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美国留学,北大学霸卢刚赴美留学,却枪杀导师和副校长,从高材生变成杀人犯

他是北大物理系高材生,却变成了杀人狂魔。年,美国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枪杀五人,其中包括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和另外一名中国留学生,枪杀五人后,举枪自尽。这个山林华就是卢刚枪杀的中国留学生。他很淡定地拿出手枪,杀掉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还有同在那间教室的副教授、同窗山林华。

他是北大物理系高材生,却变成了杀人狂魔。

1991 年,美国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枪杀五人,其中包括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和另外一名中国留学生,枪杀五人后,举枪自尽。

这就是当时震惊美国的“卢刚案”。

为什么和老师同学没有深仇大恨的他,会做出如此邪恶的举动?

卢刚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他在给姐姐写信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来自普通家庭,无钱无势,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改变命运。”

而做出如此举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行为应该是和家庭情况有关。

杀人然后自杀,可能是他努力改变命运无果后的绝望。

卢刚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职工之家,父亲是小诊所医生,母亲是普通工人,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也算是衣食无忧。

卢刚是家里唯一的男娃,父母对他也尤为溺爱。

从小学开始,卢刚的功课从来没让父母失望过,到了高中,他的物理天赋更加出色,成绩也名列前茅。

他就是家长和老师口中常说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好学生总是被“特殊对待”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卢刚永远是被爱护的那个。

也是这种生活环境,最后酿成大祸。

卢刚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刚刚 22 岁,就获得了交换生的身份,公费赴美留学六年。

在北京,有父母的宠爱,有老师的偏袒,卢刚自然可以“风生水起”,只是从小依赖父母并且从来没有经历过太大失败的他,来到了美国,性格缺陷便逐渐暴露出来。

卢刚的留学生涯,总的来说还算顺利,在大学当助教,还有每年固定的薪资。

他人生转折点发生于他博士论文,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美国top30名校留学,导致博士论文答辩环节没有及格,从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他,这下绷不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是自己的问题北京大学美国留学,北大学霸卢刚赴美留学,却枪杀导师和副校长,从高材生变成杀人犯,以为是物理系内部有暗箱操作,多次向大学发起申诉,说老师偏袒山林华。

这个山林华就是卢刚枪杀的中国留学生。

同是炎黄子孙,同在异国他乡,同是物理学霸,按照道理来讲应该惺惺相惜才对,但是卢刚却对山林华起了恶意。

山林华的家庭条件比卢刚差很多,但同样有物理天赋。

和卢刚不同的是,山林华性格开朗,喜欢和人交朋友,中国留学生也都很喜欢他。

相反卢刚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性格孤僻,这让他对山林华越来越不喜欢,越来越嫉妒。

所以他认为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是暗箱操作,给山林华开了小灶,在后来的工作中,山林华顺利留校,而卢刚却没有,更是让他火冒三丈。

认为上天对他不公平,自己明明比山林华更优秀,凭什么大家都偏袒他?

从小卢刚就没有受到过比他强的人的威胁,在这里,山林华却是他最大的威胁。

1991 年 5月,卢刚拿到了美国的持枪证,又买了手枪,将自己的一切都安排完之后,他持枪去了物理系大楼,直奔教室。

卢刚的目标很明确,他要杀的是他感觉一切对他不公平的源头,其中包括山林华。

他很淡定地拿出手枪,杀掉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还有同在那间教室的副教授、同窗山林华。

别的同学看到这血腥的一幕,吓得纷纷四处逃散,但是卢刚并没有对他们下手,而是走向物理系主任的办公室,物理系主任迎面便挨了一枪,当场去世。

他最后一个目标是爱荷华大学的副校长。

他杀掉五人后,警笛声也越来越近,卢刚并没有逃跑,而是深吸一口气,抬起枪,瞄准了自己的太阳穴,举枪自杀。

这件事发人深省,作为父母和老师来说,成绩并不是决定人的重中之重。

成绩固然重要,做人北京大学美国留学,做好人,更加重要。

16岁美国留学,浙大赴美留学生遇害案女凶手定罪 犯案时年仅16岁

经过7天庭审交锋,2天陪审团闭门会议,轰动一时的美国南加州大学24岁中国留学生纪欣然被劫杀案,其中一名18岁的女凶手终被定以4项重罪16岁美国留学QS200名校留学,浙大赴美留学生遇害案女凶手定罪 犯案时年仅16岁,可能面临25年至终身监禁。

纪欣然,中国赴美留学生,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09年就读于浙江大学,2013年秋季开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专业就读。2014年7月24日,24岁的纪欣然在凌晨回宿舍的路上遭遇5人抢劫,头部受重伤,挣扎回公寓后死亡,造成大量在美中国学生及国内学生、媒体的关注与愤慨。

女凶手面临

25年至终身监禁

在经过两天的闭门会议之后,美国洛杉矶当地时间周四(10月13日),由7女5男组成的纪欣然案陪审团13日达成一致意见,并作出裁决。犯案时仅16岁的女凶亚历杭德拉·格雷罗在美国洛杉矶刑事法庭,被裁定包括一级谋杀在内的4项罪名全部成立,分别为一级谋杀,二级抢劫,二级蓄意抢劫未遂,以及使用致命武器攻击他人。格雷罗将在11月28日被正式判刑,预计将被判25年至终身监禁。

格雷罗是2014年中国留学生纪欣然被杀案当中的四名被告之一,也是最先被裁定有罪的一个。然而,这距离纪欣然遇害已经过去了两年多。

另外3名被告犯案时分别为19岁、18岁和17岁,他们将在随后接受判决。

袭击纪欣然

因为他是中国人,有钱

24岁留学生纪欣然生前于南加州大学修读电子工程专业。据报道,他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一位学术人才。但这一切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当地时间2014年7月24日零时45分左右,当时年仅24岁的纪欣然在结束自习后离开学校步行回住所,途中遭遇正在附近驾车寻找抢劫目标的格雷罗等四人,纪欣然被棒球棍和扳钳重击。他曾经尝试逃走,但在一个街区之外被几名疑犯追上,再次遭到殴打直至倒地。

凶徒逃走后,受重伤后的纪欣然挣扎逃回公寓。次日早晨,他被室友发现伏尸于床上。

4名案犯随后被警方拘捕。被告承认,袭击纪欣然是因为他是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人有钱。警方称,格雷罗是此案主犯16岁美国留学,也是年龄最小的案犯和唯一女性。在向纪欣然施暴两个多小时后,格雷罗与同伙前往一处海滩,实施了另一起抢劫,用致命武器袭击一名男性和一名女性。

冷血女凶手

庭审现场无悔意

10月11日,案件进入结案陈词部分,检察官再次回顾了案件始末。当时格雷罗是袭击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当天身穿米色衣服的格雷罗在出庭时没有什么表情,只是不停摆弄头发或者与律师小声交头讨论,并无表现出对案件的悔意。

在检方获得的监控视频中,16岁的格雷罗和另两名嫌犯加西亚与奥乔亚拦下了纪欣然对其实施抢劫并击打。在纪欣然挣脱跑开后,格雷罗手握扳手,一路追逐着逃命的纪欣然。

检控官称,格雷罗曾试图对自己参与犯案的部分避重就轻,称自己只是用扳钳击打纪欣然的手臂,并且在最初接受警方问讯时说谎隐瞒。她曾称,自己“只在车子里远远看着,不知所措”。

展示法医鉴定照片时,检察官语气沉重地表示:“他的大脑没有任何一部分看起来正常”。

庭审现场,纪欣然曾经的朋友在看到这些照片时,泣不成声。

中国留学生

北大留学美国,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北大毕业留美学生长文痛诉父母,网友吵翻

高考状元、北大本科、留美研究生

却“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

最近,已12年没回家过春节的他

更是写下一封万字长信

“控诉”父母对他的伤害……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王猛(化名),80后男性,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北大留学美国,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近日他完成了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前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及同学,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的过往。行文间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被控制的爱——

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王猛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班里文艺演出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不由分说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没被准许。”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王猛五六年级时,对奥数很有感觉,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有次参加奥数考试,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在离家前,父母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情感的孤儿——

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父母并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

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者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

中途,导游当着全团的面拿王猛开了个过分的玩笑。王猛瞬间僵住,不知所措。而父母也没有帮他说话。回房间后,王猛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QS200名校留学,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曾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见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王猛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

出国留学——

“仍无法摆脱父母控制”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找了一位在美国的“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朋友并无共同话题,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王猛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所以他在美国读的是心理学研究生。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拉黑父母——

“他们原本有很多机会挽回”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国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是2015年为了更换过期身份证,整个行程仅在老家呆了6个小时,只因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这些年来,母亲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 和 “不”。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记者问。“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在老俩口看来,“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父亲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必要时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母亲老刘说。

人生一半都在外边——

“问题难道不是出在后面?”

难道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老王说。

母亲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管束。至于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但只要下雨天,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接他下晚自习。

寻因反思——

忽略了儿子的心理问题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又遭遇不顺,再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到美国学业出现困难,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老王也反思了,自己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不管怎么样北大留学美国,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北大毕业留美学生长文痛诉父母,网友吵翻,我们爱儿子,希望跟他重新联系起来。”母亲老刘说。

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家的大门是永远打开的。

网络配图、与文无关

为何在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从小成绩优异、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 有网友认为,是父母的错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你纳来:

中国家长式的教育极端化的产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围人的种种行为和对待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成长,所以没有什么结果是巧合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仍然对父母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的失败。这自己种的因结的果,那么就请自己吃下去,至少我不同情这对父母。

@东方幻想:

这对父母到现在都还不懂前十七年的过度控制对小孩造成了一辈子的心理创伤,他的性格都形成了,后十七年你要让他改变可能性太小了。而且明显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总觉得成绩好听话就行,但孩子不是你炫耀的工具,那是个人,你在他小时候需要保护的时候没有站出来,那他长大了凭什么要和你亲近。

@-Han:

很多父母就是自己这辈子技能树点错了,开个小号(生个孩子)想重练,这种父母一般控制欲极强,想让下一辈完成自己理想的。

@:

不能说父母全错。但确实大多数父母世界观狭隘,总以自己的想法臆断事情还让孩子服从他们的臆断,压根不想听孩子的想法。矛盾最主要原因是孩子不愿说,父母压根不愿意听,总觉得孩子的那些事都是小孩玩笑,没啥影响,但是父母们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那些都是大事!这些小事不断积累是可能影响一生的!

▶小伙子自身难道没有问题吗?

@李静:

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比如调座位什么的,他怪父母没有去给老师反映,在这些事情上就不怪父母控制他了?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他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拒绝求助……双重标准啊

@小杨做翻译:

他举的例子,比如别人嘲笑他,学校座位不好的问题,与父母推荐的人关系不好,这些父母都没有放在心上,他的父亲觉得他应该学会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人,但这些都成了他现在怨恨父母的理由,感觉是把自己的遭遇归结到了父母在他小时候太管着他上,也许有联系,到最多还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

@小海健: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他父母的问题,特别是上了大学,即使父母过分关注,一个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学着融入社会吗。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海森堡的狗:

本来很理解他的,但是看了内容,我只能说,这完全就是父母溺爱出来的玻璃心,他选择的不是改变这种幼稚的玻璃心,而是通过与父母决裂继续维持下去

▶心理问题真的需要引起重视

@离家三千里:

这孩子有心理缺陷,但父母没有发现也没有意识到,孩子长大后意识到了,但我觉得他的医生没有给他正确有效的治疗,他现在的状态仍然是病态。

@桃之夭夭0228:

这样的心理创伤你没有经历,不要轻易否定别人。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但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真的不够健康。

@:

请大家不要拿父母生你养你之类的道德绑架,你不是他你永远不知道他的真实感受,如果有的选没有人会想要跟自己父母决裂。

▶很多网友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

@:

我觉得我能感同身受,我和家人还有联系,但每次我都不会主动打电话。小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一致都想到死,什么都管我,包括我交朋友,穿衣服,头发,现在大了回家每次穿衣服都要管着我,在同学门前不给面子,反正读书的时候根本不想回家,过年回家讲他们这样不对的,也不听,说我白眼狼,算了,随便他们

@七月-:

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但是还好我及时发现了我的性格缺陷,并不断改正,现在和父母的关系还不错。其实,父母不是圣人,哪能不犯错?父母是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但他们对孩子也并无恶意啊。想开就好了,自己发现问题时慢慢地改变自己就好了,何必要深陷在“埋怨父母”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呢?

@LOUIS-BANG:

还是心态问题和在成长的中三观塑造 我父母也是这样的教育的方式 从小要去最好的学校 想尽办法给我送去江苏的私立学校 高中毕业后一定要出国 当然我我没有这个人取得那么高的成绩 但是我依旧还记得父母的幸苦和望子成龙的心切 我觉得可以不恋家 但也得要知道有个家

@:

讲真,谁的父母没有一点小问题,只不过是你要采取什么态度去看待这件事情,我从小家教超严格,总是被父母锤,导致我性格内向,但是这玩意是可以练出来的。如果你父母不供你读书,你现在去打个工试试?你应该反思一下自个。

@小涵涵小小赵:

这个东西没法评判 因为我也有一个同学类似这样父母 她也考上不错的大学 凭着自己的努力出国留学 不过留学的目的也是避开父母 在国内她因为抑郁已经自杀过几次了

▶有人替父母鸣不平,他们的心声谁来听?

@小XX武:

等你们有了孩子,就知道为人父母,到底要放弃多少,背负多少,付出多少。父母那最灿烂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谁。那是用一生来养育的。还什么没有孩子愿意跟父母决裂,好像父母付出这么多就是为了把孩子养残一样。父母为了养孩子而付出的一切都应该无视,只有父母犯的错无法原谅系列。

@战略高手V:

新媒体是年轻人的阵地,所以网上都是年轻人的思想和主张。父母在这里没有话语权,一群年轻人在这里数落父母的种种不是,只字不提自己的不是。如果永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权益,这个社会是不是都要为你让路?人生本就是和别人的宽容磨合,有驰有张,才能走得更远。

网上的争论还在持续……

王猛说他写这篇万字书,是为了年轻父母一个参考: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那么作为子女,是否也有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管父母还是子女,都该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吧。

为您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邮箱: liuxu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