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有人问什么时候出去美国读书的好?是读完本科再出去读硕?还是读完高中去读本?哪种方式孩子的收获更大?我们不妨看看在美国读本科的学生,是怎么看待他们在美国本科的学习和生活的所得。
几点限制:
1、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受到个人经历的局限。请大家用严苛的、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
2、如果你有批判意见,请尽量完整地发表出来;方便后来人的思考,也方便讨论。实在不愿意发表,可以私下给我留言。
3、我绝不能说,我对于美国本科非常了解,更不会说对于中国本科非常了解。美国本科的范围和形态肯定远远比我所在的大学宽广。同时,我对中国大学的了解仅仅限于我高中同学的描述,而这些高中同学都大多集中在五道口周边一两所学校里。
前两天和一个亲戚争论到美国念本科好还是在中国念本科好。他持有在中国念本科好的态度,我的态度有点不明确。秉着真理越辩越明的原则,我准备罗列一些我认为美国本科的资源,也罗列了一些劣势。我没有罗列中国本科的资源,因为我自己了解很有限。写这篇文章绝不想要妄自盖棺定论,只想开始一场讨论。
那么,我作为”小屁孩“,怎么有发言权呢?我自己在美国一所还可以的本科念了两年有余,大事一无所成,但是尝试颇多,在此写些体会。另,前段时间,我休学两个月写了一本采访录,采访了四十多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大学资源和人生选择。那就分成”学术“和”社交“两个板块谈谈吧。
学术领域浅谈
课程浅谈——关于博雅教育( Arts )
博雅教育总体来说比较自由,本科阶段喜欢让你这个上一点,那个上一点,都不深。比如,我来到美国以后,上了一节“中世纪戏剧”,又上了一节“现代舞蹈”。这让我很多在中国的同学匪夷所思,因为我过去一直是”理科女屌丝“,绝对想象不到去中戏上课。让理科生上点文学,让文科生上点逻辑,这种想法是好的。理论上可以拓宽人的视野,增加人”思辨“的能力。
实际上呢?我觉得博雅教育只对于两类人有用:第一类是家庭非常殷实,彻底的贵族美国留学本科申请费,为什么要去美国读本科?看看留学前辈怎么说,有大把的时间和钱可以体会人类智力的美好;第二类是脑子十分好使,一点就通的类型。其余,很多学生就是为了满足学校要求蜻蜓点水地上一门外语,一门历史,一门哲学——有的时候也就混混事,具体思辨有多深刻,我持怀疑态度(当然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当然,这种教育的好处在于,下次你去一个鸡尾酒会(所谓的上中产派对),你就可以跟人聊聊康德,聊聊尼采,聊聊乔伊斯。这可以增加”阶级认同感“。
专业课程相对比较灵活,各种出路的人都存在,不会逼着你往科研方向走。比如说,我见过想要做的数学专业,大四都快毕业了,最基本的证明该怎么写都搞不清楚,但是这样也可以数学专业毕业。当然,这里也有课程(对我来说)非常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者各种熬夜写证明。而我学术基础不算很差,也非常努力。总之,你可以选择和同学在一起轻松拿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
我有个学长,现在在美国东面一所牛逼哄哄的学校念数学。他经常跟我抱怨美国本科学生简直太傻了,做不出题就在考卷上画一个小怪兽。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在本科期间就在期刊上独立撰稿发表的。其实,这也是学校允许了多元的存在。这种多元性也影响了严肃的学术氛围,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学术。
但是,真实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就像我的导师所说,”你想念哲学phd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几百万几百万美金地进账。你如果耐得住这种寂寞,这就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径。”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
(注:如上这段话并不是”反智“倾向的体现。我写的并不是对于少数精英来说,可以通过博雅教育得到什么。我写的只是我看见的,我周围的普罗大众——包括中国人,也包括美国人——从博雅教育中获得了什么。教育其实有很多种,比如说,职业教育学习工程、医学、法律等等也是高等教育的种种,不接受博雅教育,其实选择也很多。我觉得在一个智力和财力都充足的社会里,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
本科科研环境浅谈
总体来说,美国综合大学的科研机会比较多。本科生想要加入世界顶尖的学者的实验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在一个世界顶尖做的教授手下打杂。也许是她个人的风格,我和她接触交流机会很多,这让我颇受裨益。注我这个时候也就18-19岁,除了半吊子C语言外,没有什么特殊技能,这在中国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觉得上课其实并不能学到太多(比起看课本来说)。因为教授一般都会准备好一堆证明推导,然后一点一点“回忆”到黑板上,所以你是看不到他的思考过程的,直接看到结果。我觉得这种“回忆”对我毫无用处,因为我自己天赋一般,拿到新的问题还是搞不清楚如何思考。但是,如果教授和你一起想一个她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看,啊,原来她会先考虑这三条路径,而我自己不这么思考问题。为什么呢?到底谁的更好呢?这种对比让我恍然大悟。
通过这些在 group(研究小组)里面摸爬滚打的经历,我除了和导师学习,也可以和同组的博士生、本科生学习。另外,我也大概知道phd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甚至 group(研究小组)的人情政治是什么样的。我也明白了,我不太适合走学术路线。这个决定是经得起推敲的。
同时,想要搞学术的人也可以尽早进入“征途”,得到独立研究的机会。我前一段时间在人人上看到有人写的“上了博士才知道自己不喜欢生物”——说实话,这有点匪夷所思,因为上博士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怎么能如此轻率决定!说简单了,只有”我不能想象不学不研究XX”的人,才应该去上XX博士。但是,如果之前没有在研究小组里求生的经历,这个决定不可能是理性、全面的。
另外一个好处是,申请phd项目的时候,谁给你写推荐信,写你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有点“学术家庭树“( tree)的意味,在树上的人去哪里都比较容易,在树下的人很难爬进去,这和聪明与笨关系不大。对于非跨时代的学者,在不在“树”上可能是决定性的。
同理,文科和教授接触,让论文期刊编辑看你的文章,改你的文章的机会也有一些。我觉得这种谈话对我也是颇有裨益。什么帮助呢?比如说,我的(导师)是政治哲学非常著名的学者,也是行内期刊的主编,他可以迅速指出这个领域的目前的走向是什么,你的选题在这个走向里是什么位置,并且迅速把我自己读到的知识体系化。这是我在图书馆里看书不能做到的,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如果说上综合性大学有什么好处,就在于你可以跟相对世界顶尖的学者学习工作,做研究——少走一些弯路。
社交环境浅谈
美国社交环境的优势
——学校里通常什么人都有。
比如说,我最好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学戏剧舞蹈的,一个学传媒的,一个学新闻的,一个学人类学的,一个学大提琴的。这些人是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的一批人,因为中国教育特别喜欢把差不多的人堆在一起。比如说,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小环境里长大,这让我的世界观比较单一,朋友的类型也比较单一,想法基本可以起到”互相认同,相互加强“作用。(注: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环境里遇到了我这辈子都会珍惜的朋友,是最美好的成长经历。我感到特别高兴和特别悲伤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我这个时代的朋友。)美国大学社交环境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院系之间的隔阂美国留学本科申请费,你可以跨届,跨院系认识很多人。这些人给了我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让我觉得过去重要的不得了的事情,其实另外一群人完全不当回事。比如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加入一个 start-up(时尚公司创业),更不知道如何在网上搞营销渠道,去实体店里和人谈判。我过去对于(时尚)的认识就是:我妈给我买的衣服。现在,我的想法肯定就不一样了。
——稀奇古怪的人来教课,你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
大学里教课的人各式各样,但是你都可以和他们认识。比如说,我对非洲发展非常感兴趣。前两天通过一个朋友知道了她在上一门课,那个老师现在也就三十岁,本科哈佛,之前在非洲做过十年的NGO(非政府组织),后来上了法学院,现在在做关于”国际援助“( Aid)和”国际法”的研究。我觉得她听起来好玩,就要来了联系方式,约她去咖啡店聊聊。相对来说,中国大学的教授比较单一,有很多社会经验的人不是非常多。但是大多数人不会走学术路线,所以这种“稀奇古怪”的经历可能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学会和美国人打交道。
我在人人上看到别人分享的一些文章,讲如何融入美国人。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到底谁是美国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很多圈子我都是融不进去的。不是因为我不好,或者他们不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在此基础上,美国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是不可能认同的,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非西方的文化不是文化,非西方的艺术不是艺术“。你想让他们突然觉得你是东方神圣,这不太可能。很多中产阶级的小孩因为生活环境很闭塞,从小到大打交道的就是街坊邻居,看到外国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也有的小姑娘,一天到晚就是我和A睡了,我和B睡了,C和D不理我了,让我实在插不上话。这些原因等等都导致我和他们不可能成为至交。
我说的和美国人打交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可以表面上过得去,可以建立起基本的认同和信任。比如说,在中国,如果你送一个哥们礼物,他径直拆开包装,看了又看,你就会觉得这哥们怎么这么”露骨“,从而无法和他建立信任。我说的就是这种小事情,但是这种小规矩可能坏大事,人和人的信任有时候就基于这种符号性的小规矩上。我觉得所谓和美国人打交道,就是学会这些表面的东西。至于融入不融入,其实对于想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暂时远离功利,寻找“普世”价值。
我知道我说到这个,肯定会被很多人拍砖——你们会质问我,“谁的普世价值?不就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那些条条框框吗?”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是刚刚富起来的国家,所以我们的中产阶级正在疯狂地追求驴包等奢侈品,对于社会正义的思考是严重不足的,对于精神信仰的思考也是初步的。如果说中国有新贵族,那么我们的贵族的文化根基在哪里,精神寄托在哪里?新的“普世”价值还没有出现,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参考美国人的《正义论》呢。 (注:此为随意举例,因为《正义论》在目前政治哲学的影响力很大。同理,可以置换为柏拉图的《理想国》。)
美国因为社会福利较好,所以美国同学一般都比较理想化,不一定要急着把学费赚回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社会正义,什么是道德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上升到《理想国》中“哲人王”的高度,而是说或多或少应该有一些感受。
比如,我的朋友中就有不少去支教的,去非洲搞NGO的,去拉美搞妇女权益的,去越南寻根的等等。我不想说这些人更高尚,读历史的人可以说他们的”高尚“是以百年殖民为基础的。这种观点没有大问题,但是我也认为美国教育让我们远离了中国社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节奏,听听内心的声音。这种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或许都有裨益,二十岁的思考,比五十岁头发将白时迷茫好不少。
——和“高富帅”接触有什么好处。
我一直以为”高富帅“和”白富美”是嘲笑人的词,”屌丝“是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气节的。
但是,不得不说,当”高富帅“确实有一些好处。这个好处不在于在太平洋当中买个小岛去度假,或者买个飞机开着玩。但是,”高富帅“比较容易有更宽的眼界,甚至国事可以是他的家事。这种”知道“的权力是非常惊人的,没有信息的人,靠智力是很难取胜的。你可以说“高富帅”的是靠银子堆砌起来的,但是这个堆砌的过程也会拓宽他的世界观,增加他的软实力。
美国人也有自己的”白人主流精英圈“。这个圈其实(就我个人来说)很难融进去,一方面是肤色文化原因,一方面是我交朋友也比较由着自己。我觉得”你有飞机又怎么样呢?买了个小岛又怎样呢?你爹是李刚又怎样呢?”。所以对最后一条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很多人毕业以后要找工作,也要靠这个”富人关系网“,特别是金融相关的工作——这基础要从大学里就开始打,从美国精英大学兄弟会的地下室里开始打。
美国社交环境的劣势
——酒精、毒品。
这个在美国念书的人都知道,周四到周六晚上,几乎总有那么一批人喝酒爬梯吸大麻。我个人不喜欢一堆人傻疯的爬梯。我觉得比较好的社交生活是这样的:去芝加哥看个话剧,或者看个电影,然后去一个好玩的餐厅吃晚餐,回来几个朋友喝点小酒,聊聊天。其实认同这种生活的人也有,你就是需要找到他、她们。当然,如果你喜欢hard 或者大麻,那么在美国很容易找到,特别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社交圈子尚未成熟,酒精相关的社交非常主流。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我不喜欢喝大多数酒,但是美国人去酒吧其实是拉近距离的很好的方式,一起喝醉过,一起干过傻事的人,感情好像就不一样了——当然,你如果想要找灵魂伴侣,肯定要和酒肉朋友要分开;但是,有的时候,深层次的交流(我们中国人意义上的朋友)也得要把表面的劲头做足。
——缺少中国人的社交圈。
来美国念书的中国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是肯定不可能和中国念本科相比。一方面我非常思念我在中国的朋友,另一方面,我也只能慨叹没有父母这一代“大学同窗”的深厚感情。直到现在,我父母和当年的同窗都还保持着联系,尽管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年有余了,很多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但是还是无话不谈。看过何兆武写的《上学记》,就对这种中国大学里,或者说西南联大里的同学感情更加羡慕。
在美国上学,由于中国人不多,没有”班集体“的概念,院系之间的交流也很有限。这种同窗感情很难形成。
——阶级局限性。
美国人的私立大学大都是中产阶级,或者上中阶级的孩子念书以及社会化的地方。在北大清华里,经常可以看到家境普通的孩子,或者家乡偏远的孩子。但是,在美国精英大学里,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并不多见,这是美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时没有高考等因素的合力所为。虽然很多上中阶级的孩子很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是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单纯得惊人。这就是阶级局限性吧。
我非常感谢学校有类似于Quest 这种奖学金项目,可以让很多出身贫寒的孩子来上好大学。他们的存在让很多人看到一个不在咫尺的真实世界。
性价比问题
美国大学的价格不等,但是基本都很昂贵。少则每年两三万,多则每年六七万美金。这相当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几乎一辈子的积蓄。所以有很多人批评小留学生就是”富二代“去美国度假。这种现象也有,但是目前出国的大军,大多数还是中产阶级倚靠大中城市房价上涨送孩子出国。当然,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有多少,是不是”政策福利”所致,是另一个严肃但不沾边的问题,我就不在此瞎扯了。
就我个人来说美国藤校留学,如果我以后经济情况普通,我的孩子也就是天资普通,是绝不会砸锅卖铁给孩子去上学的。简单来说,精英大学不是成为精英的船票。恕我直言,精英大学里平庸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包括我自己在内。但是如果我经济富裕,我的孩子又比较聪明好学,这笔钱不算什么,上上也无妨。
如果说资源集中的问题,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世界上几乎没有比北大清华更加资源集中的学校。但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发现这些资源,说到底还是靠自己的眼界认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眼界认识在上大学之前,特别是在家庭中就已经形成,而这又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说精英大学是上中产和富人的游戏,也就不过如此吧。
添加部分:你想看看我爹我娘是怎么批评我的吗?
昨天我跟我爹爹和娘亲打电话,除了乞讨生活费外,跟他们读了我的这篇日志。他们表示我的思想认识是幼稚而偏执的,并提出了如下几个观点。
我爹娘是做什么的我就不赘述了。为方便对话,大家可以理解为较大(雇用者)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也许更加中肯,毕竟他们对于中外的教育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大多来自雇佣从中美名校毕业生。同时,他们对于生活也有比我深刻的理解,毕竟他们已经在中国和美国的土地上呆了好多年了。
第一,大学是一个获得社会认证的过程。
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工作选择机会和上过大学的人的工作选择机会是天壤之别的。同理,对于一个背景普通的人来说,上过美国名校的工作选择机会和中国名校的工作选择机会是不同的。就是说,五道口那两所虽然资源很多,但是必须说,一个背景普通的五道口学生在北京的毕业工资是几乎不可能每个月过一万。除了少量家庭背景特殊的,大多数还是要到一个行业里,从底层干起,而底层到中层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且历时也很漫长。但是在北美名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在美国镀金两年后,如果上个好学校的MBA,就可以回国空降到公司的中层——这大大缩短了人生攀援的前半部分。
第二,进入正确的圈子的力量是无穷的。
美国名校的平台和中国名校的平台是不一样的。我们看看多少公主贝子们在国外镀金就可以知道了。认识正确的人,对于想做事情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说有什么直接的利益,而是说没有信息,一切都不可能。而进入正确的圈子,就是获得重要信息的基本途径。
第三,软实力的重要性。
美国大学对于专业素养的培养也许确实不如中国大学,但是对于软实力的培养还是略胜一筹。她举的软实力就是:哈佛毕业的学生通常都有和高层打交道的经验,无论从仪态还是谈吐都让人觉得是“圈内人”。这种气场让人很容易觉得他们是C-level的材料。同理,很多国内名校的人似乎非常有才学,但是在展示自己方面,接人待物方面就没有一些美国名校毕业的人那么“顺溜“()。
同时,我的娘亲也指出,她觉得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中是否成功的(纯科研工作除外),并不是所谓的”硬技术“,而是所谓的”视野“,所谓的”软实力“。
(注:请大家在阅读这些段落时,注意到,我爹娘就是那些花了些钱,忍受和我分离之苦的父母。他们觉得和我分开这么长时间,如果这种分离又是没有意义的,决不能接受。人们都喜欢从自己的行为中升华出意义。)
我就说到这里了。大家可以阅之,笑之,忘之。满篇荒唐言,就此打住。
想申请美国本科,却不知道咋开始?
有很多疑问:
去美国读本科需要哪些条件?
有哪些学校可以申请?
费用如何?
我能选择哪些学校专业,前景如何?
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呢?
……
别急,这些问题做一个留学评估就能得到解答
赶紧戳二维码,免费帮你做评估!
留学干货
回复排名 看美国大学综合排名
回复120 获取美国120所大学介绍
回复WLXY 获取美国文理学院介绍
美国读本科申请,美国大学本科的申请方式
美国大学本科申请通常有三种情况
1、早决定(Early ,简称ED)、
2、早行动(Early ,简称EA)
3、常规申请( ,简称RA)。
其中,早决定和早行动,通常统称为早申请,申请程序上,“早行动”和“早决定”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早决定”被录取后就必须前往学校注册,“早行动”被录取后可去可不去美国读本科申请英国G5院校留学,通常中国学生选择的以“早决定”方式居多。“早决定”顾名思义就是提早决定申请和入读的学校。
申请者在提交申请材料时,需要同时提交一份Early (早决定协议),核心内容是:申请者同意在提供“早决定”选择的学校中,仅申请一所作为首选院校;一旦获得该校录取美国读本科申请,美国大学本科的申请方式,将取消其他学校的录取结果并且不再增加申请学校。
就同一所学校来说,学生在一个申请季节里,只能选择一种申请方式申请一次,即选择了早申请,就不可以选择正常申请。很多在“早决定”中获得理想结果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申请方式,并且都争取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
并非所有学校都提供“早决定”申请方式。另外,“早决定”并非因为申请得早而增加获得奖学金的机会,有些学校甚至会明确指出不提供奖学金给“早决定”申请者。“早决定”申请的截止时间各校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申请者会在“早决定”申请截止后六周左右的时间内获得录取结果通知。
申请者如果能在申请截止时间前提供基本达到学校录取要求的语言成绩,可以考虑“早决定”;如果申请者清楚自身定位,有着明确目标学校,“早决定”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些时间完成其他事情;做“早决定”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尽早知道录取结果,对于一些希望留学和高考两手抓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如果申请者非常确定只要自己被所申请的学校录取了,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offer,前去就读,也可以考虑做“早决定”申请。
美国留学本科申请费,一个中国留学生自述心路历程:我为什么留在美国?
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文森决定留在下来,这改变了他原打算在美国完成学业后仍然回国的愿望和计划。是什么样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近日在《纽约客》杂志上有一篇文章,是一位美国的英语教师皮特讲述他在国内教的几位学生的故事,包括他与这些国内学生在国内时和来美国留学期间的接触,文森是其中一名,他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外留学生中的一个群体。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森留学美国前后的经历。
第一次进去
文森是他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完美版本。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四川省的一所大学,学习工科,同时准备透过交换生计划继续到美国完成本科学业。他还计划在美国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然后如父母和自己所愿再回国工作,他是父母的独生子。
2019年夏天,就在文森即将开始大学新生活的前夕,他的母亲接到了一名警察的电话,那名警察对文森母亲说要见见她的儿子,但没有给出原因。
得知这通电话后,他想到他最近经常使用VPN翻墙看海外网站,包括看“油管”()视频和用脸书()与朋友聊天。
第二天,果然有两名警察来到了文森家。令文森惊讶的是,他们指控他“传播恐怖讯息”,这令文森更加震惊,这个罪名可严重了。
他立即反驳说:“这太荒谬了,我从来没有浏览过这样的信息,更不用说把它们发布到网上了。你们一定是在开玩笑吧。”
一个警察说:“可能不是你自己发的,但应用程式可能会自动备份影片。”
文森承认说,有一次,他在微信群组里看到过一段恐怖视频。
警察让他带上身份证,然后把他带到了派出所。到了派出所后,他们进入了一个标有“网络安全警察”的房间。警察告诉他,他们在他的云端储存中发现了大量敏感和违禁材料。
那名警察说:“多有意思啊!他们发送黄色视频、交通事故视频、突发新闻视频美国top30名校留学,还有搞笑视频。”
文森继续自我辩护说:“是,所以我是无辜的。”
警方没有过多为难文森美国留学本科申请费,一个中国留学生自述心路历程:我为什么留在美国?,放他回家了。
去美国留学
2021年春天,美国恢复签证服务后,和文森一样曾经打算去美国继续读本科的学生及他们的父母们,都对于是否还去美国感到焦虑。
文森决定,要去美国留学,而且到美国后,他还想买一辆车和一把枪。他已经研究好了如何在美国获得狩猎许可证和枪支安全证书。当然,他没有告诉父母他要在美国买枪的事。
2021年夏天,到美国后文森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车和枪,文森来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大学就读,继续他的工科本科学业。
很快,他就买了一辆二手豪车——凌志的雷克萨斯(Lexus)轿车,还有一把十二号的温彻斯特()霰弹枪、一把 Axis XP 6.5 栓动步枪,和一把Glock 19手枪。他喜欢Glock手枪简单而可靠,并称赞说“它是枪支中的丰田凯美瑞(Camry)”。
文森研究了宾州的枪支法,了解到隐蔽武器携带许可证的申请人必须至少21岁,因此他在21岁生日那天提出了申请。许可证的申请费是20美元。
他还研究了枪支管辖权问题,发现他可以在俄亥俄州使用隐蔽武器,但在加州不可以。他不喜欢加州,因为加州支持禁枪,对拥枪者提供的保护不足,而宾州则有一项允许人们在公共场所使用致命武器进行自卫的法律。
文森在他一篇作文中说:“现在,我似乎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多了,很多事情太不切实际了。”
文森和其他很多华人学生仍然继续维持在国内时的生活方式,例如仍然从淘宝买东西,继续使用各种中文配送应用程式,如饭团外卖、熊猫外卖()、优先购()。
决定留在美国
文森表示,在美国的生活有机会有未来有憧憬,在决定永久留在美国后,文森担心他的父母会不高兴美国留学本科申请费,于是只告诉他们,他计划在美国先待上五年。
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文森开始透过教中国留学生开车来挣钱。他之前的雷克萨斯在车祸中受损后,他没有再买豪车,而是买了一辆二手的丰田普锐斯(Prius)。
为了把普锐斯改装成教练车,他在淘宝上买了一个刹车,价格约为85美元,还包括从中国到美国的运费。凭着他作为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他自己在普锐斯的副驾驶位置上安装好了这个刹车。
如果由专业修理厂安装这样一个乘客位刹车的话,费用至少为500美元。文森对皮特老师坦诚地说:“我不知道这么做是否合法。”
赴美留学人数尽管已降至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准,但是仍有近30万人,其中许多人到达如匹兹堡这些地方后会发现,他们需要会开车和拿驾照,于是他们会寻找能说中文的驾驶教练。
文森的收费是每小时80美元,路考期间他的普锐斯使用费更高。文森告诉皮特老师,会说中文的驾驶教练一年至少可以赚到20万美元。
获得工业工程本科学位后,文森决定不在这个领域找工作,他想从事商业,他开始为他的房东做管理房地产的工作。他的房东,一位美国白人,非常喜欢这个聪明而勤奋的亚裔年轻人。
他在那里可以得到教友们友善而无私的帮助,他也戒掉了抽烟喝酒的坏习惯,在一次亲历腔击案后最后他有惊无险的活了下来从此随身携带枪支以防不时之需,她表示,携带枪支比穿着防弹衣更舒服。
他打算找到一位好姑娘,和她结婚,生很多孩子,组建一个大家庭。
最后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