制博士如何申请,岗位制博士一般不需要套磁,你准备好相应的文书材料,找到院校发布的对应的投递入口,把需要的文书资料上传,等待面试邀请,面试邀请通过之后就OK了,有的学校是一次面试,有得学校还有二面,这个都不尽相同。

那么有几个点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找岗位制博士就像找工作,你在投递简历和资料的时候最好是根据要求,对你的文书进行修改,使其更有针对性。另外需要注意的一个重点是,面试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口音奇怪的英语,因为欧洲那边英语虽然也是通用语,但是也是各有各的口音,大家到了面试这一步的话,要对此有心理准备。这几个是可以搜寻一些岗位制发布信息的网站。

Part 4 岗位制博士介绍之申请材料

CV(简历):教育经历、研究经历、工作经历、文章/作品列表、活动经历;

个人陈述:向申请的学院介绍自己 ,包括你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学校/专业、阐述自己相关的研究/工作经历、描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读博之后想去做什么),提及自己的导师选择意向;

硕士学历学位证件及成绩单等、推荐信。

Part 5 岗位制博士申请优劣势

岗位制博士优势

1、 岗位制博士没有学费

对比英国和美国等英语圈国家的博士学费,这一点就很吸引人了。

2、 作为雇员,按月拿工资,还有社保、医疗福利等。

岗位制博士工资数额不低,像瑞典,博士生起步薪资一般是30000瑞典克朗(税前)/月。瑞士更有钱,税后3000-3500瑞朗,通常在折合人民币2万以上,社会福利也是上满的。

3、 移民政策好。

岗位制读博同时也是在工作,可以累积工作年限,有些国家毕业再工作一年就可以获得永居,比如说比利时。甚至还有像瑞典这样直接博士毕业给永居的;现在有一些有岗位制博士的国家也有拿CSC去读博的学生,拿CSC的学生这点福利就很难享受到了,因为必须得回国服务两年。

4、 讲究平等,同时讲究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

海外读博,只要导师人好,一般而言博士生和导师相当于同事的关系,是很平等的。像岗位制的国家,导师其实也都很重视生活也工作的平衡,不会太过push,大家压力小了,自然关系也就好了。另外岗位制博士的雇佣合同上会写明每周的工作时间,教授是没有权力要求你加班的,所以还是蛮适合生活。

5、 签证一拖二。

岗位制博士可以将家属带过去,并且法律允许家属参与工作,也可以将孩子带过去,孩子可以免费上学,甚至也可以在当地生孩子,有带薪产假的同时,甚至有的在怀孕开始就给与补贴。

岗位制博士劣势

一、不固定“招生”,可遇不可求

跟我们在北美,还有一些英联邦国家博士招生不一样,岗位制博士招聘比较随缘,有没有岗位空缺取决于导师手头的项目。换言之导师手里有项目就会招生,没项目就不会招生。并且招生人数可能每次仅仅招1-2人。这也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因受项目限制,招生信息的发布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没有固定时间,只有通过你持续地上网关注。除了之前给到同学们的网站,如果你有特别明确的目标院校,也可以盯一盯院校官网。另外就是,岗位制博士入学时间也不固定,但可以与导师商量。

二、作为员工,入门即需上手

既然是“岗位制“,当你被录取后,入学便要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则要根据你和导师商量的研究计划来,或者导师的项目方向,通常学制为3-4年。所以作为雇佣你的人,导师更会看重应聘者的学术科研能力,你要能帮导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三、竞争越来越激烈

岗位制博士生的福利较高,能够享受所在国公民的大多数福利美国会计博士薪资,这些都是普通奖学金博士和自费博士所不能享受的,因此申请的人就会比较多,僧多粥少,热度低一点的学校,一般几十个人竞争一个位置,热度高的如KTH,往往可能两三百人竞争一个位置,没有突出的特点,确实机会不大。而且教授必须拿到足够经费的项目才拿得出一大笔钱用于支付博士生的工资,所以教授在选人时候往往也会特别的谨慎。所以如果想要像标题说的那样读博不花钱,还能拿工资,除了岗位制博士,同学们也可以了解一下香港、澳门、还有我所在的美国。

Part 6 除了岗位制还有哪些方式读博不花钱?

所谓不花钱读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和导师做项目,自己努力做科研,写高质量论文,这些导师会给你相应的报酬,还有学校、国家的补助、以及一些其他的挣钱渠道,可能大家比较了解的还是像奖学金,RA/TA这些。

比如像香港,博士生基本都有一个奖学金,叫PGS,每年都会涨,听说今年已经涨到了,1w7+,18年的时候好像还只1w5+;相当于发工资了,基本读博也不需要你怎么花钱,省省还有得赚。然后,了解过美国读博的同学们应该知道,美国是一个对科研投入比较大的国家,所以奖学金也是比较丰盛,我这里就以美国为例,跟大家做一下对比,(以下为美国博士申请讲解)

美国博士申请只要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皆可申请(与岗位制不同),申请周期通常从入学前一年夏季开放,截止到12月中下旬或次年1月份。

而录取信offer 一般在入学当年2-3月份发放,被录取者需要在4月15日之前予以答复(接受或拒绝)。

美国博士通常前两年以内修完必修及选修课程学分,并完成博士资格考核第三年以内完成开题报告/答辩 exam,向答辩委员会 提交开题报告 并以ppt讲演形式汇报科研进展以及未来计划。

通过考核后成为博士候选人PhD 。未通过者有一次补考机会。两次均未通过则只能以硕士学位毕业。

通过开题之后通常2-3年内完成剩下博士课题研究任务,并于第5年内申请答辩,导师批准后可以向委员会申请答辩,提交毕业论文并做毕业答辩讲演。另外美国的奖学金/工资补助形式:助研RA、助教TA、奖学金。基本读下来也不要花什么钱。

这大概是美国博士的一个申请以及它的博士培养方式,所以如果同学们坚定要读博士,但是可能不想花太多家里的钱,然后岗位制博士的机会并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攻读美国、香港等地的博士,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邮箱: liuxu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