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对于高考生来说,高考成绩不理想,国内重点院校进不去。不少家长会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
方案一:美国本科预科
“美国本科预科”也不需要高考成绩,包括语言学习和专业课程两个部分,美国桥梁课程、国际学生在入读大学前进行预科课程的学习大二去美国留学,高考后留学去美国有哪些途径?,就可以带着学分入读大学哦。不过预科则需要GPA2.5或3.0、托福60分或5.5分,此方案比较适合高考后语言成绩不够直接录取的学生。
高三在读或高考后是申请的黄金时间。完成第一年学习可以获得20-40 学分,直接进入大二学习英国G5院校留学,正常4年拿到本科毕业证,与同期的学生一起毕业,一点也不浪费时间。
设置有本科预科院校如下:东北大学、奥本大学、堪萨斯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佛蒙特大学、新罕布什尔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乔治梅森大学、美国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等。
方案二:美国社区学院
如果你的学术和语言成绩都不那么理想大二去美国留学,新姐建议你可以先入读社区大学后再转入综合大学,同样可以获得名校的学位证书。美国社区学院可以无语言成绩或低语言成绩申请,要进入名校,GPA一般要达到3.2~3.5以上。总计4年的本科学制,可以在社区大学先读2年,大三再转学到综合性大学,这时候可以进入美国名校。
社区大学学费低廉,可为学生节省至少20万的学费,是名校入读的跳板。高三毕业也是申请的好时间。
优质社区学院推荐:圣巴巴拉城市学院、贝尔维学院、米拉科斯塔学院、海蓝学院、山麓&迪安萨社区学院、伯克利城市学院、圣莫妮卡社区学院、圣马特奥学院、帕洛玛学院等。
方案三:本科双录取
“双录取”又叫做“有条件录取”。“双录取”录取灵活,不需要高考成绩,你们可以在没有雅思、托福等语言成绩的情况下获录。如学术成绩达到要求,即使英语水平未达标或无语言成绩,也有机会通过双录取项目进入美国大学学习。
当然,天上也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你们还是需要先通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学习,入学后通过申请院校的语言测试,才可以正式入读大学专业课程。语言学习大概需要花费4~12个月,这是根据学生自己学习情况而定的。
“双录取”的申请截止时间比较晚,办理时间是高三期间至高考结束。不过本科或大专在读期间也都能办理,如果有高中成绩单和托福雅思成绩单,也请提供哦!
美国名校,高排名,可双录取院校如下: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麻省大学洛威尔分校、麻省桥水州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北卡大学格林斯堡、马凯特大学、迈阿密大学等。
方案四:国际大一
为了缩短语言课程学习时长,美国老师努力研发出了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国际大一!国际大一不仅提供语言课程的学习,而且还可以修学分,通过等级测试后即可直接升入大二,让你和美国学生一样,四年即可毕业。
很多中国学生即便语言达到了学校的要求,但是思维及处事方式还是非常中国化的。刚入读大一,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和美国学生交朋友,更不知道如何融入当地的生活。在直录的大一课堂上,老师并不会因为有国际生而放慢上课的速度。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上同时出现问题,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如果选择的是国际大一,老师就会非常关注你的学习及生活适应情况,对孩子会有特殊的关照,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
很多学生蹉跎了岁月,用了1年的时间准备托福或是雅思考试,最终,去的还是一般的学校。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要去的必须是哈佛或是耶鲁,那么其实你也可以选择先就读国际大一,如果是金子一定可以发光,等准备充分了再转学去哈佛啊。奥巴马就是从一个名字叫做西方学院的没啥排名的学校转去了哥伦比亚。
国际大一以下院校在等你:佛蒙特大学、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罗斯福大学、威德恩大学等。
第一批去美国的留学生,我国第一批赴美求学的小幼童,后来都怎么样了?
在大约一个多世纪以前
有着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孩子
他们曾挥别世代生存的中华大地
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
开启一段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
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他们曾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这群身穿锦缎、留着长辫子的晚清男孩
小小年纪就离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
独自在异国他乡求知识、学本领
当时的清政府希望他们在学成之后报效祖国
用自己的才识和能力挽救危亡的国家命运
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并未阻挡他们成才的脚步
这些孩子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
在他们就读的各所学校内取得了拔尖的成绩
除了课堂,他们还活跃在美国校园的运动场上
用矫健的身姿吸引着美国女孩们的目光
可惜的是
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留美幼童”计划
因清廷保守派的质疑和攻讦而被迫夭折
大部分孩子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就被召回国内
但曾经在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念书的他们
还是成为了我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
为祖国的富强独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他们当中有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有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
还有在中法海战中英勇牺牲的杨兆楠、薛有福
无论这些孩子是否愿意
他们的命运早已和风雨飘摇的祖国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暂时忘却他们在历史上的夺目耀眼
让故事回到最初的原点
在这批留美幼童身上上演的
其实正是一场场感人至深的“小别离”
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却被拒之门外
1872年,黄开甲作为晚清政府派出的首批留美幼童之一,从上海坐船前往美国旧金山口岸。
当黄开甲离开家乡广东汕头、赴美留学的时候,他只是一个13岁的小男孩。
黄开甲
为了保证幼童们能够快速适应美国生活、吸收西方知识,清政府选拔的大多是不满16周岁的年轻子弟。而在总共四批、共计120名的留美幼童中,并没有一个来自满族的贵胄家庭。
稍稍殷实或达到小康水平的汉族家庭,其实并不清楚“留学”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当时的祖国大地上,确实没有多少学生专程赴异邦学习。
大多数家庭,还是会将孩子送去传统私塾学习四书五经
况且,这场跨越大洋彼岸的求学之旅,意味的是长达15年的分离。即便学成归国,也得服从清政府的安排,奔赴全国各地的既定岗位,做一些“对朝廷有益、助祖国自强”的工作。
在分别之日,不少父母抱着孩子伤心哭泣。
孩子们就是坐着这样的“明轮船”,航行25天抵达美国口岸
辞别双亲的黄开甲,其实在美国表现得非常优异——他先后就读于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西部中学和哈特福德公立高中,并以全优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继续完成本科学习。
在高中毕业典礼上,黄开甲甚至代表那一届的毕业生发表了毕业讲演。他精彩的演说和过人的语言才华被哈特福德当地的报纸争相报道。
可惜的是,黄开甲和他的留学生同学们的优秀表现,远在故乡的父母双亲无从知晓。
当幼童留学计划因保守派的阻挠而中途流产,包括黄开甲在内的这些孩子,曾被妖魔化为沾染洋人恶习、背叛祖宗家法的纨绔子弟。
阔别故土多年的黄开甲在被召回国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家乡广东汕头,想要拥抱家中亲人,和他们分享自己在美留学期间的成就,以及被迫中断学业的无奈和委屈。
可是,他却被拦在了家门口。
看门的仆人将信将疑地看着这个早已不会说家乡话、却满是西洋做派的年轻人,联想到关于留洋学生的传闻,怎么都不愿意放他进门。
黄开甲又气又急,无奈之下突然想起——在这个世界上QS100名校留学,无论文明人还是野蛮人,都会叫自己的双亲“爸”、“妈”。
于是他在门口撕心裂肺地大喊了起来,这声饱含痛苦和心酸的真情呼唤,才唤来了等待了儿子将近十年的父亲母亲。
在海战中,他用自画像和父亲诀别
长达数年的生离,是绝大多数留美幼童和家中亲人都会经历的事情。
而比这更让人难过的,则是生离之后的死别。
因为留美幼童的使命,从来都不仅仅是为自己求学而已。他们身上,还背负着报效祖国、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沉重责任。
黄季良
1872年,黄仲良、黄季良两兄弟曾同时作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奔赴美国求学。兄弟二人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极具艺术天赋,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甚至曾在美国的博物馆进行展出。
归国后不久,弟弟黄季良和他的留学生同学杨兆楠、薛有福一道,被分配到了福州水师旗舰“扬武号”担任见习军官。
黄季良他们上任后不久,就赶上了在福建马江流域爆发的中法海战。
哥哥黄仲良后来用油画描绘了中法海战当时的场景
一开始,腐朽的清王朝并不愿意和强大的法国正面交锋,他们只是命令福州水师的11艘旗舰在原地待命,采取“敌不动我不动”的策略。
然而,即使真的开战,仅仅拥有木质旗舰的福州水师也完全拼不过坚船利炮的法军旗舰。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黄季良提前写好了最后一封家书寄给父亲,同时还在信中夹了一幅自画像。
黄季良在信中写道,自己自幼深受国恩,有机会出洋留学,求知学艺,而遗憾的是并没有太多机会承欢膝下,“负罪实深”。
在国难当头之时,黄季良别无选择,只有“移孝作忠”,履行自己对国家的承诺。他唯一希望的是,父亲可以珍藏自己的这幅自画像,每每看到它,就可以像看到自己一样。
几周之后,家人终于等来了黄季良的书信,却也等来了在海战中壮烈牺牲的冰冷尸体,正是他们从小就送去美国留学的小儿子黄季良。
被法军的炮弹炸死之时,他只有23岁。
他和美国父母,延续出世代家族友谊
和现在许多选择出国留学的孩子一样,那时的留美幼童,有不少都寄住在美国的寄宿家庭。
这些年幼的孩子和他们的美国“爸爸”、美国“妈妈”之间,也极容易发展出跨越年龄、跨越世代的亲情和友情。
这大概也是这个被生离死别和内忧外患所缠绕的留美幼童故事中,为数不多的亮色和温情。
留美幼童和当时的寄宿家庭的合影
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在刚刚登陆美国大地时,就寄住在了著名建筑设计师尤金·哥登尔家里。
乖巧聪颖的唐绍仪很快融入了这个家庭,他不仅得到了哥登尔夫妇的疼爱和照顾,也收获了哥登尔家几个孩子真挚的友情。
不过哥登尔一家大概也不会料到,他们家竟然养出了个总理
当所有的留美幼童被迫撤回祖国时,哥登尔夫妇感到非常难过,“就好像自己的孩子要出远门第一批去美国的留学生,再也无法回来了一样”。
唐绍仪回国后,还和哥登尔一家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时时将他近期的生活和工作动态告知哥登尔夫妇,希望缓解他们的思念之情。
根据哥登尔家族后人亨纳斯先生的回忆,当成年后的唐绍仪作为国家要员访问美国时,他终于有机会回来探望分别多年的美国“爸爸”、美国“妈妈”。哥登尔一家高兴极了,“仿佛要迎接远游多年的孩子一般”,他们甚至专门租用了一辆有轨电车来接送唐绍仪。
从那时开始,哥登尔家和唐家这两个家族,就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友谊。这两个家族的后人之间,也努力保持着通信并互赠礼物。虽然在那个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两个异国家族要始终保持着联系并不是很容易。
亨纳斯先生骄傲地展示着唐家送来的礼物
在1972年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前的那段时间,两个家族曾经断绝了所有的音信。
直到1987年,亨纳斯先生才专程去了一趟唐家故居所在地,进行了一趟为期三周的旅行第一批去美国的留学生,我国第一批赴美求学的小幼童,后来都怎么样了?,终于努力地联络上了唐家的姻亲后裔。
这份跨越世纪和国别的友情,本身就是留美幼童令人唏嘘的故事中,最美好的传奇。
如今,我国每年有那么多的孩子选择赴美留学,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自由地选择留美工作或回国就业。
那个时代里留美幼童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和国家兴亡紧密交织的个人命运,大概并不是如今的我们可以想象和体会。
我们惊叹于他们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也心酸于他们的身不由己。不过,热爱自己的祖国,感恩于超越国界的善意,这依然是留美幼童和我们现在的留学故事中,永恒的主题。
留学 美国,清末留美幼童有多优秀?看看名单你就知道了
清朝末年,一些“睁眼看世界”的官员知道了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容闳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容闳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非常陌生,但是此人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的人。不仅仅是留学,而且容闳顺利毕业。
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他是耶鲁大学第一个毕业的中国人。除了容闳之外,当时的清政府还派出了100多名学生前去美国学习。1872年到1875年之间留学 美国,清末留美幼童有多优秀?看看名单你就知道了,清政府一共派出了120名学生前去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的年龄平均只有12岁。可惜的是,这批留学计划最终并没有完成,到了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全部留学的120名学生中,只有两人完成了学业留学 美国,顺利毕业。
第一批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顺利毕业。其余三批人,只有读到中学阶段就被迫回国了。不仅如此,前去留学的120名学生,回国的只有不到100人。其中不回国的有在去时的路上病亡的,也有参加战争战死的。
到了1900年之后,当初留学美国的留学生,开始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他们这些留学生活跃在铁路、矿冶、外交、教育等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拥有突出的贡献。从名单来看,他们几乎全是名校毕业。
留学生毕业的学校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MIT、哥伦比亚等。在所有回国的留学生中,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等等。这只是政治领域的,还有军事领域的。
军事领域有海军元帅2人英国G5院校留学,海军军官14人等等,留学生中最为知名的就是铁路之父詹天佑了。现如今的历史课本中,詹天佑的名字依然存在。这些人中比较有名的有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等。
这些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回国之后的留学生,在各行各业都有独特的建树。到20世纪初年,他们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总之,回国后的留学生,大部分都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那么下面是所有120名留学生的名单,看看他们都在哪一方面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