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是赴美留学生孟夏在广州接受隔离的第3天。
今年3月中旬起,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暴发,孟夏的回国之路颇为曲折:她前后购买了7趟航班,有6趟均被取消,而最终成行的路线要换乘3架飞机。回顾这段经历,孟夏向南都记者表示,只有踏上最后一程回国飞机时,她的心才终于安定了下来。落地广州,她感慨,接她们回国的航班工作人员和防疫人员的工作实在太辛苦,“我们回国经历曲折辛酸,是为了我们自己,但他们是为了我们赴美国留学研究生,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不容易。”
孟夏在亚特兰大机场时的“全身装备”。
预订7趟航班花费近10万,6趟均取消
来自北京的孟夏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心理学研究生。今年1月14日,她以交流生的身份赴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一所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她的学生签证5月中旬到期。
孟夏向南都记者表示,1月赴美时还没有听说疫情相关消息,但到了3月,美国新冠肺炎病例数开始急剧增加,学校把线下授课改成了上网课。她告诉南都记者,一位给她上网课的老师后来还出现了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症状,需要隔离并停课。
与此同时,孟夏反映,当地人的防护意识普遍不高,居民在各种场所都自由出入,基本不带口罩,而她住的楼栋甚至还有一些邻居彻夜开派对。随着当地疫情暴发和签证期限的临近,早在3月初孟夏便买下了归国机票,然而,疫情的发展让她迫切希望能提前回国。
整个3月,孟夏与朋友每天在查机票信息,发现机票价格从数千元涨到了几万元,最贵的单程机票高达10万元。保险起见,她朋友们决定同时预订多张机票,还是遇到了航班取消的情况。
“每次取消我们都很难过,感觉归国无期。到了后来我们已放弃直飞北京,只要是能够先回到国内的机票,无论到哪个城市,我们都先买下。”孟夏说。
4月15日,孟夏才终于确定了可以成行的回国航班。她算了一下,前前后后大约预订了7趟回国机票,其中6趟都取消了,付过的机票款累计达10万元。
转3架飞机到广州,避免如厕穿成人纸尿裤
当地时间4月15日,孟夏启程回国的这一天终于到了。
当天一早,她便与朋友从麦迪逊出发,乘车近3小时,到达芝加哥机场,随后又坐了近3小时飞机,到达美国东部城市亚特兰大。在当地酒店过了一夜后,于16日上午在当地机场坐8小时的飞机,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再于当地时间17日转乘南航客机,飞了12小时从荷兰最终回到广州。
孟夏说,为了这趟来之不易的回国路赴美国留学研究生,赴美留学生回广州:10万买7趟航班6趟取消,不吃不喝穿纸尿裤,她事先做足了周密的准备,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验称,她把所有在航程中无需用到的物品,都裹上厚厚的保鲜膜,还给行李箱“穿”上旧衬衫作防护。
当地时间4月15日,她在芝加哥机场过了安检后,就开始穿上严实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几层口罩,其中内层为N95口罩,外层为医用外科口罩。孟夏说,在持续60个小时的旅行中美国top30名校留学,只有到达机场时才敢匆忙脱下口罩简单进食,在三段航程中则不吃不喝。此外,为了避免使用飞机上的厕所,她还穿了成人纸尿裤。
孟夏展示她对物品的防护。
“这趟旅程我可谓收获了历史新高的回头率,当时我一直担心自己会中暑。”孟夏说。
然而她也观察到,国外航班上即使防护十足,飞行途中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据孟夏回忆,无论是芝加哥飞往亚特兰大的美国国内航班,还是从亚特兰大飞往荷兰的国际航班,全程都没有体温检测,机组人员也并未佩戴口罩。
孟夏说,南航从荷兰飞回广州的航班上,防控明显升级,所有机组人员都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对所有乘客定时进行体温检测。“只有踏上南航飞机时,我的心才终于安定了下来。”她说。
广州隔离外卖送上门,感叹检疫人员不容易
4月18日8时许,孟夏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实时定位,宣布自己经历近60小时的旅途后,终于到达广州白云机场。孟夏表示,她和同机的乘客被安排分批下机,排队进行健康码注册、行程登记、核酸检测等。下午两点左右,她乘坐工作人员安排的大巴车到达广州指定的隔离酒店接受隔离。
4月20日,是孟夏在广州隔离的第3天。她向南都记者表示一切安好。每天她都会测体温,可以在规定的时间点外卖,有专门人员送到房间。隔离期间,她继续上网课并准备论文。她告诉南都记者,广州还不是她的终点站,在14天的隔离期结束后,她还将辗转回到北京老家。
回顾这趟千里回国路,孟夏感慨良多。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广州白云机场的检疫人员。她向南都记者回忆在白云机场等待检疫时的细节:“当时所有的检疫人员都和我一样穿着很厚的防护服,轮到我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已劳累不堪,声音也嘶哑了,但他们还是耐心地一遍遍向乘客讲解流程”。
孟夏向南都记者表示,此刻她非常感恩接他们回国的机组人员和一路服务的检疫人员。“我们回国经历曲折辛酸,是为了我们自己,但他们是为了我们,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不容易。” 孟夏说。
南方都市报()原创报道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15岁美国留学,我,15岁离家赴美留学,压力大到“三天没吃饭”,把学校当成“战场”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今年海外大学的放榜已经接近尾声,拿到录取的学生们很快就要踏上异国他乡的旅途,面对未知而兴奋的海外求学生活。
一日和朋友吃饭,朋友说起刚去美国读书的女儿,满脸担忧。
“和朋友合租了个house,自己做饭,也不知道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刚过去只能听懂一半英语,学习很忙,经常搞到半夜一两点。哎QS200名校留学,有时候一想到这些,我就睡不着觉。”
听着朋友的话,想象以后儿子出国的情景——
想到这些,心立马变得空落落的,瞬间理解了朋友的心情。
最近,应“爸爸真棒”公众号邀请,我联系了七位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英国的朋友,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这些朋友们都曾在海外留学,后在国外定居,在海外生活的时间都超过了10年。他们淡然,从容,乐观,坚强。在他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并获得了源自心底的力量。
不管你的孩子已经出国还是即将出国,我相信他们的故事都会给你的心带来一份安定,并对孩子的海外生活充满期待。
01
刚去国外,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是个特别爱笑的女孩。她2008年出国读高中,自己申请大学,工作四年后申请法国研究生。现在定居在波士顿,是一名公务员。
“刚出国的时候我才15岁,为了省一年的学费,我没有留级,直接进入了美国的高三。现在回头看看,那时候遇到的困难还真的是蛮多的。”说。
一个从没离开过家的青春期女孩,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那时还没有微信,很难和家里联系。为了申请大学,要自己准备SAT和托福,也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那时因为压力实在太大,曾经有一次三天没吃饭,只能吃得下饼干。”笑着说。
“从客观角度上讲,自己其实是落后于所有人的。就好比一个农村的孩子,她在农村上到高一,然后一下子到城里去上高二,你说她和一个在上海从小学一年级上到高二的孩子能比吗?
△东波士顿海岸线
在采访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紧迫感”。在同样“卷”的美国私校,这种“没有回头路可走”的紧迫感,奠定了她在美国整个求学过程的基调。
“不成功便成仁,我必须誓死一搏,我一定要在这里走下去。”
大三出去实习,周围都是美国人,包括她在内只有两个国际生。她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和一个特别好的朋友说,他们(美国人)从小就说英语,是比我强,但我就是不服输。
现在的,从容又自信,说着一口极其地道的英语,我想就是这样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造就了现在的她。
这一路平坦吗?并不。用的话来说,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她把周围的客观环境“战场化”了,一直以战斗的方式在生活,这给她带来很多“痛苦”。
多年后的今天,当她重新回忆起这段经历,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环境,心中多了份和解。相信美丽的会带着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15岁美国留学,开启更加精彩的人生之路。
△家附近的富兰克林公园
02
在国外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C先生2000年出国,在英国完成了博士学业,现在是一位高校教授。
C先生的语速很快,思维逻辑极其清晰。当问到在英国学习的体验时,他讲了两个关键点:
在英国读博,导师通常不会做太多的具体指导工作。他要求你不仅仅描述你看到的浅层次的东西,重点是你自己有哪些思考。
无论是学术观点、使用的工具或模型,都需要批判,而不是盲目接受、重复或描述。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分析和批判性评论,都很重要。
另外,英国教育还强调创造性。不管你研究的题目多深或多浅,你研究后的贡献是什么?你独创的东西在哪里?
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学习的核心和灵魂,用C先生的话来说:
“我们不能仅成为知识的储存器,机器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优”。
在英国读书,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分数就会很低,老师对你的评价也会很低。老师不需要你仅仅做简单的描述,而是会不断推动你往深入分析的方向发展。
在C先生目前的教学中,他强调学生上课不应只是记笔记,而是应该带着思考来听课,听课意味着积极思考、积极理解、积极交流,更重要的是,积极地批判老师所讲的内容。
学生应该对任何事物都持有自己的批判性看法,无论是研究还是体验学校生活。
另外,C先生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成长,全面的成长,快乐的成长。这在英国的教育中和他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 Bay
03
在国外生活,会经历怎样的 shock?
Nan的声音很温暖,说起话来让人如沐春风。
她2001年去荷兰留学,读酒店管理专业,后在全世界最大的网上住宿预订公司从事数据市场营销工作十年,目前她又重返学校,读自己热爱的心理学,同时养育刚出生的第三个宝宝。
文化冲击是每位海外华人都会经历的体验之一,Nan也不例外。她给我讲了一个非常好玩的例子,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的多元性。
△上学路上拍的景色
Nan上学时,课堂上有一个规则,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发言,会对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进行评分。
很多学生发言很积极,但看得出来他们都没什么准备,讲得乱七八糟。这时,课堂上就经常会有一位荷兰同学站出来说:
“我不会给你那么多分,你没有准备,一听就能听出来。”
是一位很敢讲真话的同学。
有一次,一个中国学生站起来发言。这个学生每次发言都准备PPT,都能拿特别高的分,但他发言次数非常多,这样就挤掉别人的时间。他刚站起来,那位荷兰同学就也站起来,说:
“你每次都发言,这样别人就没有发言的机会,你应该坐下让其他人发言。”
当时现场一片尴尬。大家在心里想,他是不是种族歧视啊?是不是针对我们中国人?
放学之后,Nan和那位中国学生一起走,迎面看见了“说真话”的荷兰同学。他好像完全忘记了刚才的事,特别亲切地打招呼:
“中国新年好啊!你们新年都做什么好吃的啊?”
就像刚才的事情没发生过一样。
大家都惊呆了,这人是不是有问题啊?后来和他成为朋友之后,才了解了他的想法。他说,上课的时候,我觉得他就应该多给机会给其他的同学讲话,但下了课,我觉得他这个人很。我这是对事不对人。
用Nan的话来说,荷兰人的边界感比较强。我可以直面说你的不足,你应该改善的地方,但撇开这个事情,I still love you。就是,I don’t like you at that , but I still love you. 好有勇气是不是?
△到学校时拍的景色
04
在国外毕了业,找工作难不难?
星是一位电气工程师,2004年出国去比利时读书,后来又去了加拿大,目前定居于渥太华。
在国外读书,令星感触最深的就是学校会教你学习方法,然后靠自己去钻研。这种独立学习和钻研的精神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人生不仅仅是读书,毕业之后的工作生活才是重头戏。
加拿大的教育对他的改变和影响很大,让他始终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纽芬兰夜景
星当时在学校参加了Co-op,对他就业帮助很大。
“Co-op”是” “的缩写,意为”合作教育”。这是一种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会有机会去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实习,不仅可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还可以赚取学分,甚至可以获得工资。
△纽芬兰的海边
在参加了两年Co-op之后,星顺利进入了公司。国外不那么看重学历和名校,更看重工作经验。
他们看重你是否有实践、动手的经验。国外的私营企业股东要考虑公司利益,所以他们注重人在工作中锻炼的能力,通过实践检验出的能力,能否帮助公司发展。
△渥太华夜色
英国的C先生也讲到类似的点15岁美国留学,我,15岁离家赴美留学,压力大到“三天没吃饭”,把学校当成“战场”,他在博士研究中得到了学院的认可,直接留校。
当时院长对他说了一句话:
“ . Why you have got this job is you have for us and we know you are good.”
海外华人的就业过程,是完全靠自己打拼出一番天地的奋斗史。这在另一位被采访者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于1999年出国,在加拿大获得本科学位,现定居多伦多。
找工作时,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工作岗位大幅度缩减。找到了一家非营利组织,做安大略省的一个科研项目,每天开很远的路去上班。三个月之后,项目被取缔。
的专业是人力资源,那时人力资源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在不乐观的时候,只能扩大可能性,什么都尝试一下。
△一期一会, 陪伴不是执行一个任务,陪伴是用耐心 包容 感恩 慈悲 接纳去感受每一个嘴角的微笑,眼中的温度,和创造的回忆
后来,找到了星巴克的工作。他从门店做起,做到了店长,后来到了总部的 (品类管理专家)。
虽然工作稳定,但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让他难以忍受。于是在2012年,他利用业余时间考下了地产经纪牌照,开启了另一个身份,地产经纪人。
那时加拿大的投资移民增加,地产交易也开始增加。两年的地产经纪工作让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永远停不下来的客户电话也让他时刻处在“备战”状态,影响到了家庭。
于是,2013年,他又做了一个决定,在多伦多开一家饭店。
△婚姻不易 满地鸡毛的日子 也要努力享受岁月静好的自由 轻松 自在 清凉 超然
花了很多成本装修饭店,把它做成了多伦多中餐馆的标杆。2015到2019年,是饭店运营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创业的高光时刻。
2019年疫情开始,餐饮业遭受重创。到今天为止,的饭店还在运营,他说想做一个转型,如果转型不成功,那就为这件事画一个句号。
如今的,在UBC(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组织教练项目,准备开启下一段职业旅程。
关于自己丰富的就业历程,总结了两点:
在国外适应环境,是自我安住与深度思考的结合。通过自我安住实践长期目标,通过深度思考,探索如何改变骨感现实。 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自己对自由、包容、多元化的热爱,热爱是奋斗的源动力。
△如果说往昔是一块桃酥,请珍惜唇齿之间的酥脆与丝滑;如果说曾经是一片红叶,请耐心等候化作春泥的气概和期盼;若说2023是块西瓜,那么恭喜你创造了过往夏日的清凉,请安住于此时此刻的一呼一吸 一餐一饭 一朝一暮,轻松 喜乐 超然 圆满的拥抱2024
05
在国外生活,难吗?
Lin说话爽朗,东北人的热情和幽默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Lin于2002年出国,在巴黎理工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前被全世界最大的水泥公司录取,第三份工作担任知名奢侈品公司美妆部的质检总监。Lin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个优秀的孩子是她的骄傲。
法国的生活是不是很悠闲?当我这样问的时候,Lin笑着说,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奢侈品公司工作的时候,看上去让人羡慕,但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每天走得很早,晚上回得很晚,有时连陪孩子吃饭都没有办法,压力很大。
那时公司全世界范围的美妆都在Lin的负责范围内,当纽约、东京、巴黎,全世界都等着新品上市的时候,如果Lin不放行,就没有办法上市。当大领导问,真的不能上市了?这种压力是很大的。
这听起来和国内的中高层管理者很像,早出晚归,没时间陪孩子。Lin在国外,没有父母帮忙,两个孩子,从小到大,全靠两夫妻亲力亲为。
但Lin和先生一致认为,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即使不升职也可以。Lin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品格和能力–
在我们采访的前两天,Lin刚刚去了孩子的学校,做了一场中国春节和饮食的分享。
06
国外生活会给人带来哪些成长?
A女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2013年出国,现居美国华盛顿,在一家非营利教育组织中担任中层管理职位。
我很喜欢A娓娓道来的感觉,像是在说着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我们探讨了很多深入的话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去森林公园赏秋
一是她关于工作的看法。
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A觉得热情和有趣特别得重要,“我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她找工作时的想法。
而实际的工作中,有很多“平凡”的事情,比如回邮件,给客户提供信息。这些事务性的工作,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快感”。所以刚开始,她觉得这个工作没什么有意思。她期待一份无时无刻不处在心流状态的工作。
但后来,她对“工作”的理解慢慢发生了变化。
“咱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其实挺自我为中心的,正因为这样,我才会觉得工作要满足我的兴趣。但现在我的理解是,工作是服务别人的,不是满足我自己,而是满足对方。如果我不能以服务别人、让别人更方便更舒适为乐的话,那么做什么工作我都不会有成就感。”这句话让我很感动。
△肯尼迪艺术中心看The Women爱尔兰女声小合唱散场
第二个关于成长的探讨是关于价值感。
A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基本前三名。
“我就觉得,成绩好,我就有价值,老师就喜欢我,我就会有优越感。这就是我价值感的来源。”
后来去了美国,当接触到不同价值观时,她发现如果只是用去定义自己的价值,人会有很多羞耻感,因为你一旦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比如A所在教会的兄弟姐妹(A是一位基督徒),并不会按照一个人有没有权利、成就和钱,去对待一个人。在A很艰难的时候,他们依然给了她很多的支持和爱。
价值观的重塑,是A另一个重要的成长。
△社区万圣节一户人家纪念生命的有趣布置
07
给家长们的建议
在每一个采访的最后,我都邀请朋友们给将要出国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一些建议。这些建议真诚而宝贵,整理如下。
可以让孩子先出来做一个试验性的项目,比如夏令营对或短期游学,这样孩子就有第一手的资料。自己先亲身感受一下,喜不喜欢那个文化环境。
另外,如果高中阶段出来的话,家里有条件最好能陪读。只要父母在那,就有一个心理上的安慰。
C先生
要把孩子送出来的话,你很早就要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出来就是找罪受。
另外,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孩子如果小,父母至少有一方应该陪孩子一起过来。孩子需要陪伴。
Nan
在出国之前,父母和孩子应该敞开心扉深谈一次。做这个决定,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能否确定一个目标?接下来的 plan是什么?你要负什么样的责任?
孩子要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出国,否则他就会处于一个非常挣扎的状态。我经历过这些,真的不希望他们也以这样的方式去面对。
星
出国要慎重考虑,如果重来一次,我可能不会出国。国内有国内的长处,国外有国外的短板。
两边的文化差别太强烈,现在回国,会不适应,所以就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没有回旋余地。
在国外,远离亲人,父母有养老的问题,和国内亲人疏远,小孩更疏远。所以要慎重,不要光看眼前的利益。
孩子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是家长和孩子都要考虑的。孩子也要自己去做一点功课,加拿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人文?
社交媒体上说的多伦多无社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为什么还有一批人在北美这片土地上留下来了,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让孩子自己去了解,主动探索自己的留学生活。出国留学不只是增长知识,更多的是由经历而引发的认知重塑和心态锻炼。这些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会成为人生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Lin
第一,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出国。孩子有心智的成长期,过早离开父母,不利于他们建立牢固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二,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如果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的书包准备好,作业都批好,那孩子怎么能培养出独立能力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呢?
第三,父母要允许孩子出错,越早出错,他才知道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每一步都是赢的,等到三四十岁真正失败一次,那才是痛苦的。
最后,我希望家长们不要焦虑。咱们小的时候,是不是想不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咱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所以焦虑也没用,不如过好现在。
A女士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多看书,国外学生阅读量是很大的。
另外运动很重要。很多留学生都有抑郁情绪,生活极大的转变,对人的心理是冲击很大的。从小养成运动的习惯,可以确保孩子一定程度的身心健康。
还要培养孩子从小做选择的能力。让他自己选,选对了或选错了,都要承担责任。
还有自己规划时间的能力,中国从小课程表都被安排好了,不需要自己选择,美国孩子从小就是自己去选课。中国孩子大部分是缺乏自主能力的,要从小培养。
出了国还可以找一个社区或者是小圈子,比如教会。教会会帮助接机,带着去买菜,在生活上关心他,给孩子一个支持系统。
美国 欧洲 留学,美国留学生签证政策频“变脸”,中国留学生路在何方?
今天一大早,一条重磅消息就刷爆了朋友圈:美国政府同意撤销留学生签证新规!
当地时间7月14日,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起诉美国政府的留学生签证新规案开庭前夕,波士顿联邦地区法院法官伯勒斯宣布,美国政府已同意撤销此前发布的留学生签证新规。
伯勒斯表示,据他所知,诉讼双方已达成和解,一切将恢复原状。
这场持续了一周多、引发全球关注的事件,终于暂时消停了。
仅上网课无法获美签?
奇葩新规搞懵国际留学生
7月6日,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入境和海关执法局(ICE)发布通报说,2020年秋季学期的留学生如果仅上网课,将无法取得赴美签证或维持当前签证。
这一消息直接打懵了在美国的留学生。
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生克里希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题为“我要被美国踢出去了”的视频,并称:“我生命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我的教育,而现在你却把它从我身边夺走了。”
25岁的爱尔兰女生茜奥班在纽约市一所大学读生物化学专业,原本在今年秋季学期全选了网课,不料突然遭遇美国政府出的难题。她很着急,因为身体不好,她担心一旦在国际长途旅途中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现重症乃至面临生命危险。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8年5月24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24岁的莉萨来自非洲,她所在的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在秋季学期只开设网课。根据签证新规,她可能要被迫离开美国、回到自己的国家上网课,而她的国家又不具备可以支持网课的网络环境。
据统计,2018到2019学年,全美各高校国际留学生总数近110万,其中近37万为中国留学生,他们同样受到巨大的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的本科学生周华昊表示,在听说这个政策后,“大家其实都很慌张,也比较愤怒”。目前留学生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这种不确定性”。
在埃默里大学MBA专业就读的汪海博说,“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比较焦虑,比较困惑。”留学生们感觉自己正变得“没有选择”。
在7月7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针对此问题表示,中方密切关注美方政策有关动向,将全力保护中国在美留学生合法权益。
资料图: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
“一刀切”政策引众怒
高校联合诉讼各界人士谴责
留学生很困惑,美国的高校很愤怒。
国际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等开销,是多所高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哈佛大学斥责美国政府搞“一刀切”,完全无视高校上网课实属防疫的无奈之举。
哈佛大学官网首页登出校长劳伦斯·巴科写给全体师生的信,信中说,ICE的新规“毫无征兆,冷酷且鲁莽”。
7月8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提起诉讼,以阻止美国政府实施这项针对留学生的签证新规。
随后,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或向法院提交支持两校诉讼的法律文件,或是自行提起诉讼。
美国高等教育和移民校长联盟10日发表声明说,该联盟180所高校会员联合向法院提交了支持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诉讼的法律文件。该联盟执行主任费尔德布卢姆在声明中说,美国政府的留学生签证新规会严重影响国际学生学习,“使美国变得更糟”。她说,如此之多的美国高校公开发声,表明高教界广泛支持国际学生,重视他们为美国高校所做的巨大贡献。
除了诉讼,高校还推出了有利于学生的政策。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多所高校发表声明说,学校将根据新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授课,以保证学生可以合法留在美国完成学业。
新规亦招致各方批评。美国许多州的官员纷纷表示不理解,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近百名国会议员9日致函ICE和国土安全部,称新规“不合理且仇外”。
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美国 欧洲 留学,美国留学生签证政策频“变脸”,中国留学生路在何方?,7月12日美国 欧洲 留学,ICE终于松口,对该新政进行了部分修改。
修改后的规则如下:身在美国境内的国际留学生,不能全部选择上网课;身在美国境外的国际留学生,可以在当地选择上网课;没有回美国返校,但仍上网课的学生,学生身份仍然有效,只需要在SEVIS中保持激活状态。
但各界并不买账。美国17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3日共同向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寻求阻止美国政府发布的留学生签证新规生效。
撤销签证新规 多所大学表示欢迎
撤销签证新规的消息宣布后,美国多所大学校长对此表示了欢迎。
南加大校长卡罗尔·福尔特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对于我们的国际学生和整个高等教育而言,这是令人激动的胜利。我为南加州大学和全国各地的同事感到自豪。”
资料图:2019年6月16日,斯坦福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在斯坦福体育馆举行。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普林斯顿大学也在回应中称,欢迎联邦政府撤销留学生禁令的决定。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由于来自高等教育界及其他地方的压倒性反对,成千上万的国际学生免于这种不明智的政府政策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纽约州总检察长詹乐霞( James)说,美国政府急于重新开放学校的想法,“威胁着纽约和全美其他地区所有学生、全体教职员工以及数亿居民的公共健康和安全。”
中国留学生:前途未卜尽量做好安排
得知新规撤销的消息英国G5院校留学,不少中国留学生也很开心。南加大中国留学生张同学说,对很多留学生来说,签证新规意味着他要延长或缩短原有学习计划,影响未来规划,签证撤销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旧金山州立大学留学生罗同学也表示,听到新规撤销的消息,“仿佛心上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短短9天,美国政府自导自演了一出“重启校园”的跌宕剧情,虽然在各方施压后,美国政府暂时“松了口”,但对于风口浪尖的留美学生来说,各种政策还会不会再变,未来将会如何,谁也没有十足把握。
他们只能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做出预判,尽量做好周全的计划和安排。
“8月份就要开学了,签证却还没等到,现在很担心会‘失学’。”今年硕士毕业的罗晶4月接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但她仍觉得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罗晶说,最坏的情况是被拒签,就重新申请欧洲学校的博士学位。
这两天罗晶已经预约到8月北京的面签,“但根据之前的情况,很担心面签会取消。另外导师在邮件中告知我,学校目前没制定出秋季学期的细则,建议我再等等看。”
同样是“准”留学生,拿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金融硕士offer的王子威挺“淡定”。他的学校已经为留学生们考虑周全,提供了9月入学、明年1月底入学两种选择。王子威选择了明年1月入学,主要考虑到美国疫情严重,去上学风险大。这半年他准备找个实习,同时申请一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项目,以防去美国上学的事再生变数。
22岁的本杰明同学也表示,他原计划秋季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读计算机科学专业,但突然的政策变化,让他不得不重新打算,目前他和朋友们正在讨论是否可以到欧洲深造。
资料图:当地时间7月4日,美国华盛顿,往年人满为患的国家广场一片冷清。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不得不说,疫情暴发以来,在美留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求学之路变得格外艰难,而瞬息多变的签证政策,让他们也备受煎熬。 好在,如今美国政府与各高校之间达成了共识,希望就此留学生们的求学路顺顺当当,别再次寒了他们的心!
素材来源:综合中新网、中国侨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美国中文网等
评论列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