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本科毕业,又顺利地被保研,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憨憨的书呆子,纯洁的如同高中生,在清华这种和尚庙一般的理工学校里呆了四年,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得让我一见就脸红心跳。
未来是什么对于我就是“读完研再说”,反正成绩还行,不读白不读。天上掉了馅饼,用我的兄弟的话来说。
香港正好回归十周年,教育部要选派一批本科毕业生去香港科技大学读研,以加强两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清华当然要占不少名额,系里的几个牛人去了美国,所以这个饼就掉到了我头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饼,不用考 G、考托、全额奖学金,连什么手续都是学校和教育部包办了,我分文不花,后来香港科大的联络人抱怨中国的办事效率和程序烦琐,至于怎样的麻烦过程,我至今都一无所知。
一、香港科大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香港。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学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现代感的建筑更让我们爽眼。当时的一个哥们说:“妈的,就是用银子在荒山野岭堆出来的,这样的物质条件算是让我满足了。”后来得知就是亚洲最美丽校园,倒也丝毫不怀疑。据说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受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而科技就是竞争力,就下了狠心投钱建了这学校,请来了学者。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当时微软公司一年的纯利。组织的参观,教授的讲话,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 当时的新奇兴奋也褪得干净,每天面对这青山海景,最后也麻木得没有感觉了。由此可以推测娶一个漂亮老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不是为了炫耀。
教授大多是华人,台湾和大陆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数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里拿了PhD,奔这里的高薪来了,他们的PhD头衔总要和名字相片挂一起,挂一辈子, 和 之类的当然就香了。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小汽车,比一般的美国大学高。知识真的值钱了,让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有回和教授们吃饭,谈及大陆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就感慨:“知识分子真被廉价到了可耻的地步。”我们也无话可说,反正不是我的错。然而钱不是好拿的,很多教师正是三十出头,教授职称还未到手,和学校只是几年合同,其他的学者也不断在申请进来,所以压力颇大,辛勤程度比公司打工仔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自己做学问要紧,培养学生的事就要往后排了。刚进来时很多教师和我们亲切讲话,之后就不见了,好久不见就不认得。研究生当然有导师的,只要自己不去找他,他是肯定不会找我的。上课之后就是绝对的自由,当时自由得很是惬意。
萧伯纳说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这话的确是部分的真理。当我住在这绝世美丽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商店买东西不用担心付不起帐,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时间时,最初的半年里,却发现情绪每况愈下。西方化的建筑设计将个人的所谓保护发挥到极致,进了宿舍就基本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单元的人也有独立的卧室,大家都是进了房,将门一关,隔离了,谁也不好意思去敲门。刚来时认识的一伙人,后来发现根本遇不着,如同消失了一般。同住一起的是三十好几的叔叔级人物,偶尔可以说上一两句话,却永无可能说很多。大家都像是住在不同的空间里做研究,忙碌的无瑕顾及他人。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如果他有确定的目标和兴趣,对生活人生都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准备投身科学研究中,那么这里真是一个好环境。但是我种茫茫睁着无知的眼睛的毛头小子,却是完全另外的感觉。那种茫然的苦闷感觉真是难以描述,找不到人玩,只是将窗户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不停的喝水,仍然感觉不舒服。
怀念在清华的破楼里相互串门打闹的日子,怀念抱着篮球在走廊里叫一声就应者云集的日子,可是怀念解决不了问题。以孩子的心理去进入成熟严谨的环境,不可不说是一次考验。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还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了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可是见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
这是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太晚地暴露出来,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依然将被很多师弟师妹们面临,我相信在清华依旧有很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当看到他们天真的讨论:G 2***, 托 6**,GPA 3.*, 学校名次Top **, 仿佛几年的辛劳就只为那么点数字,人生的终极标就是. 我无法不为他们忧虑。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绝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去赚钱,三十之间为结婚买房奋斗,如果告诉一个香港人说你二十八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是根本不会赚钱。而留下来读博士的香港学生,就是真的很喜欢作研究的人,扎实地做事,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大陆学生汗颜。
二、生活在香港
都说香港是弹丸之地,其实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算小,不过大多是山,可利用的地方不多,很多商业区都是添海造出来的。亚热带的气候,又在到处是山和海湾的地方,风景当然好。香港的气候比北京舒适一万倍,冬天冷不了,夏天也不太热,甚至没有明显的四季感。只是上半年天气有些潮。成天都有湿湿的感觉,北方人有点受不了。
香港的交通极其发达,公共车从不拥挤,也很少堵车,可是香港的道路比北京的窄得多,车也不会少,布局和管理更好而已,看来北京走向国际化还须努力。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购物天堂,东西也不算贵,电器和服装可能比北京便宜,特别是国际名牌,由于没有关税,肯定要比大陆便宜。所以不必带很多衣服来,足够便宜了。但是服务业,比如吃饭,理发,涉及到员工劳动和地租的就要比大陆贵好几倍。可以随便往来深圳也是在香港的一大好处,一天可以轻松来回好几次,在香港读书的学生可一得到香港的临时身份证,加上护照上盖个章,就可以自由出入境了。
常有人问及香港的影视明星,可是到了香港就觉得那些人也只是打工仔,背后是更有影响力的老板,一旦老板不想捧了,明星就会很快消失,新人会取而代之。看到他们卖力地载歌载舞,其实也是生存需要,在商业社会里那是绝对的驱动力。
香港的金融和资讯服务相当发达,在所谓第一世界里也算相当突出,可以很便宜的享受到信用卡,电讯,互联网服务,因此有些人在香港呆久了再回来反而不适应了,主要就是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其他制度等软件原因。
说到学校的生活,物质条件比国内任何大学好,甚至条件好过美国不少学校,香港的学生很少住宿学校,所以一到周末放假学校就很冷清。通常大陆学生独享学校设备,偌大电脑房和运动场学为贵香港留学,舒服的游泳池,都有不少美好回忆。学生宿舍条件不错,可以做饭,自己做比在餐厅里吃来的便宜,所以大陆学生会乐此不疲,周末常三五成群,做吃的为乐。餐厅里中西餐都有,中餐以广东口味为主,忙起来时以营养为重,口味不对也只能将就吃了。
现在在香港的大陆学生不算多,总共有四五百人,各个学校都有学生联谊会,是比较松散的组织,也有一些机会认识朋友。周末会组织放放电影,搞舞会。临近考试或论文时,谁也没心思搞活动。香港的学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会里长大的人,心理相对简单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陆学生常常过分盘算自己的明天,将自己逼的很累。他们对大陆也渐渐感兴趣,虽然他们常常不知道湖南和四川,只说得上秦始皇和毛泽东。只要主动点和他们交流,是可以结识不少朋友的,粤语不是障碍,很多人可以听普通话,而且,广东话不难学,不留神就长进不少。
三、关于工作机会
很多人就终于跳到北美去了,大多还是接着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只是跳板。
在香港留下工作的机会不多,如果在进香港的第一天了解这一点,是有好处的。也有回祖国的,我就是,所以我在这里写文章了,看到很多朋友询问去香港读书的问题,作为过来人,就写了这些,如果能给这些朋友提供一点有益的信息,就很满足了。
上次写了文章发表在海外学子版,很多朋友给我回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真的没想到过自己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影响。留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在一篇文章里是不可能都讲完的,所以我再写一个续集,好莱坞搞续集纯是为赚钱,我呢是什么都不图,万一有 ppmm 看了之后找我,最爽不过。将心底里的一点点“龌龊”都暴露出来,可以痛快讲了。
四、凡事都是虚空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难免在神情上都多一丝生存紧张,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让人感觉到这一点。看不到出自内心的笑,连谈话时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今后有什么打算?每做一件事,都在问自己:对我有没有好处?
坦白的说我自己刚到香港时就是这样,只觉得自己多么没着落,无根无底的飘在他乡,我要努力啊,绝不可浪费自己的任何精力,房子,车子,名誉,地位,还有漂亮老婆,我什么都要啊。要学最能给我带来利益的东西,去做最有利自己的事情,直到我成功。当时我就是这么典型功利,到现在我都想这样痛骂自己。
数学指出函数的极大值往往在最不稳定的点取到,人追求极端就会失去内心的平衡,到时候就不难体会到数学原理的深刻。我很快让我的功利心理逼到无路可走了,对所学的东西怀疑,担心自己变成书呆子,对自己有信心,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让身心平静的乐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最后我去找学生辅导员。愚蠢的诉说倒不多提了,不过我记得他大胡子的脸有了微笑,眼睛里放出宽容而温和的光。他告诉我觉的我很有意思,他第一次遇到这么坦白的学生。“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你怀疑得很好。“之后就翻出圣经来,给我读某些章。
is . 竟是圣经里的话语。那是我看到的最为震惊的一句话,也是我后来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中国人很难理解,对在功利教育里熏陶过来,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国学生,更无异于晴天霹雳。成绩,offer, 学位,这样那样的好处,每天拼命算计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假设你突然死掉,世界将会怎样?世界将一样绚丽,地球转的一样快,太阳系每天在宇宙中换一个位置。大海还是大海,波涛还是波涛,一样的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你的亲人可能会掉眼泪,但是周围的人在三个月内将你忘个干净,那是你曾经那么在乎他们怎么看你的一群人啊。
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的眼里,你是多么可怜的小虫子,在活着的短暂岁月里,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都不曾快乐过,用尽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和心灵没有关系的小东西,只是出于对未来的没有信心,小小的心灵在接近熄灭的一天还在发出那个愚蠢的声音,让你忙碌,让你忧虑的声音:我要,我还要。天底下充满了这样的小虫子,当一个离开了,又有一个来了,做着同样的事情,汹涌着同样的小小念头,受着同样的煎熬。于是上帝要感慨了: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圣经 旧约 传道书。
我不是在传教,当时的辅导员也不是在传教,但是让我立刻看到自身的渺小,物质追求的虚妄,内心的愚昧。看看资本主义的学生辅导,是不是比我们这边高明多了?马哲曾帮助过我们什么?
五、不要忧虑
“不要为明天忧虑,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田野里的百合花,从不忧虑它能不能开花,是不是可以开得和其它一样美,但是它就自然的开花了,开得比所罗门皇冠上的珍珠还美。你呢,忧虑什么呢?人比飞鸟和百合花贵重多了,上帝会弃你不顾吗?”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等美国 offer 的时候,常常梦到接到牛校offer, 过度兴奋到醒,更为郁郁,感慨“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样的故事大家听了不会太惊诧,由此不难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了。而得到offer的人到了海外,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梦醒时分。
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生命本是如此美丽,连飞鸟和野花都可以尽情地享受上天的恩赐,而这些有高等思维的聪明人,却活活让思维搞得神情郁郁,哀声叹气。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真实,那么出自内心,探讨起来,又归结到他们更有钱,他们的社会更发达。可我觉得那不是原因。原因就是他们比中国学生更接近飞鸟和野花罢了,更接近《阿甘正传》里的弱智罢了。他们更天真,相信那个万能的上帝会永不遗弃他,所以他们可以少想很多的问题,反而过得更顺利,在团队里表现得更凝聚,因为过分的私心是无法向大家共同的上帝交代的,他们可以很快做出一个 ,一个 Dell ,但是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北大方正,联想,新浪,管理层一年的地震比台湾还多,这么多年来,连冲出亚洲的野心都没有真正实现过。这难道不是上帝给西方人带来的好处,耶稣说信我就可以得救,不管这个上帝是不是虚拟的,但他在事实上填补了人性的巨大空白,人家的就证 明了他的存在,正如计算机的虚拟内存,尽管虚拟,但事实上的作用是巨大的。
中国学生总是怀疑这个看不见的上帝是否存在,更在私下里说,他对我能带来好处吗?其实中国人什么都不信,只信好处,从古时的考八股起,读书就是为了好处。因此,大家每天活在害怕没有好处的忧郁里,想靠自己小小的思维,在着巨大的世界系统里去谋取好处,上帝忍了泪水,背过脸去。
六、思维的无奈
我并不主张虚无,尽管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尽力去指出物质追求的虚妄。正如萨特认为,人生本是本无意义,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王朔的意义在于砸碎那些没有意义的假崇高,伍迪.艾伦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指出人生的荒谬。如果一切都是那么可笑,我们怎样面对每天的24小时?但是活着就是这么简单,它只是一个 过程,简单而自然地发生,以至于任何干扰和关注都是多余。就像飞鸟掠过天空,野花静静地开放。能把什么东西叫做现在吗?你能占有什么东西吗?一切的意义只在时间的流动的河中。就像一团火,哪个燃烧的过程才叫火,一旦过程停止了,火不存在了。
人的思维在作怪,它是一个双面的东西,它不总是带给我们好处,虽然我们对它有那么多自信。思维在很多时候严重地干扰了那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它在想单个的状态好不好,值不值得,合不合规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我们很快变得不快乐,不安稳,再也无法享受那种自然的喜悦了,正像被摄像的人,他的表情立刻不自然起来。恐怖片里的鬼魂可能一直不曾出现,人们却开始牙齿打颤,是被自己思维折磨而已。学计算机的朋友肯定知道操作系统将一个进程悬挂起来的意思。
人的那个蠢笨不堪的思维,凭什么要常驻内存?它那么长期的运转,又真正解决了多少问题?为什么不在必要的时候悬挂它,去享受生命的自然?
明白这一点将改变你的生活,思维会使你陷入矛盾,很多时候它是多余的,用心去体会,甚至用毛孔去感受就足够了。当你不再判断,不再分辨,不再比较,不再权衡,你就立刻、和谐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时,还用考虑什么呢?“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连言语都是多余,因为言语来自思维。佛陀的捻花一笑,详和的神情,虽静坐,似乎已飞跃世间一切,他坐在了那个生命的根本之上, 再也没有一丝的不和谐。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到海边听涛声,坐下来看着太阳落下,那会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间,当太阳没下去,晚霞渐渐褪去颜色,波浪依然轻轻拍打岸边,幕色从四周将我围过来,静默中我会在心灵里升起喜悦,感觉到冥冥中那个永恒的力量,它在紧紧将我抱住,天地万物和我一样同在,也被温和地抱着,我将永不孤独,永不伤心,永不绝望,因为那力量就一直在那里,将永远在那里,我是它的恩赐,我的灵魂从未像那时一样枝繁叶茂,内心从未像那时一样宁静和谐。
我不用去分辨那种力量,是上帝也好,上天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有什么关系呢?分辨只是思维常干的蠢事罢了。所有的心灵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相信所有人都有那个和谐的状态,就像收音机有那个频道一样,只不过太多人没有调到过。
太阳,大海,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种,是多么大的恩赐啊,只在我们断暂的生命里才可以感受到,可是太多的人从不念及。他们将自己全部地交给了少得可怜的脑细胞,心灵交给了那个拙劣的 CPU,时时刻刻在做狭窄不堪的运算和判断,所以才会长时间挣扎焦虑,只看到85分和90分的区别,5000元月薪和10万年薪的不同,牛校和烂校的分辨。所以“郁闷”,“无耻”,“倒霉”,“不爽”,“急”,这样的词汇就开始在嘴边泛滥了,就像破电脑的出错提示一样多。
本没有打算再写很多了,关于人生的刨根问底本来就是沉重的课题,无异让学业繁多的学子们再怀疑自己,平添忧虑。倒不如多说点逗乐的事,每天多嘻嘻哈哈一阵。
有人曾问我,在留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回答是长了见识。
就像在小地方呆久的人出来见了大海,这个收获大得很。所以我渐渐地学会了真正的谦虚态度,越来越承认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可以认识到的只是这世界的太小一部分。在我的脑力范围外有太大的空间,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过多的自负,每天都在或多或少的干着作井观天的蠢事,争论着盲人摸象的争论。
清华北大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想,很多来源于图书馆的人文书籍,因为喜欢读书的学生多半在那里搬书回来看。可是那些书多产于七十,八十年代,基本上是被一把姓马的刀阉割了的太监式的书,我不怕得罪人。怎么阉割法?举个例子,“总体而言,宗教是唯心的,错误的世界观,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痹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从此,你知道了这一点,你么读释迦,读耶稣,读老庄,都觉得如同太监一般阴阳怪气。
在红色的年代里,马刀所向无敌,包括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曾国藩到蒋介石,都少有可以逃脱的,因为他们有“阶级局限性”。
但是我到了香港,就看到了很多台湾的书,很多香港的书,原来这些书本不象太监的,甚至不比姓马的书少阳刚之气,可以读得让人忘食美国top30名校留学,哎,可怜它们的被阉。这些都是我以前脑子以外的东西,所以我立刻知道要谦虚了,人总是受着他的经历和环境的巨大局限,他甚至不意思到,没有选择地被限制隔离着。
耶稣呢,用我们的眼光看,他太失败了,没有妻子,没有儿子,没有房子,没有财产,没有地位,最后还要被钉死,他只是游走于四方去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有余的眼光总是看到了世界的外面,因为他也到过更高的维度里。
庄子至今看来还是活得最浪漫最洒脱的中国人,他是超脱的同义词,他也是高维空间的蚂蚁。
去读他们,去体会那种来自另外一个维度的智慧的震撼,尽管你可能无法改变无奈的现实,但是可以深刻地改变自己,尽管无法摆脱沉重的肉身,依旧无选择地活在平面上,但是,心灵获得了自由。愿意升起你的心灵吗?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我们永远只能是自己,卢梭说的,对于整个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对于自己确是全部。事实上我们只对于自己重要,如果我死掉了,没有几个人会在三年后保持对我的记忆,如果我痛苦学为贵香港留学,一个清华学生留学香港后的人生思考:功利教育之下的努力并不能使我快乐(好文推荐),没有几个人会有真正的同情,因为太难了,每个人都无法了解我的意识。所以我们要独立,活着就是成为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自内在的完美与和谐,去实现句那没有选择的话:I am who I am。
I am not and can not be else. 可是我们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忘掉自己,去变成一个称为标准的人,不是这样吗?从小学起我们就要评三好,树标兵,学雷锋,学赖宁。老师总是看到我们的恶习,“你那样子不合行为规范,不可耻吗?”
到了大学,我们又自由了多少呢?我们依旧看别人,看典型,看所谓成功者,我们依旧活在要忘掉自己的标准包围中,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统一了口 吻,GRE 2400,拿了牛校offer, 签了著名外企,找到了 ppmm ,牛啊,羡慕啊,爽啊,历史走到了21世纪,北大和清华人只剩下一副面孔了,每年招了很多新生,最后就剩下了一个。
比较是有意义的吗?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全部主宰,为什么要什么都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义?为什么当别人考G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考,为什么 考不过2200就要郁闷?为什么 成功的时候,我也一定要学计算机?可是自己和别人是多么的不同,些不同难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驱动下轻易 的忽略?
崇拜是有意义的吗?明星是需要那样追捧的吗?
当我们倾注希望的时候,他们借此赚到了更多的银子,活得更加嚣张,更加让我们失望,我们是在给富翁们献爱心,爱心那么多,为什么不献给需要爱心的更多的人们,为什么不献给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我们崇拜自己,热爱自己,追捧自己,关注自己,我们就都也是明星了。这样盲从将无法发生,起哄将无法发生,个人崇拜将无法发生。
孩子香港留学,内地家长想送孩子来香港读书?一文解析香港各大类型中小学
纪录片《双城记——深港跨境学童纪实》
聚焦深港跨境学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讲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真实经历
往返接近4小时的通勤时间
这些孩子们早就习以为常
即使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
家长们也在所不辞
其背后是家长、孩子们
对香港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
携手上学的跨境学童们
(图源:深圳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
在香港,小学主要分为三大类(细分为五类):公营小学(包括官立小学及资助小学)、直接资助小学(直资小学)、以及私立小学(包括国际学校及其他私立小学)。根据2022年9月香港教育局之统计数据,香港共有公营小学456所(学生人数266,650人,占总数80%),直接资助小学21所(学生人数15,544人,占总数5%),私立小学116所(学生人数51,357人,占总数15%)。坊间亦有以小学收费模式,将其分为四类(即官立小学、资助小学、直资小学及私立小学),其中官立小学和政府资助小学均提供免费小学教育,而直资和私立小学则收取学费。
香港的中学主要分为四大种类:官立学校、资助中学、直资学校及私立学校,大部分的中学(约占八成)属于“资助中学”。简单来说,官立和资助中学均提供免费中学教育,而直资和私立中学则收取学费。
官立学校
官立中学经费来自政府,教职员都是公务员,全港有 30 间这类中学,约占学校总数的 6% 左右。全部官立中学都是无宗教背景,而大部分学校是男女校,只有 3 所男校(皇仁书院、英皇书院、观塘功乐官立中学)及 2 所女校(何东中学、庇理罗士女子中学)。要升读一所官立中学,学童必须参加政府安排的“中学学位分配办法”。
资助中学
又称“津贴中学”,教育经费绝大部分来自政府,但其管理则由学校的法团校董会/校董会负责。全港有 358 间(包括两间按位津贴中学)这类中学,约占学校总数的 77% 左右。跟官立中学一样,要升读一所资助中学,学童必须参加政府安排的“中学学位分配办法”。它的基本特点是,非营利的民间办学团体使用政府提供的教育津贴为香港居民提供免费的 12 年义务教育和标准收费的高中教育和大学预科教育。由于津贴学校在办学中的主要经费来自于政府,受到政府“资助助例”的严格管理和约束,因此津贴学校与公立学校一样,被视为公共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是一种实际上的“公营学校”。
直资中学
全名是“直接资助计划中学”,享有一笔按学校合资格学生人数计算的政府津贴,但可收取学费。相比于官立及资助中学,直资中学有相对高的自主权,可自订课程及入学要求。大部分直资中学会自行决定中一收生办法,但有部分仍会参加政府安排的“中学学位分配办法”。现时全港有 58 间直资中学,约占学校总数的 13% 左右。
私立中学
私立独立学校,由办学团体自资经营,由校董会自行管理。这类学校没有政府补贴,收取学费也比较高。私立中学可自行决定中一收生办法。全港只有 20 间这类中学,约占学校总数的 4% 左右。
内地户口的家长
如何挑选学校呢?
有很多家长都打算让孩子去香港读书,但如果没有一个香港身份的话,是无法去香港念书的。
如何获得一个香港身份呢?需要由父母其中的一方通过优才、高才、专才或者留学进修等方式来申请获得香港身份,然后子女作为受养人可以一同拿到香港身份。
香港高才通计划申请条件及审批分数
(图源:香港入境事务处官网)
据悉,“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截至7月底,已有三万多宗申请获批,他们不仅可在港工作,子女亦可来港就学。教育局早前向学校发通告,更新非本地儿童入读公营学校的程序和条件孩子香港留学,内地家长想送孩子来香港读书?一文解析香港各大类型中小学,列明多项人才入境计划包括去年底推出的高才通、吸纳科研人才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获批的申请人子女或受养人可入读公营学校,即官立、津贴及按额津贴学校。教育局表示,高才通的随行受养人亦可入读直资学校,并可获得政府津贴,意味与本地生待遇相同,若他们入读直资学校,校方仍可获按人头计算的直资津贴,家长毋须自行负担。
教育局称,曾接获高才通计划人士为子女就学的查询,已提供学位安排支援服务或信息。鉴于未来学龄人口呈结构性下跌,当局正从长远规划公营学校学位供应,并留意高才通计划带来的学额需求。
年初恢复通关,直资学校接获申请增加,直资学校议会主席陈狄安指孩子香港留学,包括高才通等人才入境计划申请人子女,报读申请有所回升,认为本港课程具吸引力,“文凭试的国际认受性高,而且内地大学亦接纳文凭试成绩,有些来自内地的学生会毕业后回内地升学。”部分直资学校在文凭试以外提供其他国际课程,陈狄安认为是直资校优势之一,加上直资学校提供海外交流机会,可满足家长为学生扩阔视野的期望。
直资学校课程
弹性较大
高才通申请人以内地为主,陈狄安坦言,内地来港的学生中文和数学程度较高,惟英文方面或未及本港学生,但认为直资学校课程弹性较大、资源较多,有助照顾学习差异。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于九月四日开学日到探访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
图示蔡若莲博士(第三排左二)参观该校新启用的“华夏书室”后与学生合照。
(图源:香港教育局官网)
津贴中学近期亦接获高才通持有人子女的入学申请。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指,申请数目7月起逐渐增多,她指津校不但免学费,学校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她认同,随着本港学龄人口结构性下跌,高才通持有人子女入读公营学校,或有助纾缓学界面对的收生压力。
除了公营学校,国际学校亦是高才通人士为子女的升学选择。英基学校协会早前宣布,会安排高才通持有人子女优先面试,但强调不会调整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但预计高才通持有人子女的入学申请比例不高QS100名校留学,不影响本地家庭子女的入学机会。
香港留学高中生,高考发挥失常,分数不理想,也能留学香港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能够赴香港深造的内地高考生,往往是各省的佼佼者,即高考状元。然而,对于众多成绩未能触及一本分数线,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更广阔学习空间的学子而言,香港院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遇——香港副学士课程。这一路径如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新窗户,让成绩中等的学生也能在香港这片学术热土上,绽放自己的光彩。
什么是副学士?
副学士是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初级学位,相当于本科的前两年,一般分为文科副学士、理科副学士。副学士以升读学士为目的,提供两年课程,完成后可衔接至香港本地,及英国、美国、澳洲等国外大学的本科学位课程,再读两年可获得学士学位。入读副学士,虽与直接入读本科的起点不同,但终点是相同的。据悉,香港前特首梁振英、邓文迪都是副学士出身。
香港副学士有哪些优势?
1、门槛较低:高考成绩本科分数线+英语90分以上香港留学高中生香港留学高中生,高考发挥失常,分数不理想,也能留学香港,以笔试和面试的结果中和录取
2、教学质量高:副学士课程由香港各大学开设,修读期间与本科生共享学校资源
3、毕业同等学历:2+2升学模式英国G5院校留学,毕业后学位证书与大学四年制本科学位证书相同
4、黄金跳板:副学士香港本地本科升学率可观,文凭全球认可度极高,接轨海外本科
5、香港身份:成功在港满7年(包括学习期间),可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
哪些人群适宜?
1、内地大学/大专在读学生
2、内地普通高中应/往届毕业生
3、高二能完成会考并取得高中毕业证的学生
4、思维比较活泼,不太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
5、内地国际高中生成绩不理想、不想出国读语言学校和预科班的学生
香港副学士课程有哪些特点?
香港副学士课程主要以英语和中文作为教学语言,旨在帮助学生更早地适应香港独特的教学模式,并为未来赴海外深造奠定坚实基础。部分院校特别针对内地学生的需求,设计了英语加强课程,通过书写与会话的系统训练,结合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英语技能。
同时,通过小组汇报和作业完成,学生不仅能相互讨论、发表见解,更能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课余之余,学院还提供丰富的学习辅助资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副学士课程更采用全面而持续的评核机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包括作业、汇报、测验、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在整个学年的学习表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与反馈。
香港副学士入学有哪些要求?
一、年龄要求:18-35岁(含35岁)
二、学历要求:
1、高三应届生:提供2.5年高中平时成绩+英语单科成绩及格(高考后补交高中毕业证+高考成绩单)
2、海外留学生:持有IB、SAT、A-Level等国际性成绩+高中毕业证,或有海外高考成绩+高中毕业证
3、国内就读国际学校的内地生:持有IB、SAT、A-Level等国际性成绩+高中毕业证,或国际学校成绩单+高中毕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