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田纳西理工大学,8名华人学者当选2019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士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8华人学者当选学会会士。(雷干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Zhu是美国显微镜学会物理科学分会首届会士和现任主任,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3月12日,美国材料研究学会( )宣布授予18位科学家2019年材料研究学会会士的称号,以表彰他们近年来在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全球材料研究的杰出贡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8华人学者当选学会会士。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成立于1973年,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材料学会之一。根据专家推荐,学会(约为14500会员)每年遴选不超过现总数0.2%的并且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会员为其会士。

戴胜教授

戴胜教授,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 (实验室最高等级研究人员),美国田纳西大学化学系教授。1984年和1986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涉及离子液体、多孔碳和氧化物等纳米材料在能源储存、分离和催化中的应用。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在 、 、JACS、Angew Chem Int Edit、 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他人引用30000余次,H-因子85。拥有16个有关离子液体、熔盐和多孔材料在能源中应用的美国发明专利。其研究获得多项奖励包括 S& Award(2002),four R&D100 (2010, 2011, two in 2014)以及 Award等。2014、2015连续两年被汤普森-路透集团评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郭育教授

郭育教授是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Texas A&M )化学工程系陶氏化学冠名教授,同时兼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和电气工程系教授。

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并且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在工业界从事技术研究近20 年时间,主要就任于位于纽约的IBM T. J. 研究中心以及位于硅谷的数据通用半导体分部(Data )等企业。郭育教授于1998 年加入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并建立了著名的薄膜纳米和微电子研究实验室。

郭教授是纳米和微电子研究科学的先驱者。他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固态白炽灯、非易失性存储器、等离子技术、薄膜材料制程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世界记录和技术突破,对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TFT 著作已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广泛的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企业。郭教授也是公认的技术领导者。他曾在全球范围内担任董事会成员和顾问委员,包括ECS 协会在内的众多学术协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大学、企业和各国政府部门等。

郭教授获得的荣誉包括固态科学技术的戈登E.摩尔勋章( E. Moore Medal)、ECS 会员、IEEE 会员、AVS 会员、ECS 电子和光子奖、多项IBM 研发奖项、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杰出研究和创新奖、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新竹)荣誉讲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开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数百次的会议主题演讲和邀请演讲,以及大量的最佳论文奖项等。

雷干城教授

G. Louie (雷干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和数学学士(1972)及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 )。主要从事理论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涵盖了晶体、表面、界面和团簇等电学与力学特性,固体的准粒子和光学激发,块体与低维体系中的电子关联效应,纳米管与纳米结构体系,从头算赝势理论,以及单分子的电输运特性等。发表了超过500篇学术论文,著有多本学术专著,并拥有数项美国国家专利。总引用次数超过42000次(纳米科学论文引用最高的前25名科学家之一),H-因子高达107。曾获美国物理学会计算物理 奖(1996),美国物理学会表面物理-奖(1999),美国远见研究所纳米科技奖(2003), (2012)等奖项。

曾晓成教授

曾晓成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考入李政道先生主持的 物理项目支持赴美深造,1989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博士,1989-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分别作博士后。1993年成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2002-2016年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Willa 冠名及大学讲席教授,2016年成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校长冠名大学讲席教授。

曾晓成长期从事表面界面物理和化学及纳米材料计算和设计的研究,是受限纳米水和冰、疏水性表面、金和硅团簇、纳米催化、二维纳米材料及钙钛矿材料理论模拟领域的国际领军人之一。曾晓成2004年当选为美国古根海姆学者(US ),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美国田纳西理工大学,8名华人学者当选2019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士,2006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B类),200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2011年获美国化学学会中西部奖(第一位华人获奖),20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 ),2017年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表面及界面奖(也是第一位非欧洲科学家获得此奖 & Award)。2012年至现在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纳米尺度()杂志的副主编。

曾晓成已经发表论文并已经指导20名博士生和32名博士后。其中11名博士生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杰出研究生奖。3名博士生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两名博士后获评中科院“百人计划”,一名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青年基金,以及一名获得中组部万人青年拔尖的荣誉。总共21名已经毕业的学生或博士后在美国、中国、日本及印度被聘为教授或副教授。

朱溢眉教授

朱溢眉(Yimei Zhu)教授是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NL)的高级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和石溪大学兼职教授,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名古屋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于1988年加入BNL,担任助理科学家,2002年晋升为终身高级物理学家。他是BNL高级电子显微镜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相关电子系统的凝聚态物理和先进电子显微镜,包括超快显微镜仪器。

Yimei Zhu是美国显微镜学会物理科学分会首届会士和现任主任,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Zhu发表了500多篇期刊评审文章,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0多篇特邀报告。

朱运田教授

朱运田教授现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1983年合肥工业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赴美深造,先后在美国俄勒冈研究生科技学院及德克萨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并于2006年担任该实验室材料物理与应用研究部超导技术中心纳米材料组组长。2007年加盟美国北卡州立大学。2009年任北卡州立大学教授。

2010年12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美国田纳西理工大学,被南京理工大学引进为材料学院院长。朱运田教授主要在纳米晶/超细晶金属与合金、炭纳米管的合成与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曾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材料物理与应用研究部超导技术中心纳米材料组组长。由于在认识纳米材料变形机理和同时提高纳米材料强度与塑性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曾当选美国材料学会会士,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美国金属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高科技学会会士,并获得2010年度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材料加工与制造领域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奖和北卡州立大学杰出研究奖。朱运田教授还曾获ASM国际艾伯特萨维尔奖,TMS领导奖,学会联合会米亚奖等。在《自然:材料》、《自然:纳米技术》、《自然通讯》、《物理评论快报》、《先进材料》等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QS100名校留学,是汤姆森路透集团公布的2016年高应用科学家之一。

王海燕教授

王海燕教授,2002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学位,1998年获南昌大学学士学位。

在来到普渡大学之前,她在德州农工大学任教;2006年至2016年,获助理、副教授、正教授职称,还担任国家科学基金材料研究部项目主任(2013-2015)。在成为教授之前,她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工作,先是担任主任资助的博士后研究员,然后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常任研究员。她是AAAS(2016)、ACerS(2015)和ASM(2014)的研究员,也是TAMES O ‘ Award 2015, ASM Metal 2011, 2008的获奖者。

Zhao 教授

Ji-Cheng Zhao教授于2008年1月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此之前他在纽约/担任了12年(1995年至2007年)的材料科学家和GE 项目/团队负责人。他的研究重点是高通量材料科学方法、相图、计算热力学、扩散、先进合金和涂层的设计以及储氢材料。除了许多材料的创新,他还为开发了一种扩散-多重方法,并共同开发了几个相关的材料性能显微镜工具。他持有48项美国专利,另有16项正在申请中。

Ji-Cheng Zhao是《相平衡与扩散》杂志的副主编,也是《先进工程材料》(Wiley)、《金属间化合物》()、《稀有金属》(施普林格)和《自然科学进展:国际材料》()的编辑委员会成员。2009年整个秋季会议吸引了6200多名与会者,他是四名会议主席之一。他的创新成果在《自然》、《化学与工程》、《材料公报》、《先进工程材料》和《Revi》等杂志上刊登。Ji-Cheng Zhao教授曾两次受邀参加美国国家工程院举办的“工程前沿学术研讨会”(U.S. 2008, U.S.中美2009)。Ji-Cheng Zhao教授还是是2001年通用电气全球研究公司著名的赫尔奖得主,并因“他在推进创新的、最先进的开发方法方面的领导能力而受到表彰,这些方法旨在减少材料发现的周期时间,同时增强工作的健壮性。”他还因其在涂层和高温材料的关键性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以及他的巨大能量和领导能力而获得认可。

自2014年1月起,Ji-Cheng Zhao教授在美国能源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a – e)担任为期三年的项目主任。ARPA-E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一个类似组织,为能源部资助颠覆性技术。

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世界排名,留学天花板!中国女留学生当选美国知名理工大学校长!

前段时间,有一则美国大学“换帅”的消息,震动了整个美国留学圈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世界排名,甚至将余震传回了国内,引起了热议。

伍斯特理工学院(WPI)QS100名校留学,任命来自北京的中国女留学生王劲柳,担任学校的第17任校长。

我们都知道,亚洲人想要在国外创出一番名堂有多困难。

而【亚裔女性+理工大学】这种高反差的背景,更是让人佩服且惊讶,王劲柳女士到底是如何从留学生,成为一校之长的?

01

小MIT,传说中的伍斯特理工

U.S.NEWS今年排名第65名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在中国留学圈中,一直是家长们不熟、但学霸们口口相传的理工神校。

作为美国最早的理工大学之一,WPI坐拥着12项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

例如第一个液体燃料火箭、第一个商业广播电台、不锈钢、第一套不可破译的密码等等…

成为这样一所名校的校长,一定具备着非常优秀的个人素养、以及面临非常激烈的候选人竞争。

王劲柳通过了足足8个月的选拔,才最终成为了WPI第一位华裔女校长。

WPI在官网和wiki百科,是这么描写这位“留学生女校长”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劲柳在北京化工大学的王牌专业获得了材料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随后在千禧年来临之际,申请到西北大学的进行留学交流。数年后在那儿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她并不是博士深造、一路科研的保守发展路子。

王劲柳在西北念完博士后,很快投入了工作中。不仅得到了IBM的offer,在工作期间还获得了7项美国专利。

可以说是科研、事业双丰收了。

除了鼓励WPI本校更多女性学生以外,而她的成功经历也激励了不少中国女生,勇敢申请STEM工科类专业。

这些年来,美国高校在鼓励工科类项目性别多样化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培养出更多和王校长一样,实力强劲的女性工程师:

1.据 报道,近些年来,不少大学都在录取上更“偏爱”有工科背景的女生:

例如WPI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20%;

而MIT前两年的录取率,女性比男性也高出一倍之多;

其他美国名列前茅的理工名校,也在用实际的录取率,告诉想要尝试STEM的女生们,快来申请我们吧!

2.除了录取率以外,今年2月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世界排名,留学天花板!中国女留学生当选美国知名理工大学校长!,启动了1.5亿美元的STEM 研究生计划,鼓励更多女性、少数人群加入这个领域,获得科研机会和职位。

3.密歇根大学的“女性科学与工程 (Women in and )”就是一个为STEM专业女生和少数群体设立的计划,它为女性STEM学生提供各类人脉、实习和工作机会。

02

引领世界名校的女校长们

除了王劲柳以外,世界上还有不少顶尖大学在由优秀的女性带领。

根据《泰晤士报》2023年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的显示,目前的大学中有48所由女性领导。

这比去年由女性领导的43所大学有所增加,目前已占世界前200所大学的四分之一。我们来看一部分案例~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

Sally

萨莉·科恩布鲁思于2023年1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第18任院长。

她也是麻省理工学院162年历史上第二位女性领导者。

的学术背景是细胞生物学。她获得了威廉姆斯学院的政治学学位和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学位。

她还在洛克菲勒大学攻读分子肿瘤学博士学位。曾任杜克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和癌症生物学教授。

推荐专业:

麻省理工金融

加州伯克利校长

Carol

卡罗尔·克里斯特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位女校长。

她曾在1994年至2000年间担任伯克利分校的执行副校长和教务长。

在回到伯克利之前,她曾担任顶尖文理学院史密斯学院的院长十多年。同时,她也是著名的维多利亚文学奖获得者。

推荐专业:

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EECS)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

伊丽莎白·麦吉尔于2022年7月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校长。

在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前,伊丽莎白是弗吉尼亚大学的执行副校长兼教务长。

在此之前,她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法学院院长。

麦吉尔在耶鲁大学完成了历史学士学位,然后在美国最高法院工作,从事政治生涯。

推荐专业:

宾大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康奈尔大学校长

E.

曾任密歇根大学教务长的玛莎·波拉克于2017年就任康奈尔大学第14任校长。

她的研究专业是人工智能,在领域内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密歇根大学期间,波拉克获得了戈达德力量奖,以表彰她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为增加女性和代表性不足的少数群体的代表性和支持所做的努力。

推荐专业:

康奈尔大学鲍尔斯CIS计算机院

华盛顿大学校长

Ana Mari Cauce

Ana Mari Cauce是华盛顿大学首位女性常任校长,也是该校首位拉丁裔校长。

自1986年以来,她一直是华盛顿大学的教员,2015年3月成为临时校长,2015年10月被任命为校长。

考克的学术专长是心理学,她于1982年获得耶鲁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学位。随后,她获得了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儿童临床和社区心理学,

考克仍然活跃在课堂上,并继续教授和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

她帮助创立了该大学的“哈士奇承诺”,该承诺帮助符合条件的华盛顿学生cover全额学费。

推荐专业:

华盛顿大学公共健康学院

2023届毕业生合影

END

Women in STEM的热潮来了

女生申请STEM专业到底有没有“被优待”,一直都是留学届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对于非常重视的美国大学们来说,保持课程的性别平衡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一直以来,STEM专业都是理工科的代名词,申请都是以男性为主导,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女生在录取中就会默认有更高的录取几率。

但不论录取几率如何,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于这个专业是否真实地感兴趣!

前几天发表的(点击可查看),再次表明STEM专业包含的领域越来越多,不再仅仅是计算机、工程学的代名词,不少新增专业也吸引来了众多跨领域人才。

例如,在7月12日的新增列表中,甚至包括了心理学和人类学,这两门非常“偏文”的项目。

所以,对于STEM感兴趣的同学们,不要再犹豫了,新的申请季即将开始,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小德建议意向美国留学的同学,一定要抓住机会,早准备,早规划,早申请,早入学!欢迎大家随时添加小助手咨询~

一手留学资料共享

最新录取案例解读

一对一选校选专业

扫码添加小助手:交流群丨听讲座丨领资料丨做评估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钱学森: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 2005 年 3 月 29 日下午在 301 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

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编者注:2023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2周年,重温钱老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以表纪念。这可能是他本人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答,钱老回望的是他学生时代的加州理工学院,却对我们如今的人才培养仍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整理 | 涂元季、顾吉环、李明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我是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

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美国加州理工大学,钱学森: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 “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

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 93 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美国top30名校留学,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

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

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

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我今年已 90 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09 年11月5日11版:文化,原标题为《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特 别 提 示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为您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邮箱: liuxu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