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道出国英国美国,英国财政部经济事务部长阿弗拉米日前表示,英国无法承受被中国“冷眼相待”的代价,所以,与中国开展接触“至关重要”。对此,英国《卫报》认为:阿弗拉米的相关言论,将使伦敦当局与拜登政府的保护主义打压政策保持距离。因为美国日前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英国显然不打算当中美贸易战的牺牲品。
阿弗拉米在在伦敦市政厅发表演讲时表示,与中国等重要战略竞争对手保持接触至关重要,如果英国未能找到与中国的共同点,就有可能失去对自身经济未来的控制。因为就当下英国的这点经济家底,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头号贸易大国“冷眼相待”,那就意味着英国将会在这一轮中欧经济合作大潮中被遗弃。所以,阿弗拉米指出:如果伦敦犹豫太多,将导致英国的未来由竞争对手来书写。
英国在美国面前跪久了起不来,不但积极参与美国支持乌克兰、推动对俄制裁,即便把欧洲经济搞得鸡飞狗跳也在所不惜。如果说英国随美打压俄罗斯,还有一点地缘政治关系的话,那么该国追随美国挑衅中国,就是毫无道理的撒泼打滚。因为中国与英国不存在任何的地缘政治矛盾,同时还是该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出于对美国安全保护承诺的迷信,跨越大西洋对亚太地区的一个没有地缘政治矛盾的经济大国发起挑衅,那就是在自取其辱。
可伦敦的当权者并不管这些,一直跟在美国屁股后对中国放冷箭。为此,英国当局近期炮制出所谓“中国间谍事件”,并以此为由向中方泼脏水,甚至还扬言要限制中方外交官入境。另外,一些英国媒体近期还在高调炒作,英军将在亚太地区部署航母战斗群,配合美国扩大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英国这一系列挑衅行径,就是在给本来就够紧张的中英关系雪上加霜。
不过,相比于在意识形态上不断展示的对华“强硬姿态”出国英国美国,美国反华阵营要崩溃了!英国高官:与中国开展接触“至关重要”,英国政府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问题上,却一点都不敢含糊。美国高调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其实就是企图忽悠欧洲为其打一场对华代理人贸易战争。所以,美国近期正努力说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等科技产品加税,接下来可能会轮到英国承受压力了。所以,阿弗拉米发表上述的表态,其实就是抢在美国施压之前,在对华商品征税问题上与美国拉开距离,以避免被卷入这场大国贸易战的漩涡中。
美国深知凭借自身能力已无法遏制中国发展,因此就企图以牺牲欧洲盟友利益为代价,在贸易问题上建立起一个反华阵营。不过,欧洲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挑衅中国,顶多就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骂几句,相比之下,如果跟风美国对华打一场贸易战,无论是欧盟还是英国都承受不起这样的代价。所以,不只是英国不想在对华贸易问题上与美国同流合污,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日前表示:欧盟虽说是美国的盟友美国top30名校留学,但在对华打贸易战的问题上,未必会与美国保持一致。
也难怪博雷利会发表上述令美国尴尬的言论,因为连英国这样的美国“最坚定盟友”,都不愿意参加美国对华产品加税的阵营,其他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盟成员国,就更不会参与这种会损害自身经济利益的阵营了。欧洲盟友都不愿意干的事情,在亚太地区的日韩等国,就更不愿意干这种伤人害己的缺德事了。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在亚欧地区建立对华商品加税联盟的企图,已宣告破产。
对美国盟友而言,派出一些军舰或者战斗机,打着“遏制中国”的幌子前往亚太参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军演,顶多就是浪费点燃料钱,并不会对他们核心利益造成多大的影响。相反,在各国都与中方保持密切经贸联系的情况下,美国还鼓动他们参与对华关税战,谁愿意干纳?
出国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英美澳加爆改留学政策!主流留学“通道”正在收窄…
图源 | 英国《电讯报》
加拿大:削减留学生名额
加拿大在今年初就率先宣布:2024年将减少35%国际本科生的名额!
出于公平,各省和地区将依据人口情况设立各自的上限,一些留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的省份,名额减得最多。
安省的学签将减少50%或更多。也就是说,安省和BC省作为人口聚集最多的省份,将成为配额限制影响最严重的地方!
图源 | CTV News
不仅如此,IRCC还对毕业后工作许可(PGWP)资格标准进行了修改。从2024年9月开始出国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部分私立学院的国际学生将不再有资格获得工签。
澳大利亚:上调签证要求
随着留学、移民人数的激增,澳洲政府倍感压力。澳洲政府宣布:从5月10日起,将提高国际学生获得签证所需的存款证明要求,国际学生必须出示至少29,710澳元(约合人民币14.2万)的储蓄证明,才能获得签证。此外,学生监护人签证存款要求也有所提高。
图源 | 澳洲移民局官网
要知道,去年10月,澳洲签证存款要求已经从21,041澳元(约10万人民币)提高至24,505澳元(约11.7万人民币)。如今又涨,对留学家庭“钞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主流留学国家“通道”渐窄
这些家庭悄然开辟新赛道
整体而言,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各国针对留学生的政策正在不断增加并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快速的变化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从数据来看,尽管英国和美国仍是热门国家,但已经有不少留学生将目光转向了欧亚市场。
此前,国际教育网站就更新了2024全球十大留学国家排名榜单,令人惊讶的是,德国超过英美澳加,从去年的第6名一举跃升至榜首!
图源 |
法国、西班牙、荷兰、瑞士、丹麦也成功跻身TOP10,几乎赶上英美澳加!
除此之外,亚洲地区的热度也在不断攀升。
日本、新加坡作为高性价比的留学目的地,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而不论是今年初开始实行的“中国新加坡互免签证”政策,亦或是日元汇率暴跌,都给这场留学热潮又添了一把火!
中国香港的申请人数同样一路上涨。根据香港入境处的数据,近5年来内地学生获批到香港就读的人数逐年提升,去年有名内地学生到港读书。今年的申请场面则更加壮观,其中香港大学收到了超过1.5万名内地生的申报。
图源 | 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
曾经相对小众的马来西亚美国top30名校留学,也凭借的教育资源和相对低廉的留学成本强势崛起。
根据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EMGS)公布的申请数据。在2023年,EMGS共收到65,208份国际生申请,其中来自中国的申请数量最多,达到了26,627份,占比54.99%,已经连续多年增长。
图源 | EMGS
虽然主流留学国家的“通道”正在收窄,但是整体留学情况来看,家长们可以选择的余地更大了。相比起英美等国,这些教育资源同样丰富、距离更近、更具性价比的选择,让不少留学家庭直呼“真香”。
例如上海文绮汇点美高、诺美学校、新纪元双语、林国荣学校、朝阳义塾、东光明、新虹桥中学国际部、博达学校等。
图源 | 探校实拍
香港DSE课程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越来越多DSE学校开设,特别有利于内地学生,以内地学生的基础,升读香港TOP校和世界高校有非常大的优势。
其中,大部分DSE学校开设在广佛深等地区,上海也有几所学校开设出国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英美澳加爆改留学政策!主流留学“通道”正在收窄…,包括常青藤、同洲米德尔顿课程中心、纺工大香港DSE课程中心等。
▲DSE与内地高考和港澳台联考对比 图源 | 香港HKDSE
新加坡课程
新加坡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引用新加坡教育体系,加强语言学习,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申请新加坡高校或者其他世界高校。
林国荣学校、金苹果学校国际部等校均有开设新加坡课程。
图源 | QS官网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接受IB、AP、A-Level等主流课程申请的,大家也无需过于看重课程“对口”,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兴趣、课程难度、学习水平等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课程!
END
美国留学生网,用法律对抗禁令:被无端拒签的中国留学生们决定集体起诉美国
一种持续了近一年的禁令,正在让成百上千名中国留学生梦碎。
大约一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之名签署了一份编号10043的总统公告()。学生们随后发现,凡是曾就读北航、北理工、南航、南理工、哈工大、哈工程、西工大、北邮等学校的理工科学生,在申请攻读研究生时,都会被美国政府拒签。
这种因个人学习经历而被一刀切拒之门外的做法,让不少学生都有被冒犯的感觉。一纸禁令打碎的不只是留学梦,还有人因此亲子分离,夫妻隔海相望。面对被滥用的权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决定不再沉默,准备起诉美国政府,“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法律对抗禁令”。
学生的行动也被国家高层所关注。7月初,外交部两次在记者会上公开回应10043号公告,敦促美方正视并重新审议这一问题。对美喊话后,7月底的中美天津会谈,中方亦要求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
目前美方尚未给出回应。起诉之路仍然漫长,最紧迫的是筹集到诉讼所需的资金。据律师介绍,开启诉讼进程需要至少35万美元,后续可能需要75-100万美元。在众筹平台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募集到了12万美元,平台有90天的募款期限内,这个进度难言乐观。
参与诉讼的学生也担心,日后再申请签证时可能被针对。虽然业内人士保证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种种不确定性面前,枪打出头鸟的忧虑一直存在。但正像一位学生所说的,“在这个事情真的出来后,如果我们不去发声的话,谁去发声呢?”
“学术无国界”官网截图。
拒签,不可申诉
出乎何薪意料,他一念之下拉起的新微信群“乐观积极诉讼”,不到一天就满了。紧接着是二群、三群、四群,甚至还成立了家长群。为了便于联络,学计算机的同学写了机器人,自动在各个群间同步消息。十几位学生主动担任志愿者,推进群内事务——为大家争得留学的权利。他们命名这个组织,“学术无国界”。
微信群名中特意突出的“乐观”,反衬出事态的严峻。这群20多岁的学生,大概谁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去起诉一个国家的政府。
在以前,何薪不关心政治,分不清美国两党,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一直计划去美国读博。他有强烈的学术追求,自从1946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在宾大诞生,美国学者一直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而对国内顶级理工科院校毕业的何薪来说,留学本不是问题。
直到一年前。
2020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唐纳德·特朗普签署10043号总统公告,援引美国《移民和国籍法》第212条f款等授予他的权力,以国家安全为由,暂停和限制部分中国学生及访问学者进入美国读研究生或从事科研。
在“国家安全”的定义被日渐扩大化之时,特朗普通过这份只有三页的文件,圈定了一片模糊的禁区:凡是被“执行或支持军民融合战略的实体”雇用,从事学习或研究,或受其资助、作为其代表的中国公民,都被认为可能充当“知识产权搜集人员”,去获得美国的敏感技术和知识产权。
起初,10043号公告并未引起太多讨论。时值疫情,各大高校改为上网课,美国驻华使馆也暂停了签证服务,禁令悬而未决。学生们被美国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成就所吸引,申请并未停止。
“当时很早就在新闻上看到了,没想到会落到自己身上,”准备去美国攻读博士的卢望感到,这份禁令的表述很模糊,不太可能让自己拿不到签证。多位接受采访的学生也有着类似的想法QS100名校留学,保护国家安全可以理解,但自己只是普通学生,因学术追求而留学,那些“敏感”点与自己无关。
零星的坏消息逐渐出现在论坛、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有人赶在2020年入学,到新加坡、泰国、阿联酋等第三国的美国大使馆申请签证,却被拒签。留学生群体中弥漫着不安的情绪。
2021年5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恢复签证服务,一群出身相似的留学生申请失败。拒签文件写明,因《移民和国籍法》212(f)和10043号总统公告,申请人不符合签证条件。拒签结果“不可申诉”,但可重新申请签证。
至今美方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执行名单,但通过美国驻华使馆发出的越来越多的拒签文件,留学生们反向勾勒出一个“被扼杀了求学之路的无辜群体”。据多方估算,可能有数百到数千人受影响。
一名学生收到的拒签单。采访对象供图
10043的模糊边界
今年1月初,有人通过北美留学生常用的论坛“一亩三分地”,建了微信群美国留学生网,互通与10043号公告有关的信息。很快,几个群都被坏消息所占据,有的人放弃留学,有的人准备改申他国,负面情绪开始蔓延。
这进而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氛围:任何对取消10043号公告表达乐观情绪的人,都可能被群起攻之。“(之前)群里的氛围是,乐观的人不敢说话,”何薪感叹,“在我们的言论环境里,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说乐观的话,人家会觉得你有点傻,怎么不想想困难。社会上的人都不太会说乐观积极的话。”
何薪理解那些被禁令困住的情绪,但他不喜欢这种氛围。他总觉得,悲观的情绪很容易被放大传播,更重要的是想办法做点什么而不是等下去。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成立了那个名为“乐观积极诉讼”的微信群。二维码扔进旧群后,不断有人扫码进来。
刘强佩服这样的乐观和执行力,很快来到的新的微信群,他也从事计算机视觉研究,准备去美国读博。从小的经历让他有了“不服就干”的性格,他壮硕的身材很鲜明的体现了这点。
“拿到一个博士,拿到一个硕士,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你中间要考托福,考GRE,要去写论文和研究观点,还要去投入大量的金钱,”他说,面对“毫无根据的歧视性政策”美国留学生网,用法律对抗禁令:被无端拒签的中国留学生们决定集体起诉美国,要争取自己正当的上学权利。
类似的信念让这群留学生行动起来。通过统计,他们逐渐勾勒出10043号公告模糊的边界。
在一个收集了300多名留学生信息的调查中,80%的被拒学生来自8所知名理工科院校,即北航、北理工、南航、南理工、哈工大、哈工程、西工大、北邮,以及受到国家留学基金CSC资助的公派学生。在过去,这些都是简历上的亮点。
大部分被拒学生来自理工科专业,如电气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学、材料科学等,亦有部分为临床医学、流行病学以及文商科。据刘强了解,上述八校中部分文商科学生签证未受影响,但也有人被拒签。
《中国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已有500多名中国理工科研究生申请赴美签证时被美方拒签。而从人数上看,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不少学生为了避免有拒签历史,选择暂时不办理签证。据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分析,可能有3000到5000名中国学生受到禁令影响。
微信群里的调研打捞起很多被拒学生的故事。一纸禁令打碎的不只是留学梦,还有人被迫亲子分离,夫妻隔海相望。有位向媒体讲述过个人被拒经历的学生,后来因为心理压力,不再接受采访。
在他们建立的“学术无国界”网站()和社交媒体上,憔悴、焦虑、心酸的故事比比皆是。
一名学生的自述。图源学术无国界官网
这种因个人学习经历而被一刀切拒之门外的做法,让不少学生都有被冒犯的感觉,“没有证据就觉得你是间谍,非常不舒服”,“只要在这个学校学习过就是间谍,有口袋罪的感觉”。但如何在规则内为自己争取权利依旧是个技术活,每一步都要很慎重。曾经有言辞激烈的同学提出,要去特朗普推特下留言骂他,这引起了反对。
“我唯独担心,我们毕竟是组织行为,如果这个事情以不合法、不合理的方式,反而会有不好的影响。”何薪说。而他们的最终手段,也正是起诉美国政府,希望法院作出撤销禁令的判决。
美国高校喊话政府
其实,这个新成立的“乐观群”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领导者。所有工作都是大家自愿承担,遇到分歧时,全靠投票决定。
后来对外广为流传的名字“学术无国界”,是在一次采访后才起的。当时有媒体想报道这群中国留学生的遭遇,希望他们有个统一的名称。深夜在“乐观群”里征集时,有人想到了“学术无国界”,大家当即一致通过。第二天睡醒,何薪才知道这个新的名字,他也很认同。
包括何薪在内,参与活动较多的二十多位同学构成了“学术无国界”的核心成员,不断有人加入,哪里需要帮忙就有人站出来作志愿者。“人尽其责”,刘强负责对接媒体,他善于表达,颇有新闻发言人的气质,接受采访时,总是用严谨的措辞向记者描述整体情况。
起诉之路十分漫长,落槌之前还有很多可以争取的空间。5月底,学生们向全美上百所高校发出联名信,介绍这些留学生遇到的困境,希望自己申请到的学校能给予支持。
周边云曾参与起草联名信,一位英文较好的同学起草了底稿,放在群里集体润色。林振公曾在几个群里征集签名,核实信息。两人成为志愿者的原因很相似,看到有人提出在互相安慰外还做点什么,于是主动加入进来。
第一批联名信通过校内邮箱发出一周左右,陆续收到了一半多高校的回复,大多都表达了对这批留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有的学校表示将通过设在华盛顿特区的法务办公室游说国会议员,希望改变或撤销禁令。
特朗普签署的10043号总统公告。文件截图
康奈尔大学副教务长温迪·沃尔福德(Wendy )长长的回信让周边云印象深刻。她说,学校曾致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直言美国国务院需要对10043号公告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否则执行中就存在反复无常或不公平的风险。
“我们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有压力和困难的时期,但请知道,我们正在尽一切可能为您提供支持。”沃尔福德写道,作为一所大学,我们致力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进入我们的校园,我们希望我们很快迎接你们所有人回到(注:康奈尔大学所在地)或纽约。
在向“学术共同体”发出邮件后,美国大学组织、美国大学协会、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物理学会等机构和多位美国教授也都公开表达了对学生的支持。
临近开学,几位同学又起草了第二封联名信,希望学校可以让受影响的同学延期入学。多所高校也反馈了最新情况,表示还在为学生努力,但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周边云理解学校的难处,决定权在政府手中,学校能做的也就是游说和表达诉求。
这期间,几名麻省理工的博士生经人牵线联系过来。他们都是美国人,来自校内的人道主义组织,致力于帮助国际学生应对歧视等问题。几位美国学生帮他们联系到了最初的报道,来自特朗普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校报的采访。
双方还在ZOOM上几次连线讨论应对策略,几位博士建议他们可以准备一份请愿书。这是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一项权利,实践中,如果30天内在白宫网站“我们的人民”上收集到十万个签名,政府就必须予以回应。
很难说这些努力最终能起到什么效果,但这些陌生人伸出的援手让何薪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和感慨。“在遥远的美国,竟然有一群美国人会关注这件事,帮助远在中国的我们。”
用法律对抗禁令
对于这场抗争,可能最终要到法庭上才能要到答案。过去几年里,特朗普签署了越来越多的禁令,多项涉及中国公民及企业的禁令引发集体诉讼。微信和禁令相继被法院判决无效。随着拜登政府上台,美国司法部也放弃上诉计划,特朗普时期的诸多做法得以纠偏。
从美国大选开始,遭受禁令的留学生群体,一直对拜登抱有期望。即使是不关注政治的同学,从大选辩论时就在关注美国的政治进程。11月初开票那几天,林振公每天早上睁眼都要先看选情,在做毕业设计的间隙也要刷一下进展。
回忆起2016年,在一片惊愕声中,特朗普击败希拉里赢得美国大选。当时何薪完全没有注意大洋彼岸的变化,只是隐约觉得商人特朗普可能比老式政客能更好带领美国。周边云记得,奥巴马的两届任期前后,中国留学生迎来了赴美留学的黄金十年。谁都没想到,短短四年过去,自己会成为特朗普政府一项项难以预料的政策的受害者。
1月底,当年的奥巴马副手宣誓就职美国第46任总统。拜登带领民主党重返白宫后,采取了多项被留学生们称为“拨乱反正”的政策,但在10043号公告上迟迟未有动作。
也差不多是这段时间里,因为疫情造成的“堆积”,很多留学生在向美国移民局申请OPT时遭遇大面积延误。这是一项支持留学生参与实习的政策,但对申请时限有严格要求,一旦超期很可能丢失工作乃至非法滞留。今年2月,一群留学生就此起诉美国移民局,双方最终在7月达成和解,移民局调整政策。
这些对垒启发了何薪,成立“乐观积极诉讼”群时,他就想到通过诉讼争取自己合法的权利。学生们想到一个形象的说法: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法律对抗禁令。
经过多方推荐及筛选,他们最终联系到十余位律师,并与部分律师视频连线讨论诉讼。但与之前的几场集体诉讼不同,律师们在10043号公告上并不乐观。从行政角度,10043号公告只涉及几百至上千人,很难成为拜登政府第一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从司法角度,10043号公告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出台,推翻难度极大。
但这终究是要走的一条路。“美国有独特的制度,解决问题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要用他们的思维,他们既然是三权分立,就得通过另一项权力来解决问题。”林振公说。
经过反复沟通,移民律师Ira J. 有意代理此案。这位年逾七旬的移民法专家,代理过大量涉外籍人士权利的案件,不少诉讼直至美国最高法院并取得胜利。在一些采访中,有人形容他是美国移民界的传奇。
还有很多待解难题摆在留学生们眼前。最紧迫的是筹集到诉讼所需的资金。据刘强介绍,至少筹集到35万美元才能开启诉讼进程,后续视诉讼进程,最终可能需要75-100万美元。在众筹平台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募集到了12万美元,平台有90天的募款期限内,这个进度难言乐观。
事实上,光发起筹款就存在诸多难点。一个巨大的争议出现在是否要在国内平台上筹款。显然,对一项影响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发起诉讼,如果能开通国内平台,筹款工作可能容易很多。但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受困群体中除了应届毕业生还有已经在读的博士和资深的访问学者,大家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到多位律师咨询建议。
5月底学生们开始筹备,因为担心存在法律风险,微信群里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意见,讨论来讨论去一直没找到稳妥的方法。拖到6月底,大家最终决定只上线国外的公益众筹平台。
“一想着这是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如果真的那么多钱打到你账户上,谁都不敢去做这个事。”而在上款项筹集完成后,将由代理律师提款,不需要志愿者保存或转交,提款记录和诉讼进度都要及时公示。
欢呼时刻
最初的筹款公告出街后,反而收到很多问题和质疑,学生们意识到公告信息披露不够,需要提高透明度。卢望提出,自己来撰写一份更详细的筹款倡议书。他很早进群,一直抱着等别人解决问题的心态。看到志愿者人手不足,进度受阻,他“醒悟过来”自己也要做点什么。
他已经毕业几年,原计划去年入读博士,但被禁令挡在国内。他白天有一份全职工作,还要挤出时间和导师团队做研究,只能每天晚上琢磨倡议书。他一直是理科生,平时只需要写八股文式的程序文档,倡议书的写作过程很挣扎,2000字的短文用一周时间才磨出来。
学生们把倡议书、申诉书转到各个微信群和论坛,有人同情和支持,但也有人冷嘲热讽。很多人都见到过“学生气”“异想天开”“没有阅历”“太理想主义”这样的评价。更有甚者直接无端开骂,连“学术无国界”的邮箱也收到过这样的信件。何薪在一个留学论坛上的账号,被人模仿了名字和头像,发表了很多恶意言论。
“我就觉得没必要这么上纲上线人身攻击,但有些人明显让你感到他有非常大的仇恨,我都不知道仇恨从何而来。”周边云说。但唱衰与好事者终归是少数,卢望能感觉到倡议书的效果,解答了诸多疑问后筹款速度在变快。
在长期的低迷情绪后,“乐观积极诉讼”群里终于迎来了一个欢呼的时刻。
7月初,外交部两次在记者会上公开回应10043号公告,敦促美方正视并重新审议这一问题。对美喊话后,7月底的中美天津会谈,中方亦要求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
“我们同时也看到大量受到10043号公告影响的莘莘学子自发成立网站,讲述自身被拒签的经历,呼吁维护学术自由,这是美方应当正视的声音。”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一次记者会上说。
“我最害怕的就是这个事情被忽略掉,那就真的是被遗忘过去了。”刘强说,很多学生都给国内的高校、教育部、工信部、外交部写邮件、打电话反映过问题,这些反馈一度石沉大海,大家都没想到最后居然得到公开回应。不少人感到问题有望解决,新闻和表情包在群里刷屏。
逐渐提高的热度也引起媒体关注,不断有记者找来,但面对媒体时他们犯了难。有人反对接受采访,因为“不可控”。但反复讨论后,更多人支持与各方面的媒体打交道,毕竟这件事很需要美国舆论的支持。
多家外媒的关注让何薪出乎意料,即使严格的刘强,也觉得大多数报道称得上客观,最令他欣赏的还是《科学()》杂志的报道,“很震撼”。
“如果我们不去发声,谁去发声呢?”
被卷入10043号公告中,学生们最担心暴露个人信息。几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隐匿学校或专业信息,防止定位到个人,可能会导致日后申请签证时被针对。
虽然业内人士保证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征集原告时,大家也有这样的担忧。何薪观察到,目前100多位志愿担任原告的学生,大多已经在美国读书,困扰他们的是回国探亲后可能无法返校,而尚在国内的学生则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感觉这种环境下,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采访时刘强几次说要“闷声发大财”,但他也说,“在这个事情真的出来后,如果我们不去发声的话,谁去发声呢?”
禁令的影响依然看不到头,为了给学校一个交代,林振公还是选择去美国使馆体验一次拒签。坐在地铁里,他一直在思考怎么回答面试官关于国家安全的提问。他学的是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工程管理,修房子修路时如何把控效率、保障安全。不仅是纯民用,也完全不涉及高新技术。
与大多数同学的经历不太一样,面试官看到材料上的学校没有直接拒签,反而和他聊了起来。听完林振公介绍自己读博的研究方向,面试官甚至说了句“(有趣)”。面试官表情和蔼,频频低头寻找豁免选项,一直没问学校及国家安全的问题,这让林振公一度产生希望。
直到面试官的手伸向代表拒签的白色文件纸,那一瞬间他就知道自己凉了。
虽然几个微信群一直有人进进出出,但林振公、刘强、周边云、卢望、何薪依旧保有那份宝贵的乐观精神。他们分散在国内各个城市,从未在现实中见过,但都相信这份不合理的禁令早晚会成为历史。
几位学生的都谈到,因为学术追求,他们争取留学权利的信念很坚定。纵使被嘲笑天真,很多人也真心相信“学术无国界”,希望自由研究学术。禁令之下,互联网让何薪得以和大洋彼岸的合作伙伴共同工作,他觉得新冠疫情更是证明这点,各国学者的在线碰撞,促进出更多学术成果。
这段人生困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与反思。职场上历练多年,这些乐观积极的行动让卢望很受震撼,在以前,他甚至不认为生活中存在为公共利益奋斗的人。评职位遇到不公和暗箱操作时,他也只是耸耸肩,“职场嘛,算了”。直到他遇到真正的人生阻碍——10043,并成为志愿者参与对美国政府的诉讼。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可以去争取,也有必要争取。也让我认识到有这么一群人有这样的行动力、有这样的意识,也让我因为这个受到鼓舞。”
“每个人都难以忘却从梦寐以求的学校收到offer的那一刻,在这背后,是多年来家庭不懈的支持。”学生们制作的一份连环画,向外国读者讲述自己从求学到拒签的一路过往。
(为保护采访对象,何薪、周边云、刘强、林振公、卢望均为化名。)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评论列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