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本身就是选拔性考试,应该只看高考成绩,怎么能因为选修的等级就放弃高考状元这种水平的好学生呢?”2020年7月,在一则“江苏高考女状元,遭到多所985名校拒绝录取”的新闻中,一网友的疑问引发热议。
白湘菱
白湘菱作为2020年江苏高考的文科状元,竟然因为选修科目等级达不到985高校的要求,而惨遭多所985高校拒绝录取,新闻一出,一瞬间引起了各大网友的热议。
有人认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就应该只看高考成绩,不能因为选修等级不符合就放弃这样的高考状元。
白湘菱
也有人认为,每个省份的录取机制不一样,白湘菱选修科目的政治和历史没有达到双A+标准,那就证明白湘菱不够优秀,还不足以让985高校抢着要,各大高校也不能因为白湘菱一个人而改变录取规则,这样对其他考生也是不公平的。
而白湘菱的父母则表示很遗憾,白湘菱也只好认命,因为的确是自己偏科,才造成多所985都不愿意录取自己。网友认为,白湘菱敢于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不优秀的行为让人敬佩,尽管与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北大无缘,但白湘菱依然有很多选择,而且以她的底子,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注定会发出最耀眼的光。
白湘菱
那么,江苏省究竟有着怎样的高考录取制度?竟导致高考状元无法被清北录取?而白湘菱最后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家境清贫,成绩中等
作为新世纪青年,白湘菱出生在江苏一个清贫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但是好在父母非常开明,并没有对白湘菱的施加太大的学习压力,只希望白湘菱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
白湘菱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白湘菱从小就养成了热情开朗的性格,从小到大,她几乎没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业上的压力。虽然家境贫寒,但遇见这样的家长,白湘菱表示自己很幸福。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都是很听话的,尽管他们没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施加的压力,但父母的辛苦他们都看在眼里,白湘菱也不例外。
正是因为整日目睹着父母工作的艰辛,所以白湘菱心里非常清楚,只有努力学习,自己才能够争取到一个好的未来,既让父母欣慰,也能在未来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
白湘菱
自从上小学开始,白湘菱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江苏当地最好的高中:淮阴中学。
淮阴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很高,当时一家人都非常激动,白湘菱也很满意,但这也意味着她的竞争压力会变大,因为这所中学集中的都是当地的优秀学生,而她能进入这所中学读书美国藤校留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考数学发挥超常。
据了解,淮阴中学重点培养冲刺985高校的学生去中国香港读研,2020年遭清北拒录,被港大高价挖走的状元白湘菱:我要去美国读研,在校门口的光荣榜上,基本上都是清华北大的录取生,211高校录取生都属于平平无奇的水平,可谓桃李满天下。这让白湘菱压力倍增。但是她的父母告诉她: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开开心心地度过高中时光就行。
淮阴中学
2018年9月份,白湘菱带着理想踏入淮阴中学,但入学第一次考试的成绩排名,立即就给了白湘菱当头一棒,她的成绩只能在全校排中等,如果高中三年不努力,肯定没办法实现自己的重点大学梦,她没有给自己定下非清华北大不上的目标,而是希望将来可以进入江苏最高学府——南京大学。
白湘菱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一旦有了目标便会风雨兼程,高考是她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即使是父母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在高考崭露头角。
而中等的成绩排名,显然不能让白湘菱踏入理想中的南京大学,于是她在入学第一个星期就规划好了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
南京大学
高一刚开学,白湘菱就刻苦努力地学习,同班同学在玩乐的时候,她在埋头苦读,为了节约时间,到了放学时间,她也是先在教室学习,等到食堂人少了之后,才争分夺秒的前往食堂吃饭。
日复一日的努力,让白湘菱的成绩终于有了起色,在一次月考中,她成绩突破了全年级四百名,这个成绩已经属于年级的中等偏上了,但是离南京大学这个理想还是有一点差。白湘菱没有因为成绩的一点起色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努力,向着自己的理想发起冲击。
凭借着不断的努力,白湘菱很快就成了全班的尖子生,不久之后更是一跃成为了全校的尖子生。
高中的前两年里,白湘菱不敢有任何放松,除了在学校努力学习之外,在放假期间,她依然坚持着非常规律的学习作息,几乎上每天都会从早上7点学习到晚上10点,几乎跟在学校完全一样。
看着如此刻苦努力的女儿,白湘菱父母的心里除了欣慰,更多的就是心疼。不过,跟父母的心疼恰恰相反,白湘菱非但没有感觉到一点苦,她反而非常享受学习的快乐。可是,就在白湘菱对高考信心满满之际,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而至……
疫情爆发,居家学习
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一时间,全世界仿佛陷入了停滞状态,这也导致大部分学校无法正常进行教学活动,转而代之的是让学生们居家学习,居家学习考验的不是学习方法,更多的是自律程度,而2020年正好是白湘菱参加高考的年份,这场疫情的爆发,让很多学生的复习进度一拖再拖。
但白湘菱没有因此乱了阵脚,在诱惑力非常强的情况下,她还是没有放松学习,坚持按照在学校的复习进度进行学习,而正是这个时候自律,让白湘菱有了反超的机会。
据了解,当年很多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退步很大,原因正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老师的管教,放松了对高考的警惕。
白湘菱的状态丝毫没有受到疫情居家学习的影响,反而实现了弯道超车,2020年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白湘菱早早的就守在电脑前面等待成绩的公布,不出所料,白湘菱三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白湘菱刚刚点下查询成绩的按键,430分这个耀眼的数字就跳了出来,顿时间全家都沸腾了,父母抱着白湘菱说:“湘菱,你太棒了….”白湘菱也激动的哭了,和中考一样,高考成绩也是告终三年以来的最高分。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所有人都对白湘菱的成绩感到惊讶,就连白湘菱自己都没有料想到自己会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白湘菱终于要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了。
不过真正让白湘菱感到惊喜的是,她竟然成了整个江苏省的文科高考状元。不到两小时,就有媒体将白湘菱的成绩爆了出来。以她的成绩,几乎全国的高校都随她挑选,南京大学更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白湘菱一家人在高兴之余,还准备为女儿办升学宴。
白湘菱和家人
一般情况下,每个省份的高考成绩前几名,清华北大都会进行提前录取,可是,当成绩比她还低一名的同学都陆陆续续接到了来自各大高校抛来的橄榄枝时,白湘菱却没有接到一个电话。
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可能是白湘菱填写的号码有误,但后来得知,江苏省的高考录取机制与其他省市不一样,白湘菱的选修成绩不符合各大高校的招生要求。
单从高考成绩来看,白湘菱的成绩是江苏省的文科高考状元毋庸置疑,但由于江苏省高考成绩只包括三门主课的总分,而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外去中国香港读研,文科还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文科需要这三门选修科目通过各大高校的等级要求才有被录取的资格。
白湘菱的三门主课成绩虽然很好,但她的政治和历史科目没有达到高校的双A+要求,她的历史、政治成绩只有A和B+,这样看来,白湘菱的成绩是完全不符合各大高校的录取要求的。
心灰意冷,引发热议
白湘菱一家人本来正在为她的成绩欢呼雀跃,但却因为江苏省的高考录取机制限制,一家人顿时变得死气沉沉,但白湘菱却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她不仅的承认自己偏科,还承认了自己还不够优秀,并公开表示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即使是与理想大学南京大学失之交臂,自己也还是会继续努力,争取通过考研实现梦想。
虽然白湘菱接受了事实,但网络上却因为这件事情炸开了锅,有的网友认为,高考本身就是选拔性考试,高考录取也应该只看重高考成绩,不应该因为选修成绩不达标就放弃这样的高考状元。
但同样也有网友认为,江苏省高考录取机制一直都是这样,选修成绩不达标,就算高考成绩再好也不见得很优秀,社会本身就是适者生存,弱者淘汰。
这种录取机制证明,白湘菱并不符合录取条件,各大高校也不可能因为她一个人就改变高考录取规则,毕竟这对其他考生也是不公平的,而各大招生办也承认学校不会因为这一个学生就破坏规则。
白湘菱
虽说白湘菱作为高考状元没办法进入985高校,但白湘菱还有很多选择。而且她的人生也必定不会因为在哪所学校就读也被限制。
白湘菱很快接受了现实,虽然自己的选修成绩不够优异,但高考成绩其实足以让白湘菱进入不少优秀的大学进行学习,很多网友表示很同情白湘菱的遭遇,但白湘菱自己却表示确实是自己还不够优秀,更令人欣慰的是,白湘菱还公开表示,自己在之后的日子里依然会好好学习,向着目标大学进发。
虽然白湘菱的清华北大梦破碎了,但是她毕竟顶着江苏省文科状元的头衔,所以注定会有不少优秀高校将白湘菱当成“香饽饽”。比如华科大、北京师范大学都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而就在不少网友在为白湘菱的遭遇而感到惋惜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所有人顿时沸腾了。香港大学经过研究,最终向白湘菱发来了录取邀请。
为了争取到白湘菱这位优秀人才,就在白湘菱犹豫不决之时,香港大学又提出了更有诱惑力的条件:白湘菱如果进入香港大学学习,学校会为她免除学杂费,并提供四年共计一百多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
香港大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8月,面对香港大学如此大的诚意,白湘菱最终表示:由于家庭条件不好,香港大学的录取条件可以大大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将于9月份前往香港大学报到。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结果。
风雨兼程,前途光明
时隔两年,白湘菱已经在香港大学生活了两个年头,很多网友担心白湘菱不适应香港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学习方式和模式,和国内都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每年都有内地的孩子前往香港读书,却又因无法适应香港大学的教学模式而退学回到内地。
白湘菱
事实是,白湘菱在香港的学习生活非常丰富,2021年6月,她还以优秀学生的身份为高考学弟学妹们送上加油祝福。
入学之初,白湘菱依然对南京大学这个理想高校念念不忘,甚至还准备通过考研实现自己的南大梦想,但久而久之,她的想法开始发生改变,她更想要去美国读研,去见识更广大的世界,白湘菱父母也表示支持她的想法,一直在她身后做她坚强的后盾。
白湘菱
虽然高考是人生大事,决定着人生的大部分方向,即使白湘菱因为选修成绩不达标被清华北大拒绝,可她的人生依旧光彩无限。
规则就是规则,这是不能随意改变的,白湘菱最终选择前往香港大学读书,是她个人的选择,也是当时她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香港 留学 大学,香港官宣:悉大、墨大、莫纳什等留学生,可无条件留港!
*公众号改版,想获取更多精彩内容不迷路,记得星标我们哦
香港,主打的就是一个效率。
距高端人才通行计划(高才通)推行仅仅4个月,已有8700人成功获批!
图/香港政府新闻网
澳骄妹小小提示:高才通分A/B/C三类,其中最适合留学生申请的C类,配额仅有10,000人。照目前的情况来看,C类名额所剩无几。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想留港但还没来得及申请的留学生,有快捷通道吗?
澳骄妹特地邀请了悉大在读,已拿到香港UBS全职Offer的留学生Sana,为大家分享她4小时获批“高才通”的经验。
*以下申请流程为DBC职梦学员Sana亲述
01
4小时获批!香港“高才通”申请全攻略
先和大家说说我的基本情况。悉大准毕业生一枚,大三在UBS香港做暑期实习,并拿到了,所以决定继续留在香港发展。
正好,香港今年颁布了“高才通”政策,共3种可申请类型,获批后就能直接拿到2年工签。
和我一样的留学生,只需要满足本科学校在全球Top 100大学这一个条件便可申请C类香港 留学 大学,真正实现了“零门槛”拿香港工签。
接下来,就和大家详细讲讲申请C类“高才通”需要准备的资料和详细流程
港府办事效率令人震惊,从确定资料递交成功到下签香港 留学 大学,香港官宣:悉大、墨大、莫纳什等留学生,可无条件留港!,前后仅隔4小时!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也有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雷区”。
❗❗申请有名额限制,每年10,000个,先到先得
在留澳难的大背景下,会有更多留学生选择来到香港。因此,门槛最低的C类“高才通”申请是有名额限制的。
图/申请常见问题 香港入境事务处官方解答, 下拉领取完整版PDF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的获批人数已超过5000人,名额所剩无几,有来港打算的同学一定要在近2周内申请,晚了真的就没名额了。
图/北京日报
❗❗Top 100大学只看本科,和研究生就读学校无关
不论是你有几个学位,“高才通”的申请都只看学士学位,也就是大学本科。
具体的名单,由香港特区入境事务处按过去5年内的QS、U.S.News等四大榜单重新排列整理成了新的全球百强大学综合名单。Top 100实则包含176所大学,其中澳洲八大全部上榜。
图/香港入境事务处Top 100高校名单
对于具体的“高才通”申请指南,澳骄妹已经整理好了放在 下面这份2023香港“高才通”申请指南中。
所有同学们关心的问题都详细记录在内,目前已有5000+留学生获批成功, 各位现在或未来计划来港的 留学生及其家长, 非常建议领取这份指南!
【香港+你的学校】即可免费领取
02
我想在香港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
除了工签申请难度低,吸引我从澳洲到香港的原因还有很多,用3个字来总结的话:安全感。
安全感1:荷包悄悄鼓起来
一旦说到香港,吸引留学生的优势之一就是税低。
在 Pay的前提下,以金融行业为例,12%的个税标准意味着在香港的到手薪资会比澳洲更多。
图/
再加上,香港每年都会拿到16-20w港币的住房补贴,租房压力小了,能存到的钱自然就多了。
安全感2:友好的女性职场环境
虽然近几年倡导,但澳洲给我的感受始终还是White Men’s Club,不仅难融入,而且难晋升。
而在香港工作,能感受到身边的亚洲面孔明显增多,男女的职场地位比较平等。之前在小红书看到过的Girls Talk美国top30名校留学,蛮准确的
图/小红书
所以,我真心建议大家在选择求职地的时候,可以让香港成为你可靠的备选之一。
可是香港的机会虽然有很多,但转念一想,留学生想在香港求职也没想象中简单:
1️⃣竞争人数增加:工签放宽后,澳洲八大、英国G5、内地清北复交的学生都在关注香港,竞争内卷程度陡升;
2️⃣可参考的经验有限:接触到的朋友或前辈,没有太多从澳洲到香港求职的成功案例,对香港企业和招聘市场的了解太少。
那么,有来港或留港打算的留学生,强烈建议你加入这个由DBC职梦全新打造、全网首个仅针对留学生的:
2023 | 留学生香港求职抱团群
本次推出的群整合了大家的全新需求
香港工签更新:真人分享签证申请经验
香港招聘动态:第一时间获取新开岗位
行业专业知识:有质有量保证求职干货
还有不定时空降的校招面试官直播宣讲
大三赴留学香港,内地人在香港: 软红香土异乡人
摘要
本文聚焦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这一群体。作者通过为期四个月的体验式采访,深入香港寻访各行各业的内地人,试图通过他们的故事窥探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的发展与变化,为之增添一笔脚注。
引言
“在香港这个岛上生活过的人,很少人觉得自己是天生的主人,因为所有人都是移民,只不过在不同时段移民而来。因为是这样一波又一波的移民的聚集地,它很容易使得一个只在这儿生活过一年或生活过九年的人觉得:‘嘿,这是我的香港。’所以它有一种开放的、开阔的、包容的力量在,使得很多的外人一不小心就留下来了。”
——龙应台
2017年8月的一天,我拖着行李箱从双层巴士上走下,迎面被滚滚的热浪裹挟。
在我眼前铺开的,是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740 多万人聚居于此。这是一个空气里交织着粤语、英语、普通话、闽南语、马来语的国际大都会,不同肤色的人们如沙丁鱼般穿梭在熙攘的街头。
正如龙应台所说,香港是一波又一波移民的聚集地。在其众多的移民构成中,内地人无异是最特殊的一群。内地人与香港人同根同源,却因历史等诸多原因又与香港人不甚相同。他们共同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但又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体现出文化价值观上的深刻差异。
世界金融中心、东方之珠、购物天堂……香港以其自由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健全的社会制度与法治,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内地人聚集于此。他们怀着对这个现代、浪漫国际化大都市的憧憬来到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数据显示,2007 年至2016年十年间,持单程证赴香港定居的内地人总数累计约达 44.6 万。这其中还不包括每年赴港就读或短期工作的内地人。
每个身在此间打拼的内地人都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但与此同时,也承受起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压力和疏离。繁华的香港并非全然是“奶与蜜”之地,高不可攀的房价、逼仄的居住环境、固化的产业结构、快节奏与高压力的工作方式,都是璀璨香港的另一面。除此之外,近年来在香港社会愈演愈烈的针对内地人的歧视与争论,也加深了内地人与香港人之间的裂痕。这些都使得部分内地人心生动摇,在两地之间纠结不定,其中亦不乏主动洄游至内地者。
引言
然而,即便如此,每年仍不断地有内地人涌入这个“东方之珠”,希望在这片包容开放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最终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随着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并赶超,这些内地人为什么还选择来到香港?曾经来到香港的内地人又经历过什么?他们会选择继续留下还是洄游至内地?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寻访在这里生活的内地人。我好奇,又忍不住想象,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这个“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的香港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这里,又发生过怎样精彩的故事?
第1章 客从何处来
1.1 赴港深造“热”
谋学,是诸多内地人通往并留在香港的重要途径。在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求学时代,这些学子们背上行囊,一路南下大三赴留学香港,踏上了通往异乡的旅途。
1.1.1 十八岁的选择
2009年夏天,距离高考填报提前批及第一批次志愿截止时间还有半小时,正盯着天花板发呆的孙雨濛突然被爸爸从床上薅起来。
“你要不把提前批志愿改成香港中文大学吧。”
听到爸爸的建议,孙雨濛一头雾水。“当年我高考估分很低,所以一表(即第一批次)也报低了。”当时,孙雨濛第一批次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提前批次填报的是清华大学日语系。对于香港中文大学,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概念也没有。
彼时,港校正逐渐在内地建立口碑,争夺内地优质本科生源。这一切源于 1998年香港赛马会资助首批数十名中国内地应届高考生到香港就读。1999 年开始,香港特区政府允许内地学生来港就读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赴港读书就此成为香港与内地连结的一种方式。
之后几年,港校与清华、北大等内地高校的白热化“人才争夺战”常见诸报端。在当年提前批报考香港中文大学的黑龙江考生中,高考成绩排在孙雨濛前面的共有 23 个人。后来,他们全部要求退档。“当时在黑龙江,大家可能对香港中文大学还不是特别了解,或者不愿意支付四年那么高昂的学费。”
孙雨濛没有填报奖学金类专业,于是,在前 23 个人退档后,一个自费的名额就这样掉到了他头上。
“所以当时不是因为想去香港,而是为了解决高考报考的问题,又恰好有这么个机会,就去了。”
在得知要去香港读本科后,孙雨濛忐忑了很久。“作为一个哈尔滨人,我从没想过这辈子会有机会说粤语,我也不爱看港片,对香港全无了解。”然而未曾想,他即将要去到这个完全陌生、社会制度完全不一样的南方城市上学。
那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共录取三百六十余名内地学生,约占该校当年录取总人数的 5%,孙雨濛所在的经济系则有八名内地学生。
在做了一暑假的思想准备后,孙雨濛调整好了状态,慢慢对香港有了期待。到了香港,他的第一反应是:“哇真繁华!和之前想象的一样。”
站在星光大道,孙雨濛远眺对面港岛上林立的高楼大厦。“我那时候就想,要是以后能到那片高楼里工作,哪怕是做清洁工,是不是都很牛了呢。”
在孙雨濛的记忆中,香港是个友好的地方。他回忆起当时在街上问路,“香港人那时还很热情,会停下来热心地给你指路,普通话讲得不好还会费劲地跟你解释,生怕你找错了路。”
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孙雨濛开始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四年的本科生涯,2013 年毕业后继续在中文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九年前的这个无心插柳的决定,让孙雨濛至今回想起来都认为是非常有远见的选择。
不同于孙雨濛,同样通过高考入读香港中文大学的付莎莎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她在读高中时便已打算赴港读本科。选学校、分析报考形势、准备报考材料和面试,在埋头备战高考的同时,她也像个申请留学的大学生一样,有计划地进行着每一步。
“当时最想去的是香港大学,但是面试后没有被录取,就来了港中文。”付莎莎略微羞涩地笑着说。
“你挺有远见的,自己做了这个决定。”我对她说。
“没有吧,我只是比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港校国际化的视野与平台是她所向往的,她也一直很想去香港学习生活。2011年,付莎莎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录取。但当时她最想读的本是中文系,没想到中文系的招录名额已满,她只好被调剂到经济系。
“我真的没想到会从中文系调剂到经济系。”付莎莎坦言,因为一直都很喜欢文学,直到大三上学期,她都还有转系的念头。不过后来迫于在香港找工作、生存的压力,她最终放弃了这个梦想。“没想到现在做了与文学完全不搭边的金融,人生真是变幻莫测。”
与这些十八岁的少年相似的还有刘沂铭。在香港学习的内地本科生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交换生。作为加深两地了解、密切两地联系的重要载体,两地高校每年都会互派交换生进行为期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交换学习。
刘沂铭就是其中一员。2015 年 1 月,正在读大二的刘沂铭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交换生赴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交换一学期。但在来香港交换前,她对香港完全没有概念——没有看过香港电影,也没有听过粤语歌,脑海里更没有设想过香港什么样。
“当时是正好看到学院有这样一个交换通知,觉得是个走出来看看的好机会,一定要抓住,所以就来了,没有想太多。”
结果,第一次来香港的刘沂铭就被光荣“遣返”。“因为不清楚香港的入境流程,没有拿‘粉签’去办理签注,就在过关口岸被拦下来了。”
于是,本应是在香港度过的第一晚,刘沂铭却和父母带着一堆行李箱坐在罗湖口岸啃着冷面包。“香港在那头,我在这头。”刘沂铭哈哈大笑。
不过幸运的是,香港城市大学为她办理了延缓入学。一周后她终于到校,同为内地人的室友非常贴心地带她办理各种手续。“一开始对香港是很怵的,觉得生活会很艰难。但来了以后感觉学校的行政流程很清楚、不拖沓,室友也挺热心,顿时就放松了许多。”
同样,也是这样一次无心插柳的交换,冥冥中改变了刘沂铭对未来的规划,让她萌生了想要在香港攻读博士的想法。2017 年本科毕业后,她再次赴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攻读硕士学位,并在为来年申请博士做准备。
1.1.2 毕业≠离境
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显示,2001 年,来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只有约 1000人,之后每年不断增长。到 2016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1.89 万。不同于孙雨濛和付莎莎,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本科毕业后赴港读硕的学生。
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旨在吸引在港就读的非本地学生留港工作及在海外就读的香港学生回到香港就业。该就业安排没有配额限制,也不限行业,打破了“毕业即离境”的限制。这意味着,只要在香港修读全日制课程并取得相应学位,就有机会留在香港工作。
时间短、离家近、费用较欧洲美洲便宜、性价比高,是众多学生选择赴港读研的不二原因。毕业后的他们也成为留港内地人中的主力军。到 2016 年,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签证留港工作的人数达到了9289人。
2008年,王小旎进入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国际新闻专业财经新闻方向。“当时我们本科一整个班几乎都去香港读研究生了,人特别多。”王小旎说。
然而,第一次来香港时,王小旎差点失望。乘坐港铁东铁线从罗湖口岸出发,经过上水、粉岭等数站,王小旎和父母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到达香港浸会大学所在站——九龙塘。在地铁上,王小旎看着窗“粉签”是对香港入境事务处颁发的入境凭证的俗称。内地学生需要拿“粉签”去户口所在地的出入境管理中心办理多次往返有效的逗留签注(D 签)。在第一次进入香港时,同时出示“粉签”和港澳通行证才能成功入境。
外群山起伏,到处都是矮小破旧的平房。“这真的是香港么?怎么和电影里的不一样,像个破破的小农村。”后来她才知道,当时她坐地铁经过的地段属于新界,即香港的郊区。“还好扳回来了一点。”王小旎笑着说。不过,这也为她之后感受香港社会悬殊的贫富差距埋下了伏笔。
王小旎就读香港浸会大学期间曾在《南华早报》实习,因缘际会,实习还未结束,她便被报社领导推荐到一家新投资成立的财经类媒体。“没有海投简历,没有送礼找关系。”王小旎就这样顺利地找到了工作,留在了香港。
“一开始来读研并没有想过要留在香港工作。主要是因为研究生第一年新鲜劲儿还没过,既然签证政策允许,我就想着可以留在香港先找找工作,没想到后来一切都挺顺利的,就这样留下来了。”王小旎说。
一年多后,因投资策略调整该媒体解散,王小旎随后抓住了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招聘机会,成功跳槽,一干就是 6 年。 2018 年时,到她已经在香港呆了近十年。
同样在香港呆了十年的还有来自黑龙江的赵磊。2008 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赵磊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并在毕业后顺利留港从事金融。他是网络社区“港漂圈”的创始人,这个曾在他工作之余为在港内地人分享好玩资讯的微博账号现已成为他全职经营的创业项目。
受“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政策之惠,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在香港留下。在新鲜感和未知的刺激下,迎接人生不同的可能。
2014年,杨晓嫣从武汉大学毕业,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爱旅游、美妆和美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毕业前,她已经是武汉大学小有名气的“网红”。“来香港是因为读书性价比高,一年就可以拿到学位,并且我个人比较喜欢香港,东西文化交汇。我其实不太喜欢过于西式的地方。”
然而,留在香港工作并非杨晓嫣的初衷。“我很喜欢时尚杂志,所以想从事与时尚相关的工作,北京在这方面机会比较多。”在一年的硕士学业结束后,杨晓嫣先到了北京找工作,但过程并不是十分顺利。在拒掉了一份带有北京户口的国企工作后,杨晓嫣又来到上海,最终如愿以偿入职了一家时尚杂志。
“但后来我发现在那里工作能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三四个月后,工作室琐碎的杂活儿令她感到失望。一次大三赴留学香港,内地人在香港: 软红香土异乡人,她在朋友圈偶然发现有个朋友在香港卖保险英国G5院校留学,便萌生了兴趣。
“当时也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但看这朋友做得挺有趣的,所以也想试试。香港保险业和内地不太一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也很想学点新东西。”于是她辞掉了上海的工作,重新回到香港。
根据“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杨晓嫣仍可以留港寻找工作。她很快考下保险从业牌照,通过保险公司考核,正式走上了保险从业者的道路。虽然长了张娃娃脸,但杨晓嫣留着干净利索的短发,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也很洋气。她的朋友圈永远都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旅游、美妆、美食、健身,甚至普及保险知识。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时,她也顺带做起了代购。如今,代购的收入已经能满足她一个月不工作时的正常生活开销。
“虽然一开始没有想过要留在香港工作,但我在香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这令我非常开心。”杨晓嫣说。“我挺喜欢也挺适应香港的生活的,虽然节奏快,但总给人激情,丰富多彩。”
1.2 “专才”与“优才”
谋学之外,还有部分人通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评论列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