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随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打开了中美断绝了22年的交流,随后各领域工作逐步开始恢复,作为知识传播传承的高等教育有幸走在前列。
历史新翻开的一页是从哪些细节开始,继而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昨天(2月24日)上午,一场中美亲历者的回忆分享在线上展开。主办方上海纽约大学恰逢建校10周年,作为中美教育合作的实践者,她联手华东师范大学将这场活动取名为“知识搭起的桥梁——50年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回顾”,作为《上海公报》50周年系列三场活动的第一场。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雷蒙介绍举办系列活动的背景和初衷:中美关系重启关乎方方面面,对高等教育领域影响尤为深远
我建议美中各派10个交流生,邓小平回复几千个如何?
1979的某一天,美中学术委员会主任玛丽·布朗·布洛克教授,突然接到从安德鲁空间基地打来的电话,国家安全顾问要找她。忐忑的她前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她给美中教育交流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建议。
昨天上午,在线上对话中,面对主持人、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的提问,后曾担任艾格尼斯·斯科特学院院长的布洛克回忆起这一幕依然感慨万分。1978年夏天,美国政府指派新成立的美中学术委员会组团前往中国作学术交流。“当时只有一个月时间,虽然很短,但已经非常宝贵。我就提出可否先互派10个交流生?”她记得负责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交流的上级弗兰克得到了回答:如果几千个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习可以吗?“这件事必须立即向卡特总统汇报,尽管美国已是深夜,卡特总统说:你派来吧。”
▲布洛克教授回忆起她的交换生建议被扩展到了几十万的相互留学现状
最后邓小平副总理决定先派500名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
布洛克的工作开始忙碌起来。500名中国学生是一个大数字,怎么选拔,如何安排到中方提出的“各个领域”学习。“这就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开始了,这条路延伸得很长。”两周后,邓小平副总理访华,一些困难又在沟通中被解决。布洛克再次去北京,她去国家教委拜访,看到他们已经在搜集学生资料。“我很吃惊,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
数字最有说服力。此后五年内,100所中国大学的1万多交流生进入了41所美国高校。此后的40年内,约有40万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各种高校,也有上万美国留学生进入中国高校。
中美高等教育的大门就这样叩开了。浙江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正是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他回忆,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报考制度,他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没几个月,学校让一批学生去考英语,他虽然是59分,但也过了45分的及格线。就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赴美留学生,1981年前往布朗大学,在该校教授和同学们的友好相处下,1984年顺利完成博士学业。
▲杨卫院士分享在浙大校长期间展开的校长赴美学习项目
他分享了一段有趣的经历。当时有一个美国人来中国,自称可以联系到美国大公司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杨卫被学校派去当翻译。所有事情都落实后,在前往大使馆办签证时都被拒签了。签证官告诉他们,这个联系人声誉很不好,常把学生扔到美国就不管了。后来,这20多名优秀学生还是通过国家教委的国家基金资助赴美留学了。可见,当时美国对待中国留学生是非常认真严肃的。
耶鲁大学的校长领导力培训项目,由学习变成相互学习
杨卫在2005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一年后,环太平洋大学校长论坛年会在浙大主办,他成了东道主,就邀请了联盟里很多校长来到杭州交流。从此,他也把推动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作为自己的使命,其中美国是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中国的9所985高校和美国的AAU联盟一直有密切联系。他担任团长带了两批高校校长前往美国学习。第一次去了莱斯大学,第二次去了耶鲁大学。在那里,学到不少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其中不少校长都升任国家领导,担负更重要的岗位,比如万钢。”杨卫认为,中国高校在近二三十年取得很大进步,和持续向美国高校取经分不开。
▲莱文教授认为,21世纪耶鲁的本科生应该增加海外交流的经历
杨卫嘴里的“取经学习”,在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查尔斯·莱文看来,后来就变成了“相互交流和学习”。莱文回忆,2004年至2013年期间,除了2008年外,他每年都在耶鲁大学做领导力培养项目,一部分是针对中国的高校校长和党委书记,后来就扩展到政府领导力领域。他清晰地记得,一开始,每年有20余个高校校长来学习美国的高校管理经验,接着,耶鲁也请这些中国校长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比如如何打造人文学院,如何筹款等,而中国的校长之间也相互交流开了。“所以,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项目。”
与此同时,莱文坦言,他深感美国高校的本科生视野过于狭窄。继续深造的本科生中,只有3%选择出国,其余都留在美国本土;而本科生中有海外交流经验的只有10%。“我自己在本科时就曾到海外留学,体验大不相同。”因此,他很早就思考21世纪美国本科生教育如何更加的全面发展。“尽管现在线上交流越来越便捷,但是只有到实地,才可能有效增强文化交流能力。共情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她能打破固有思维。”
▲童世骏校长主持活动,向四位嘉宾询问中美高等教育合作取得的成绩等问题
因此,在耶鲁的领导力合作项目更让他强化了这样的思想和实践。一方面更多吸引国际学生,另一方面,要多派学生到海外去。2001年作为经济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莱文去中国访问,此后这样的访问一直持续着,他感受到中美合作对于美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尽管政府间合作会有高潮和低谷,但我相信,高校之间的合作会更为稳固和长久。”作为对这个信念的支持,在发言尾声,他还传递了一个美国国务院的最新信息——美国对中国普通学者的赴美签证和合作将恢复如初。
美国教授说,我最喜欢的大诗人是毛泽东,他的《忆秦娥·娄山关》感人
莱文提到的共情能力,其实是任何国家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非常需要的。除了正式的高校合作或项目外,中国外交官在美国高校的演讲,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中美文化交流和教育,需要的就是了解对方文化后的共情能力。这一点,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体会至深,故事也一连串,让00后的学生们听得入迷。李肇星在1993年至1995年在纽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1998年至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他离任这一天,华盛顿市还将离任的日子1月29日命名为“李肇星日”。在美期间,他应邀去过很多美国高校演讲。
▲李肇星大使回忆起在美国高校里演讲的经历
早年去杜克大学时,他看到学生举牌游行,牌子上有四个字:No beer,No party(不允许喝啤酒,就不能开会),他以为是抗议自己去演讲,校方解释,学生要求校庆日能允许喝酒,但校方不批准。最后,校方在办公走廊里也举出四个字的牌子;No party No beer(不开会就不能喝啤酒)。“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高校纪律的严明。”
不久他被邀去哈佛大学演讲,一位会讲中文的老师提问:你的英文讲得很好,我很佩服。我想问你最喜欢中国的哪三位诗人或作家。李肇星灵机一动说:我是一个永远毕业不了的学生,您是教授,您可否先回答这个问题?那位学者用中文说,第一个诗人就是毛泽东,我最喜欢他填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在召开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打了一个胜仗,因此毛泽东写下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QS100名校留学,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第二是作家鲁迅,我喜欢他的毫无媚骨。李肇星听后,当即说:谢谢你,我向你学习,我喜欢的中国文人和你是一样的。这样的共情,也使得他交了很多美国朋友,从克林顿总统、大公司老总,直至普罗百姓。
▲李肇星所著的《说不尽的外交》里讲述了诸多的外交战线故事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李肇星让时任总统克林顿写下道歉信并签上名。这一年,李肇星应邀到某大学去演讲。学校规定,学生的家长可以一同旁听。提问环节,一位学生的奶奶站起来气愤地质问:大使先生,我知道你代表中国,我们的飞机轰炸你们使馆,是不对的。但中国的学生游行砸了在北京的美国使馆的玻璃,也是不对的。我和她说,“孩子被打死和玻璃被砸碎,可以相提并论吗?”讲座结束后,这位美国妇女向李肇星表示感谢。
李肇星最后引用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也是伟大的。“民心相通是高等教育交流浇灌出的大树。”李肇星去过192个国家,每到一个国家,只要有条件,他就喜欢种树,人虽然离开,但大树会枝繁叶茂,友谊也留下。他至今依然怀念在肯尼亚种下的大树;在韩国初一到美国留学,他种下的树会开两种颜色的花瓣,一种颜色代表中国,一种颜色代表韩国。
▲活动结束后,李肇星兴致盎然地在上海纽约大学打起乒乓,并透露他曾是单打冠军
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尼克松访华那一周。
布洛克教授,正在攻读博士,在写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她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了尼克松和周恩来跨过太平洋的握手,看到报纸上对《上海公报》的大书特书,“中美的新篇章打开了”。
莱文教授初一到美国留学,美国学者:1978年我建议,美中可否先交换10个留学生……,也在高校里写博士论文,他半信半疑,“对美国走出越战会有好处”。
杨卫院士,正在陕西延川县插队第三个年头,“这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我发誓要努力学习。才读完初一的我,就自学完了所有中学课程。同去的二十多位北京知青也一样。”
李肇星,正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担任随员。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因为50年前的《上海公报》,把这四个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知识搭起的桥梁”线上研讨会中同屏共框。他们沿着《上海公报》铺就的中美交流之路倾力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更多的学子受益。杨卫分享的一则信息久久地回荡在与会嘉宾和在线的1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名观众记忆里——
在达到上海前,基辛格团队和尼克松在当时的杭州饭店下榻,因为《上海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辞一直未得到两国的高层领导认可,绞尽脑汁的美方成员就来到西湖的苏堤上散步换空气,“左边是西湖,右边也是西湖。”基辛格拍着脑袋说,“有了!”他想起在美国曾有一个基层中国问题的研究人员给过他一个关于台湾问题表述的建议,于是就有了充满智慧的《上海公报》中的表述: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
>>视频 | 李肇星今天在上海纽约大学打乒乓,看这身手!
>>《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尼克松的对华观为何陡转?
美国美国留学条件,赴美留学指南: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一文帮你全面梳理
导语:
留学热潮之下,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呢?长久以来,作为全球人才的汇聚地,美国教育声名远扬、top级院校比比皆是,近年来更是吸引着百万规模的国际留学生。像一些热门院校,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其申请人数历史纪录,也在不断刷新中。那么,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准备才能从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呢?下文就从经济实力、文件要求、学术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和大家具体谈一谈。
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备足资金
众所周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投资,尤其像海外留学,往往有着较高的经济门槛。因此,谈论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时,钱的问题当排首位。目前来说,算上学费、生活费、医保费以及其它费用,差不多得30万起/年。如果读商科、法学等专业,或院校所在城市消费水平高,整体上更“烧钱”。
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软硬学术实力
除了备足资金,开启留美之旅前,你还得根据目标院校、专业,及时递交申请材料,如个人简历、个人陈述、在校成绩单(本科留学递交GPA)、推荐信等。同时,你还得好好“润色”这些材料,比方说简历上多写学术成果、实践活动,推荐信请威望高的老师来写。如此一来,方可凸显自身优势,提高申请通过率。本科申请需递交SAT/ACT成绩,研究生申请则要递交GRE/GMAT/LAST成绩。
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语言成绩必不可少
讨论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时美国美国留学条件,在语言考试方面,为何更建议你递交雅思成绩呢?归纳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雅思在美认可度高,且在分数换算、多国联申中,有着一定优势。第二,雅思考试虽有挑战性,却较为容易取得一个好成绩,且平衡好了学术性、实用性。第三,雅思考试流程十分人性化,无论是时长方面,还是形式上,均对多数备考者更为友好。
先看第一点。在全球范围内获11500+院校、或机构认可的雅思,目前已赢得了3400所以上美国高校认可。8所常青藤盟校(哈佛、耶鲁、康奈尔大学等)100%认可雅思成绩,美国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 这类名校甚至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更偏爱雅思成绩。
同时,在与托福进行分数换算时,雅思也吃香一些。举个例子,申请就读研究生时,雅思通常得≧6.5分,而托福则要考到80~90分区间。但两者换算时,雅思6.5分对应托福79~93区间。这意味着,雅思达6.5分基本就稳了,托福如果考了79分,便会因一分之差,与许多院校失之交臂。
此外,雅思的国际化路线走得更稳、更远。除美国外,其在申请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院校时,也颇受青睐。像在英国,它更是院校、签证申请时100%的“绿色通行证”。反观托福,由于2014年的替考丑闻,ETS旗下的考试都被英国签证与移民局挂了“红灯”,即UKVI不认可托福考试,因此在就读预科、语言班或者就读非高度可信任院校时,托福时不被认可的。多方面因素叠加,在多国联申盛行的当下,使得报考雅思机会多QS200名校留学,且更为稳妥。
再看第二点。考雅思更轻松,首先体现在词汇量要求上。相较托福,雅思既没有1w+的词汇量要求(6000左右即可),也无需考生花费大量精力去识记、掌握五花八门、生僻难记的学术领域专业名词。
第三,在考试内容、题型设计上,雅思的听力、口语、阅读与写作虽涉及学术场景,却更侧重日常生活。比方说听力测试,除了“”部分(学术场景下的独白),其余部分多围绕旅游、购物之类的生活场景展开。
作为对比,托福的听力材料多为学术性质的,且涉及天文学、地理学、生物类等诸多领域。想轻松应对,考生就得持续拓展知识面,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此外美国美国留学条件,赴美留学指南: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一文帮你全面梳理,雅思听力题型多变(如选择、填空、问答等),但语速适中,还支持边听边做,便于考生从容作答。这一点也比语速快、需要盲听的托福更为友好。
简单聊聊第四点,就是考试形式。雅思考试是口语、笔试可分开进行的。并且雅思有机考、纸笔考两种考试模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考试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举些例子,考生可灵活地将口语考试,安排在笔试完成后的第二天上午或下午,给予自身更多调整时间,避免疲劳作战。再比如考生不熟悉电脑打字、用不惯耳麦,他完全可以舍机考而选纸笔考。
相较而言,托福则为纯机考,这对于部分习惯了纸笔考试的中国考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总之,讨论去美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时,无论是准备资金、材料,还是备战各类考试,都少不了早规划、早准备。
赴美国留学条件,145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 他们的故事离奇曲折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留美幼童。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发前的合影
1872年8月11日,145年前的今天,一群平均年龄12岁的中国少年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成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派留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
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邻居及朋友,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留美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包括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
在他们还没完成大学学业之时,清政府认为他们过于西化,强行把他们召回,他们不得不中断了在美国的学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出类拔萃之辈。
回国后,他们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中国铁路业、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都出自这群当年的留美幼童。其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天津大学前身)蔡绍基、民初第一位国务总理并且是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等。
贫寒人家的子弟才被送去留学
当时人们仍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当官才是正途,国内的新式学校本只能招收到没有地位身份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被所有人耻笑赴美国留学条件,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所以,第一批留学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
145年前,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只有贫寒人家的子弟才会被送去留学
“幼童留美”这一想法的提出者和执行者容闳不得不回到到自己的家乡,当时观念相对比较开放的广东去做宣传。最后的120名留美幼童,竟有84人来自广东。
145年前的
为了让初到美国的孩子们适应英语环境和美国的生活方式,按照美方的建议,孩子们被分别安排在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几十个美国家庭里。但是对于还不识英文的幼童们来说,与住家相处并非易事。
1876年,在美国的“留美幼童”周传谏
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住家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
但这些幼童们努力学习语言,很快地适应了的生活,在长达近十年的相处中,他们与美国住家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回国后,他们不仅与住家长期保持通信,他们的后代也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延续上一代的情谊。
1911年,“留美幼童”梁敦彦的家中,受邀来华访问的巴特拉的两个女儿。当年,梁敦彦、蔡绍基、吴仰曾等都曾住在巴特拉家中
1906年5月3日美国top30名校留学,詹天佑写信给在美国读书时的“家长”诺索布夫人:
亲爱的夫人:
真高兴接到你3月22日的来信,真出乎意料之外,我细读再三,直似旧日聆听你的谈话。过去我们与你同在的时光,是何等快乐!我多么热切希望能重游美国,再晤昔日好友,特别是你,这位负责我们早期教育的老师,该是何等兴奋之事!
是的!我现为7个孩子的父亲―――三女四男!我现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本路长约125英里,将凿隧道3处,其中最长的为四分之三英里。本路为第一条全部由中国工程师负责兴建之铁路,企望吾人能顺利完成!
罗国瑞现在中国浙江杭州,他是那边新造铁路之总工程师。旧金山大地震是何等可怕呀!你可知道欧阳平安否?问候你、苏菲及威利。你忠诚的詹天佑。
叱咤美国大学赛场的中国学生
从1852年至今,哈佛和耶鲁大学的赛艇对抗赛,耶鲁输多赢少。但是,在“留美幼童“钟文耀担任舵手的1880和1881年,耶鲁大学都赢了哈佛大学。
作为舵手的钟文耀只有九十磅,而队员以及对手普遍都在一百二十磅以上。这位身材矮小的中国舵手,主要靠聪明才智来带领他的队伍取胜。
钟文耀和他的耶鲁大学赛艇队队员(正中为钟文耀)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白杉菊说:“他非常聪明,事先到要比赛的河道,把准备好的木块扔进水中。观察风力如何推动木块在水中运动,从而推知水流和风会如何作用于行船。然后,他就胸有成竹了。”
1881年,钟文耀从耶鲁肄业回国,先后在华盛顿、马德里和马尼拉做外交官,后进入铁路界。钟文耀是上海滩最早拥有汽车的人之一
若干年后,钟文耀偶遇一位哈佛毕业生,当两人谈起哈佛耶鲁的划船比赛时,哈佛生怀疑地看看钟文耀说:你见过哈佛划船队吗?钟文耀颇有风度地承认,他没有见过。稍作停顿,他说,因为他们总在我们的后面。
充满青春活力的幼童们特别好动,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在不少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棒球队了。
1878年,留美幼童组成的棒球队合影。后排左起:蔡绍基、钟俊成、吴仲贤、詹天佑、黄开甲;前排左起:陈巨溶、李桂攀、梁敦彦、邝咏钟
曾是幼童们的同学的耶鲁大学教授菲尔浦斯写道:
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如果辫子松了,那可是给对手一个太强的诱惑。我们玩的所有的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样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当自行车刚刚出现的时候, 学校第一个买它的是曾(吴仰曾)。我现在仿佛还可以看到,他骑着这奇怪的家伙在避难山路上走。
“过于洋化”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1881年,原定长达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当清朝官员知晓这些学生们剪去了辫子,穿起了西装,生活习惯也完全西化,他们认为这些幼童丢弃了祖宗留下的传统。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对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都似晴天霹雳。因为,再过四五年,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学毕业,其他的一部分也会陆续升入大学。
马克·吐温、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波特都联名致信清廷的总理衙门,以说服他们让幼童留下完成学业。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手笔的这封信称: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
他们的良好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正在逐渐消失。而美国国人对中国的感情,则日趋融洽。今天听说要召令学生回国,真是无比遗憾。对学生来说,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 期。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尽弃前功吗?
但是,清廷仍坚持撤回所有幼童。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在回国途中逃跑。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在耶鲁大学完成了学业,其余“幼童”均被迫中断学业
在回国途中,他们幻想着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学生,自己的家人、父老乡亲会在码头热情地迎接他们归国。但在踏上故土的那一刻,不仅没有人迎接他们,他们还遭到了社会的强烈谴责。当时的《申报》写到: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拉开中国大规模公派留学的大幕
“留美幼童”后来的卓越成就,无疑给了当初谴责他们的人重重一击。中国铁路业、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都出自这群“留美幼童”。“留美幼童”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不言而喻。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天津大学前身)蔡绍基、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以及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都是当年的留美幼童。除此之外,中国大规模公派留学的大幕也是由他们拉开。
20世纪初赴美国留学条件,145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 他们的故事离奇曲折,仿佛一夜间风气大开。曾国藩、李鸿章当年为了派遣留学生,费尽心机;而仅隔30多年后,一下子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官派和自费的旅日、旅欧美的留学生。其中较著名的官派计划,便是“庚子赔款留学计划”。而这笔资金,却是“留美幼童”之一梁诚(时任中国驻美公使),硬从美国人手里要回来的。
“留美幼童”梁诚。在美国时,他是安道夫学校的棒球队队员,日后,梁诚作为驻美公使,促成了美国退还部分庚款
为了选拨合适的“庚款生”赴美留学,当时的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所以预备学校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留美幼童”、时任外务部主事的唐国安任学堂监督,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唐国安任校长—他由此被称为清华大学草创期的校长。
第一批“庚款生”中有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第二批“庚款生”中有胡适、赵元任、竺可桢。从1909到1918年,共499名学生使用庚子赔款的返还部分留学美国。此事大大推动了留学美国的潮流,其他各类官费留美和私费留美生迅速增加。到1917年,在读的留美学生达1170人,已回国的留美生400人。
后记:部分“留美幼童”一生都互相保持着联系。穿着长袍大褂的他们,互相喊着当年的英文绰号,用地道的英文寒暄,聚在一起打棒球、喝下午茶,回忆那段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少年时代。
1872年, 初到美国的幼童合影
在美国求学时期的“留美幼童”,他们已经剪去了辫子
在美国读大学期间,“留美幼童”合照。由于被认为“过于洋化”,他们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1890年,回国近十年后,”留美幼童”在国内聚会合影
1903年,在上海相聚的“留美幼童”打完棒球后的合影。拿棒子的是唐绍仪
1905年,”留美幼童”的聚会合影
1919年,”留美幼童”的聚会合影。因为合影里的所有人岁数加起来超过一千岁,所以这张图也叫“千岁图”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合影。前排左一是钟文耀,右三是唐绍仪
以上内容整理自:纪录片《幼童》;钱钢、胡劲草著《大清留美幼童记》。
在美国有些大学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留美幼童”的入学登记卡、照片和简历,甚至他们赠给同学的留念册。参加美国访学项目的小伙伴们,可以去试着寻找“留美幼童”的痕迹。
还没有机会去美国访学的小伙伴们,也不用着急。《中国大学生看世界》视频直播栏目,让USIEA的小伙伴们带你们看世界名校。
“花儿与少年”探究哥伦比亚大学的魔力
川大”自来卷”在宾大重走林徽因留学路
哈工大”三剑客”带你走遍宾夕法尼亚大学
2018冬春世界顶级名校短期交流项目选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