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文|屠思齐
十四岁那年夏天,张菱黎(本文提到所有的人物均采用化名)独自离家登上了从广州飞往纽约肯尼迪机场的航班。她和她这代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样,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自出生起,就是承载了全家的爱和希望的掌上明珠。她的母亲是当地市级医院的医生,父亲是一个中小型医疗器械公司的商业合伙人。他们做出了和几万中国上中产家庭一样的决定——送子女去十几万公里远的美国读私立高中。于是菱黎乘坐了十四小时的商务舱航班,换上学校的接送大巴,再颠簸两小时后终于到了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的一个典型新英格兰小镇。她的父母期望她就此能远离应试教育的压力,远离为了备战高考的无尽习题,自由自在地成长,有光明而快乐的未来。为此他们每年需要支付至少五万美金(相当于三十多万人民币)的学费和生活费。这场远隔重洋的“小别离”而带来的情感代价更是难以计算。
到达美国的私立高中以后,菱黎发现自己过上了教学楼、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一有假期她就和在广州备考托福时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去纽约“放风”,一年也就两三次这样的机会。到了纽约,他们的主要行程就是去吃正宗的中餐,喝上几杯奶茶,做个美甲,过回他们在国内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这些旅行自然需要在家长和学校都知情同意才可成行。在学校的时候,她发现和美国人做朋友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容易。她对美国高中生的派对文化和他们热衷的美式橄榄球毫无兴趣。她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的美国同学有点“呆”,也不想和他们进行过多的交流。在这个她口中的“村里”的学校待久了,她变得郁郁寡欢,每年只盼着回家,能回到广州这个美食之都吃香喝辣。
十六岁的吴法兰也走过了类似旅程,从上海到达了马里兰州的一所寄宿学校。法兰其实出生在美国,不过只在美国待了几个月,他赴美读博的父母就取得了生物学学位,带着他一起回到上海工作。法兰对于让自己变得更“美式”有着极大的热情。他在美国高中关系最好的同学是个墨西哥裔美国人,谈起和好友一起到墨西哥过感恩节的经历,他两眼发光,骄傲之情溢于言表。“那真的到没有中国人的地方,我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没有用我的母语进行交流。完全用外语交流,既然在这个地方能生存九天。那我确实是有自理能力啊,交流能力啊,社交能力啊。”法兰对他在美国高中新习得的这些技能非常满意。他也提到了自己还在中国读高中的朋友们似乎缺乏机会锻炼这些能力。同时,他热爱上海,希望能在毕业之后有机会外派回到上海工作。
菱黎和法兰是众多踏上漫漫教育旅程赴美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的缩影。赴美留学低龄化近年来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众多独生子女,在十四岁甚至更早,离开父母的陪伴独自远赴重洋,公众讨论中经常诘问这个经济投入和情感消耗都颇高的选择是否值得。对于这个跨国教育选择的利弊分析,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将把重点放在展现这些城市上中产家庭做出这个教育选择背后的结构性成因以及这些家庭的切身经历。同时,在新冠疫情影响的当下,进一步探讨对于“全球公民“想象的影响。在2015到2017年之间,本文作者在北上广访谈了近百名曾经或者现在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学生家长和辅助他们申请的教育咨询从业人员。中国上中产家庭送独生子女赴美读高中不仅是个相对新的跨国教育移民实践,更是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巨变和上中产阶层崛起的窗口。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赴美读高中的学生人数从637人一路飙涨到46125人。这个群体在美国被称为“空降学生”,意指没有父母陪伴,如同被直升机空投到陌生地界的一群学生。在中国语境中,他们常被称做“美高学生”。赴美读高中的潮流兴起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在九十年代经济腾飞的时刻,但相比中国大陆,毕竟人数有限。而中国青少年独自赴美求学其实也由来已久。早在清末就有容闳主导的幼童赴美留学计划。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前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出洋时年龄从12岁到15岁不等。这波留学生肩负了现代化的使命,也是清政府的强弩之末。其中不乏后来颇为著名的外交官唐绍仪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人才。清末的留美幼童大抵是走向衰亡帝国的困兽之斗,而新一代的“美高”学生则体现了了全球化视角下个人命运和崛起的中国之间的交织。通过理解这些上中产家庭的教育选择,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崛起的中国上中产阶层和教育移民给他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希望能以此为起点,激发读者对于公民身份、跨国教育以及全球中产阶层生产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赴美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和其他国际学生人数对比,2005-2015。图表为作者分析美国公民与移民服务数据( and )所得。
新兴的中国城市上中产阶层和“全球中产阶层”:财富与不安并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逐渐从一个造福众人的“财富创造”阶段走向了一小部分人得利的“财富积聚”阶段 (Xiang and Shen 2009)。城市上中产阶层应运而生,成为了邓小平所称的“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的中产阶层”的定义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此处不多赘述。本文将这个群体定义为“上中产阶层“的标杆是他们共有的“美国私立高中”这一教育消费。所有被访者都表示每年几万美金的“外包”教育投入对他们来说没有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且没有改变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不少甚至把这个教育消费作为一种投资来理解。比如张女士就提到,“高中四年,大学四年,研究生两年,正好五百万一套两房,现在我们这边小区的房子至少八百万,一套房子换孩子读十年书,我觉得挺值得的。一套房子是可以预见的未来,读十年书是不可以预见的未来。” 张女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儿子今年十六岁,在美国知名寄宿学校读书。她自己曾经是小学英语老师,为了儿子教育辞职在家做了全职母亲。在替儿子申请美高的过程中,她每日投入大量时间,悉心查阅每所学校的英语网站,大约浏览了近百所学校。像张女士为了孩子的教育耗尽了心血的母亲不在少数。
像张女士这样的家庭似乎很难被称作“中产阶级”,也许“新富”、“富裕”甚至“精英”更符合大众对他们的财富认知。但是在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他们都自称“中产”。在他们心中,要像马云马化腾级别的财富才能称为“有钱人”或者“富人”。本文就采用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把他们归为”上中产阶层”。不过这个归类也不仅仅是由于他们的自我认知。这些家长中有基层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医生、中小企业业主、跨国公司中层管理人、科技公司工程师,他们年入百万,在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拥有房产,客观来讲,至少是中国的收入和财富的前5%,甚至可能是前1%。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经济地位长期有保障,同时由于不是政治精英,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是“特权”阶层。另外一点在于美国top30名校留学,其中不少家庭的生活并不奢华,他们把教育当成头等大事,自愿把大量的财富和收入投入独生子女的教育,从而不觉得是负担。
这个上中产家长群体大多生于六七十年代,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经历诸多中国的大事件:七十年代“文革”残留的影响、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七十年代末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个政策也让他们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孩子)。有一些家庭在这几十年的巨变中曾经历过家产一夜之间不复存在的噩梦,但更多家庭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依靠改革开放,跃升到了当下的经济财富地位。这些家长大多在幼时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贫穷和苦难,他们的父母大多不曾富有。由此他们相信自己是靠个人努力、教育和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了股市或者房市的投资而实现了阶层跃升,从而过上了和他们父母一辈完全不同的生活,现在他们的子女又在经历和他们的亲身经历完全不同的童年和青少年。但正因为代际间巨大的不同,他们即使经济上感到宽裕稳定,却对子女的未来感到非常焦虑。在教育市场逐渐开放的当下,他们突然发现了很多之前对他们来说闻所未闻的教育选择,却又无法诉诸个人经验或者是祖辈的经验来指导子女的升学选择。他们由此和“全球中产阶层”( Class) 有了相似的教育焦虑。亚洲其他国家的家长(如韩国、印度)都希望通过送孩子去西方国家求学从而将经济资本转换为全球通行的文化和社会资本,从而让孩子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蓝佩嘉 (2018)对于台湾中产阶级的教育实践研究也显示台湾中产家长采用“全球化的安全策略”( ), 试图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跨国教育来让孩子加强竞争力。
将孩子“空投”到美国私立高中的“外包”教育终究是个高风险的投资,其风险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马颖毅 (2020) 最新的研究显示美高学生虽然英语水平比去美国读本科的学生有显著优势,但在美国“名校”的录取结果上,他们并没有显著优势。一纸美国私立高中毕业证书可能既无法保证美国“名校”的录取结果,也无法保证他们拥有全球自由流动的未来。不过鉴于“美高”留学这个跨国教育选择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这大抵是构建“全球中产阶层”的重要过程,而非一个“阶层再生产”的过程。家长们很少把这个教育投资和教育策略解释为寻求子女的阶层跃升甚至是阶层稳固的过程,反而他们更多把它解释为基于他们自身的阶层优势能给子女提供的机会和选择。
流动的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
这些城市上中产的孩子大多生于世纪之交,是所谓的“零零后”。这些孩子和美国的“Z世代”一样,从出生就对网络和电子设备非常熟悉。腾讯2019年发布的《00后研究报告》将他们这代人描述为“进取的新世代”:表现出明显的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拥有着“世界公民”的胸襟,同时有更高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虽然腾讯的报告是为了指导消费市场,进一步刺激针对年轻一代的消费,其中的确捕捉到了城市00后的两大特征:他们比起其他代际似乎更加“爱国”,但同时也更加向往“世界主义”。
“空降学生”在尚在构建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只身到了陌生的美国高中课堂,由此他们对”世界公民“的理解、对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以及对于中美任何一国的归属感变得比同龄人更为复杂。在中国度过童年,在美国度过青春期,这些学生是否就自动变成了康德想象的“世界公民”了呢?他们在文化、政治、法律意义上归属于哪个国家?这些“空降”学生要如何处理那些中间地带?
社会学家冯文 (Fong 2010) 在她2010年出版的《重释伊甸园》( )一书中描述了早一代的中国留学生想要通过出国求学实现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公民身份到发达国家公民身份的转变。这个转变很多时候并非是法律意义上的,并非指加入了发达国际的国籍,换了别国的护照,很多时候指的是文化和政治上的转变。法律学者 (2009)进一步指出了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身份,不论是基于出生地还是基于血缘,都是出生时的“抽奖”,而移民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新的权利、自由、资格的渴望。然而,在这个“空降学生”的案例中,归属感和广义上的公民身份的构建不仅关乎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地缘政治和相应的政策角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日常在中美两国之间穿梭的不同的实际体验。
零零后的“空降学生”大多成长于大城市,会选择送他们赴美读高中的家庭大多本身也比较面向全球。这些学生也大多过着消费意义上的“国际化”生活:比如从小就有国际旅行的机会、消费全球各地的产品等。如果我们将“世界主义”定义为一种面向全球而非局限本国的态度和实践,“空降学生”们未必能通过赴美读高中就变得更加有“世界主义”倾向。努斯鲍姆( 1994)曾经这样描述拥有“世界主义”面向的人的孤独:
成为一个世界公民通常是件孤独的事情。事实上,如同第欧根尼所述,这是一种自我放逐——离开了本土事实的舒适氛围,离开了爱国主义情绪的温暖环绕,离开了自得自满的美妙剧情…如果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就热爱和信任其父母,那么以一脉相承的方式构建公民身份将是诱人的,即在理想化的国家形象中找到一个代理家长代替其思考… 世界主义并不提供这种庇护:它只提供理性和对人性的热爱,有时这比起其他形式的归属感会黯然失色。
事实上很多“空降学生”到达的美国私立高中也并不国际化。他们只是“空降”到了典型的美国青少年社会,有时还伴随着中国学生不习惯的派对文化、低龄饮酒嗑药以及约会文化。这些“空降学生”由此发展出了不同的路径:如同文章开头的法兰在和美国学生和其他非中国的国际学生的接触中变得更加“世界主义”,觉得世界是任由他们徜徉的舞台,接近社会学家Craig ( 2003)所描述的“世界主义精英”( )。法兰到了美国之后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不仅放弃了亚洲学生更为喜欢的足球,踢起了美式足球,还交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一再向我强调和自己族裔以外的人交朋友以及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的重要性,为能够生活在一个“地球村“而倍感欣喜,骄傲地跟我分享手机上有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各国友人的联系方式。不过他眼中的“地球村”也好,美国社会也好,都似乎只是他所在的精英学校的缩影。而菱黎们则在跨国求学的过程中回归了让他们感到舒适的“中国性”(-ness),体现为主要交友圈是其他中国学生,在中国食物中寻找心灵慰藉。北京女孩陈爽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文化不同,我觉得没有特别多可以跟你聊的,如果聊的话只能是尬聊……我跟你生活不一样,你每天回家,然后你家里人都说美国人这套,然后我从小也不在美国长大。” 她提到除了在学校一起做项目会和美国本土学生有较多交流之外,其他“尬聊”也完全没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这些家境优渥的学生看来,中美全球经济文化地位势均力敌,有些学生并无动力去“融入美国社会”。虽然他们从高中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可能需要至少在美国停留十年,但是有些学生在年少时就决定最终会返回中国,所以和早期移民相比,部分“空降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压力要迅速融入当地环境。在不过毕竟在我访谈大部分学生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成年,很多想法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继续跟踪回访他们的想法就很有必要。
族裔身份和多元化的成功观
中国“空降学生”抵达美国高中校园之初,根据他们自己的描述,大多想要交很多“金发碧眼”的美国朋友。然而他们迅速被贴上了“国际学生”、“中国学生”、“亚洲学生”等标签。突然变成了少数族裔,这对于大多习惯了自己是社会绝对主流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新的挑战。他们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族裔、国族身份,甚至被迫要在现存的美国的种族社会层级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他们的经历虽然和以下三个群体有交叉之处和他们的经历相对有可比性的有三个群体,但实际体验却又与众不同。其一是是1.5代亚裔移民。1.5代亚裔移民指的是在14-16岁到达美国的移民,和“空降学生”到达美国时年龄相仿。这个群体因为到达美国的年龄比较小,所以不被归为一代移民,而是介于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移民的小孩)之间。但和1.5代移民相比,“空降学生”没有举家移民,所以归属感和求学体验就也会和1.5代移民有所不同。他们事实上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的假期会回到国内,还是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可以和他们的父母一起体验中国城市的上中产生活。其二是其他的到美国读本科和研究的国际学生。但“空降学生”由于要在美国度过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段,同时家人也不在身边,身份认同的体验也会因此不同。比如赴美读本科,尤其是读研的学生有大量会选择理工科,而不少“空降学生”由于积累了不少美国学校适用的文化资本,会更多地选择人文社科专业。同时“空降学生”由于已经在美国待了三四年,通常进入大学不再需要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求学体验就会和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不太一样。其三是高技术移民,即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事相对专业职业的移民群体。现有的关于高技术移民的研究很多都关注他们作为人力资本的流动。这些“空降学生”要是留在美国工作,将会成为高技术移民。当我们把“空降学生”和这三类群体比较的时候,会发现他们还是体现出了自身的特性:他们大多不把自己当成移民,毕竟他们流动到美国主要是为了求学,并没有明确地永久居留的意愿。同时但凡他们感受到了不被主流接受赴美国高中留学,他们很轻易就能回到自己的“中国”或者“外来者”的身份认同,因为他们本身对此接受度较高。他们比较能接受“中国”或者“国际”学生的标签,偶尔也自我认同为“亚裔”,但后者相对比较少自己主动提及。他们也许相对赴美读研究生甚至本科的中国学生以及在美国的亚裔对“成功”有着更多元化的理解。 Lee和周敏 (2015) 对亚裔美国人的研究显示赴美国高中留学,移民时代丨赴美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全球公民想象能否成真?,亚裔父母受到传统文化和移民求安定的文化的双重影响,大多还有比较单一的成功观,比如追求高分和稳定的工作。然而这代“空降学生”由于父母相对开明和经济有所保障,大部分都能追求他们自己的梦想,不少也的确在美国读高中的过程中寻找到了新的兴趣和职业方向。即使他们寻找到的路径和父母想的并不一样,大多父母都会在经历一轮自我说服之后,支持他们的决定。
高星逸十三岁从北京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读高中,在读高中第一年加入了合唱团,发现自己非常热爱唱歌,在美国老师的鼓励下,上了更多声乐课程,最终转向了艺术院校,现在走上了歌剧演唱家的职业道路。她妈妈诚实地说,“我们最开始也不支持,她跟我们说的时候,我们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就是她的老师啊,我们搞艺术的朋友啊,都很支持她。那时候感觉还是个孩子,就是这样。你能感觉到这种兴趣下,每个半年都有巨大的变化。不管是专业技能上,形象啊,包括自己选择课程,对生活的计划上,都在变。真的我觉得是,兴趣太重要了。作为父母特别明显能看到。” 而来自上海的王熙媛则更加放飞自我。她在完成高中学业之后,用一年的“间隔年” 在世界各地游学,探索自己的兴趣: 在英国上了厨艺学校,在柏林学了两个月摄影,在佛罗伦萨学习了影片剪辑,在柬埔寨照顾大象,又回到上海完成了瑜伽老师的训练。熙媛毕业于美国最有名的私立高中之一,同时又被学术传统浓厚的名校录取。她能够进行这么一场“饭祷爱”(语出电影《eat, pray, love》)式的“间隔年”旅行和学习,自然离不开家人情感和经济的双重支持,是大多家庭无法负担的奢侈,但这也体现了这个群体的学生和他们家长的独特性。不少中国家长本来做这个教育选择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孩子能够避开应试教育,各方面全面发展,他们同时也选择了不确定性,做好了准备接受“空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更强的自主性,会花更多时间寻找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并可能会选择在他们看来更加不稳定的职业道路。
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公民” 的想象是否依然可能?
新冠疫情的当下,这些低龄的“空降学生“似乎成了烫手山芋。美国方面,高中和大学纷纷关闭宿舍,要求学生尽快撤离,清空宿舍。与此同时,由于疫情于初期在中国较为严重,美国的排外和歧视亚裔的情绪达到了近年来新高,亚裔当街被言语乃至暴力袭击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中国方面,由于担心第二波疫情来袭,从三月底就开始严格控制国际航班进入中国各大城市,导致一票难求,机票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天价机票的坊间传闻不绝于耳。虽然外交部会同教育部、民航局、各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于4月11日至5月2日开通专门面向全美中小学留学生的临时航班,分4批次、共8架次,总计接回在美中小学留学生逾1500人,但是仍然有大量留学生滞留海外。中美就通航的角力也仍在进行:美方一度发布禁令,从6月16日起禁止所有中国航空公司的商业客机航班飞往美国。现在双方政策都略有放宽,但依然无法自由往来。不少低龄留学生感觉仿佛腹背受敌,回不去的家园,留不下的校园。我曾经访过的一个美高学生,现在某美国知名大学读书,写了一首rap,题为《我想回家》,发在微信公众号上:
爸妈,我想回家
从不敢真的说出这句话
但我想回家
爸妈,我想回家
外面的世界太乱,我有点怕
我想回家
爸妈,我想回家
睡不着觉
从纽约到北京
在查看机票
爸妈,我想回家
可屋外的雨一直在下
我好像回不去家
反复出现的“我想回家”捕捉到了很多低龄留学生的心理,同时也反应了他们独自在海外面对这场危机的害怕和无助。我的访谈对象中最小的一批未成年的留学生大多赶在美国封锁之前,全副武装,辗转飞回了国内,而成年的“空降学生”大多已经开始在美国读大学,基本都滞留在了美国。菱黎春节之前就回到了广州,出于对疫情的担心,没有回到美国。法兰和陈爽都留在了美国自我居家隔离。熙媛的父母在疫情全面爆发之前就来美国拜访她,一家一起租了临时居所共同面对这个危机。
这场疫情放大了很多现有的问题,其中低龄留学生的归属感和公民身份的流动性进一步受到了挑战。王爱华(Ong 1999)提出的“弹性的公民身份”( )指出了个体如何技巧性在各种政治经济情况下不受限于某国的公民身份,而灵活地整合各国提供的便利便宜。“空降学生”的求学历程看似很符合她描述的“弹性公民身份”,能够负担起高额学费的中国家庭“外包”了高中教育给美国私立高中,但大量的中国学生即使最初试图变得更“美式”,似乎最终大多反而加强了中国身份的认同。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当国与国的边界变得日渐清晰分明。“空降学生”的教育实践,本该是一场跨国主义()的胜利,得以享受全球化时代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在全球疫情来临之前,虽然各国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开始抬头,但至少“世界公民”的想象依然存在。即使有些学生困惑于他们所处的中间地带,矛盾地一边感到自己可以同时在两个国家找到归属,一边又觉得自己并不属于任何一边,但曾经他们在感到自己“无根”()的时候还能转向一个“世界公民”的愿景:可以依靠自己在美国多年积累的教育和文化资本,自由在全球各国生活和工作。然而疫情放大了现有的民族国家的各种限制,移民政策可能随时会改变,国门或许会突然紧闭,无国界无障碍可自由流通的世界似乎越来越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想象,而不再是可以实现的现实。
参考文献:
, Craig. 2003. “‘ ’in the .” 3 (4): 531–53.
Fong, . 2010. : and the Quest for in the World. Press.
Lan, Pei-Chia. 2018. : , , and Class in and the US. 1 . , : Press.
, C. 1994. “ and .” 19 (5): 3–34.
Ong, Aihwa. 1999. . Duke Press.
, . 2009. The : and . , Mass: Press.
Xiang, Biao, and Wei Shen. 2009. “ and in China.” of , and in China, 29 (5): 513–22.
投稿邮箱:
去美国读高中留学,新加坡高中生去留学,初中生留学新加坡的条件
初中生留学新加坡的条件
新加坡中学基本都是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在孩子的中学阶段,选择去新加坡留学是非常不错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留学新加坡的条件,欢迎参考!
【初中生留学新加坡的条件】
初中生去新加坡留学条件:初中在读
初中在读生必须先到新加坡参加政府中学预备班就读3-6个月美国top30名校留学,然后参加新加坡AEIS考试,合格者将会被新加坡政府安排进相应的中学与年级。由于中国的中文教育与新加坡的英文教育相差悬殊,因此中国的初中生申请新加坡中学的时候一般都需要降1-2级,例如中国初二已经读完的学生申请新加坡政府中学一般需要从初二甚至是初一开始读。
初中生去新加坡留学条件:初中毕业
初中毕业生由于新加坡的中学四年级不可以插班,所以中国初中毕业生顶多可以进入新加坡政府中学三年级,在读完中四之后可以参加O水准考试。如果申请中三,也是需要参加新加坡AEIS考试。
或者可以直接报读新加坡O水准预备班,大概需要1-2年的时间读完课程然后参加新加坡的O水准考试,考取理工学院或者初级学院。
初中生去新加坡留学:新加坡AEIS考试
新加坡政府中小学国际学生统一入学考试( for ,AEIS)是由新加坡教育部专为有意申请就读新加坡政府中、小学的国际学生统一组织、安排的入学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9月或10月。顺利通过该考试的国际学生将在次年1月份直接入读新加坡政府中、小学。
新加坡AEIS考试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即英文与数学。考试将主要考核考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数学计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新加坡教育部将会根据各公立学校的空缺学额情况、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及考生的所在住址,为顺利通过该考试的学生安排合适的学校就读。
有意申请就读新加坡政府中、小学的国际学生需要认识到,英文是新加坡教育的媒介语言。因此,特别提醒所有参加AEIS考试的考生,在考试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中生去新加坡留学:新加坡O水准考试
新加坡剑桥O水准考试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统一考试,参加O水准考试的中学生可按照成绩的高低,分别进入初级学院和高级中学、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学生也可以凭O水准成绩申请英联邦其他国家的初级学院或大学课程预备班学习。
年龄在15—24岁之间均可报名,O水准考试的报名时间通常是每年三月份中下旬,考试时间从6月初一直持续到11月。所以外国学生在考试期间一定要复习并取得有效居留新加坡的学生准证,避免考试期间来回往返于中国和新加坡。
O水准的考试试卷为全英文,考生要用英文回答。考试共有12门考试科目,设有七门课程,包括商业、华文、数学基础、高级数学、计算机、会计、化学和物理。其中英文,汉语,数学,人文学(地理历史)是必选科目。报考者可任意选取其它4门进行考试,其中成绩最高的6门科目的平均分作为报考者的最后成绩。
【初中生出国留学的条件】
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个好的未来成了很多家长的心愿,初中生毕业生去国外上高中,一般可选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大多要求学生至少完成高中课程,有的还要求学生有大学在读学历。
美国初中生留学条件
与高中生去美国读大学不同,初中生赴美读高中的条件似乎放宽了很多。不再需要TOEFL或IELST成绩,只要考取SLEP考试达到42分以上即可(当然每个高中根据其要求可能会要求更高的分数),这种考试在全国各大一级城市均有密集的考点,考试内容 和形式都比TOEFL简单很多。除此之外,学生初中三年的平均成绩最好在80%以上,如果想申请美国排名前50的高中则最好提供ssat成绩。总之,初中生入学应达到以下条件:(1)有SLEP考试成绩去美国读高中留学,至少42分以上;(2)初中平均成绩达到80%以上;(3)申请名校需提供Ssat成绩
英国初中生留学条件
去英国读高中,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求学生提供雅思成绩,学校会安排相应的笔试和面试录取学生。如果想申请较好的高中学校,学生最好能提供雅思成绩,同时,这些学校的入学考试难度也会增加。初中毕业生到英国后,需再读一年预科性质的课程才能进入高中就读,不过英国的高中课程为两年。
澳大利亚初中生留学条件
去澳洲读高中,必须具备国内初中毕业证书,并且要有高中或职高、技校录取通知书。如果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雅思成绩,一般需要先读半年语言课程,然后再上澳洲的10、11、12年级,如果学生雅思成绩达到5.5分,可免去半年语言课程。新西兰高中的申请条件和澳洲高中相似。
国内的初中毕业生申请美国的高中课程,一般要先在国内进行英语测试新加坡高中生去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申请不同的学校。申请成功后,学生将在美国就读10、11、12年级。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学校将要求学生重读9年级。
新西兰初中生留学条件
只要申请人在新西兰报读的中学学历与其现有的国内中学学历相当并且申请人成绩基本上符合要求,在名额允许的情况下,新西兰的中学通常都会录取。新西兰的中学通常会评估申请人在国内中学的成绩,有的新西兰中学还要求品行记录及老师的推荐信。到新西兰读中学没有强制的语言要求(如雅思成绩)。中国中学留学生可在一年中任何时间入学。学校可能会给学生进行一次测验,以确定你的学习水平,按照你的.水平给你分年级。学生签证的资金担保(主要是生活费用担保)按总留学时间准备每年1.5万新西兰元以上。
新加坡初中生留学条件
新加坡是个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留学的国家,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小学以及中学的费用都比较低,如果是公立学校,通常一年的学费在1000新加坡币左右,所以对于有意去留学的学生来说,只需要准备一定的生活费用就可以了;二是很多家长关心的语言问题新加坡高中生去留学,新加坡的中、小学基本都是实行英文和中文双语教学的去美国读高中留学,新加坡高中生去留学,初中生留学新加坡的条件,而且英语和汉语在整个国家也是普遍使用的,新加坡距离我国较近,在文化上与我国更是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到那里留学不需要太长的适应期。申请新加坡中小学预备班,申请时不需要提供语言成绩。申请新加坡公立中小学,申请时必须通过新加坡政府组织的中小学插班考试,考试科目为英文和数学。申请留学新加坡私立及国际学校,申请时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英文和数学。
加拿大初中生留学条件
初中生去加拿大学习与高中生一样,可以选择公立教育局和私立高中。初中生年龄小,去加拿大适应语言的时间更短,虽然独立生活的能力稍弱,但有老师和教学助理的帮助,他们还是能很好的学习和生活。加拿大中学一般会要求学生提供SLEP成绩,如果没有,可以先到学校ESL语言中心就读,语言测试合格。加拿大的留学费用大约15万元人民币一年(学费加生活费)。其中,交通费每月600加币左右,伙食费每月150加币左右,全年住校或家庭住宿费为8000-10000加币左右。
日本初中留学条件
.本人最终毕业学校成绩证明。经济担保人(年收入12万元人民币)收入证明,在职证明。本人及经济担保人的户口、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由当地公证部门开具的与担保人关系的公证书。相当于3万美金的银行存款证明。8-12张蓝底小二寸照片(不能用数码照片)。日语学历证明,通常要达到360学时或达到日语三级以上。日语水平。申请时日语应达到日语能力测试N5、J。testE/F级相当的水平。学习期间原则上是3个月、180学时以上。当然比不是说没有上述证书就通不过,要结合学习能力综合判断。经济支付能力。人民币的金额为20万元,日元的金额为300万日元,美元的金额为3万美元。存款证明开美元、日元或人民币都可以。
【初中生留学新加坡的条件】相关文章:
新加坡高中留学条件10-23
初中生新加坡留学方案10-09
初中生赴新加坡留学方案10-06
关于初中生新加坡留学方案解析10-07
初中生赴新加坡留学注意事项10-20
新加坡留学新加坡留学的十大好处08-26
新加坡留学的过程09-29
新加坡留学的分析09-25
新加坡留学的误区09-22
新加坡留学的介绍09-20
留学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留学》环球资讯:JHU公布24Fall新生录取画像,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留学前线
#1
八大港校多个学院宣布“申请延期”,最晚到5月还能申
香港大学本次官方更新了“10+”个专业的申请截止时间,教育学的分支,共有16个!
另外,港科、港城、港浸会、港教育…多所大学也均延期,留学机会依然在!
具体完整的“申请延期”专业项目清单及2024年港校硕士申请干货,可点击下图跳转图文查看。
#2
澳洲留学签证新政已生效
自2024年3月23日起,澳洲移民局已实行一项新的学生签证政策。
本次调整主要为将原有的GTE( ,即真实的临时入境意图)更改为GST( Test,即真实的留学生要求)。
与以往通过开放式短文来评估不同,新政策采用了封闭式的问答(QA)形式。这几个问题强调了几个核心评估点,包括经济和工作状况、对课程的了解,以及课程选择与留学目的地的契合度。
本次新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申请学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或者说主要是为了学习。
具体的专题解析以及澳洲留学政策最新动态,可点击下图跳转图文查看。
#3
2024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暨「留学英才招聘会」信息发布活动在京成功举行
3月26日下午,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24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留学英才招聘会及中国留学论坛信息发布活动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
中心主任王大泉、副主任夏建辉出席活动,来自英国、美国、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德国驻华使馆和官方机构的代表应邀作信息分享。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和新媒体类的26家媒体对活动进行集中报道。
完整的发布会内容及更多“2024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信息,可点击下图跳转图文查看。
#4
2024下半年雅思考试日期全部公布,7-9月考位开放报名
2024年7月-12月共设有22个纸笔考试日期,为了方便每一位考生报考,纸笔考试的日期全部设在周六!目前7月-9月的11个考试日期已经开放报名。
2024年7月-12月共有173个雅思机考日期,除节假日及个别系统维护日期外几乎每天有考试,大量考位供考生们选择!目前7月-9月的89个考试日期已经开放报名。
截至目前,雅思考试在全国104个纸笔考点和97个机考考点提供优质考试服务,覆盖全国48个城市,充分满足不同地区考生的报名需求。考生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就近选择考点参加雅思考试。
#5
JHU(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布新生录取画像
全美TOP10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RD放榜,国内仅录取9名学生,较往年略微缩水(去年RD阶段录取了12名中国学校的学生)。
根据JHU官方网站数据显示,常规录取阶段共有1,749名学生获得录取,而早申阶段则录取了809名学生,共计2,558人组成2028届。
今年RD录取的学生来自52个国家、49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美国的两个领地。
他们中有89名高中生在兼职工作、实习或暑期工作中积累经验;
59名学生在艺术领域表现活跃;
51%参与体育运动;
53%参与政策、公民参与或宣传工作,为社区变革做出贡献。
#6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将成立佛州首个AI学院
南佛罗里达大学( of South ,USF)于近日宣布,将成立一所专注于人工智能(AI)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学院。
USF是佛罗里达州建立的第一所大学,目前也是美国首批宣布计划创建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的大学之一。大学教务长兼学术事务执行副校长 表示,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安全学院将于2025年秋季开学,这将是佛罗里达州第一所在大学内建立的人工智能学院。
#7
达特茅斯学院获1.5亿美元捐赠,将用于加大学生经济援助
近日,达特茅斯学院( )收到一笔高达 1.5 亿美元的捐款,也是该校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捐赠。校方表示,计划将其用于大幅提高对中等收入学生的经济援助( Aid)。
据悉,这笔捐款使得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可以获得经济援助的家庭收入门槛提高近一倍,由原来的 6.5 万美元上升至 12.5 万美元,这在美国所有院校中处于非常领先的位置。
学校宣布,这一经济援助申请门槛将于今年秋季开始生效留学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并适用于即将入学的新生。
国际快讯
#8
韩国医科大学部分教授开始递交辞呈
据韩国医疗界25日透露,韩国全国40所医科大学的大部分教授从当天开始提交辞职书或决定辞职。
韩国全国医科大学教授协会紧急对策委员会25日发表声明称,全国包括汉阳大学、江原大学、建国大学、建阳大学、庆尚大学、启明大学、高丽大学、大邱天主教大学、釜山大学等19所大学的医科大学教授将于当天提交辞呈,在完成对负责的患者诊疗后,将离开所属医院和大学。
#9
东京一大学因收到“炸弹威胁”电子邮件取消入学仪式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位于东京都日野市的日本私立大学明星大学因收到“炸弹威胁”电子邮件,该大学25日决定取消原定于4月1日举办的入学仪式。
日野警署称,大学方面此前收到了“将在4月1日的入学仪式上制造爆炸事件”的电子邮件。据报道,日本警视厅将针对“炸弹威胁”电子邮件展开调查。
明星大学称,该大学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新生共计约2千人。明星大学入学仪式原计划在东京都日野市举行,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内共计约4千人出席。
#10
中国驻美大使馆:在美中国留学生应注意安全
据中国驻美大使馆3月26日消息 中国驻美大使馆提醒在美中国留学生注意安全。
近期,中国驻美国使馆处理多起涉留学生领保案件。中国驻美国使馆谨提醒广大在美中国留学生树立安全风险意识,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与家人保持定期联系,理性处理矛盾纠纷,做到平安留学。如遇紧急情况,请拨打美国报警电话 (可选择中文服务),并联系中国驻美国使领馆寻求协助。
中国驻美国使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
驻美国使馆:+1-202-
驻纽约总领馆:+1-212-
驻旧金山总领馆:+1-415-
驻洛杉矶总领馆:+1-213-
驻芝加哥总领馆:+1-312-
#11
团队与好莱坞高层会晤,电影工业或迎来革命
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人工智能公司近期正在好莱坞举办各种推广活动,希望能向电影制片厂、艺人经纪公司和媒体高管展示名为Sora的最新款人工智能文字生成视频大模型的巨大潜力。有媒体认为,这有可能是“好莱坞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行业会议”,对全球电影工业的发展,或许会产生划时代的巨大影响。
按照最早报道这一新闻的彭博社的说法,希望能让更多的电影人了解、熟悉Sora,相信其具有颠覆传统电影制作方式的潜力。以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和首席运营官布拉德·莱特凯普(Brad )领衔的团队,近期已由总部旧金山杀到了好莱坞,为业内相关人士展现Sora的硬实力。
#12
苹果联合创始人:如果被禁,美国科技巨头都要被调查
近日,苹果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在一档节目中谈及。他声称,如果被禁留学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留学》环球资讯:JHU公布24Fall新生录取画像,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美国科技巨头都要被调查。
沃兹尼亚克说:“能有什么问题?信息可以被监听、监控,你会被追踪?等一下美国top30名校留学,美国的每一家大型科技公司不都有类似的事情吗?”他认为,是一家很好的娱乐内容制作商。
沃兹尼亚克还表示:“反对是出于原则问题,原则是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分清是非,但我认为此事并不涉及到原则。真要讲原则,在针对之前,还有许多其他公司也应被调查。”
官方新闻
#13
教育部:广泛开展校园暴力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
今年3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切实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专门通知,决定从3月25日起,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主题活动。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为重点,指导属地各中小学校以事故为警醒、以问题为导向,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教育常态化开展,保障学生健康安全成长。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联系公安、消防救援等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广泛开展校园暴力和学生欺凌防治、心理健康、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急救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专题教育。
#14
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教育部3月28日举办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教育部当日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出4项具体行动,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开发教育专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科学伦理。
据介绍,4项行动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当日上线“AI学习”专栏,邀请“大咖”谈AI、组织名师教AI、鼓励师生学AI;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升级,支持全民个性化终身学习,上线智能工具增加课堂互动,促进就业、考试、留学等教育服务更加便捷畅通;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大模型从课堂走向应用;将人工智能融入数字教育对外开放,搭建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国方案。
#15
荷兰首相访问北大:呼吁荷中两国学生要成为未来创新的引领者
3月27日上午,在华访问的荷兰首相马克·吕特(Mark Rutte)阁下携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并与师生代表交流、座谈。
吕特首相对北京大学的欢迎表达诚挚谢意。他表示,自己是中国的好朋友,也是北大的老朋友,很高兴再次访问北京大学。青年学生是两国乃至全世界的未来,他们的视野、思想和创新能力将决定未来世界的走向。他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北大,促进荷中两国年轻一代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双方未来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流会上,吕特首相与在座师生就青年交流、荷中经贸往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等主题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交流对话。吕特首相强调教育和科研在推动社会进步、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他鼓励大家不仅要积极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更要勇于参与到荷中两国间日益扩大的交流合作项目中来。
他提道,无论是在科技研发、文化交流,还是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呼吁荷中两国学生不仅要做学习者和实践者,还要成为未来创新的引领者和责任的承担者。
#16
武汉大学回应开设雷军班:招15人本博贯通,培养环节高配置
3月25日,武汉大学官网对校长张平文调研计算机学院进行了报道,文章提到:“就雷军班和机器人系建设方面,张平文希望学院提高站位、布局未来,发挥雷军校友捐赠的重要作用,凝心聚力早日把计算机学院建成国内知名、世界一流的学术高地。”不少网友好奇,雷军班是个什么情况,跟企业家雷军有什么关系?
3月27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在今年高考后,雷军班将向全国招15名本科生,属于计算机专业,吸纳最优秀的有志向的学生就读,本博贯通培养。”工作人员强调:“与其他普通本科班相比,这个班肯定是不一样的。整个培养方面的各个环节都是高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