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奥托·夏莫:停止命令和控制,管理需要留白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我第一次认识到这种不完整性,是在加入位于波士顿附近坎布里奇(Cambridge)小镇的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学习中心的时候。

作者 | 奥托·夏莫

来源 | 领教工坊 (ID:)

“领教工坊”,以专业私董会领航的企业家与核心高管教育机构:长期陪伴一流企业家,成就美好企业。

“我们已经从管理转向领导力,现在又要超越领导力,转入启发激励。”很多管理者会因此感到“心很累”。但按理说,这些领导方式的转型其实是不断地给管理者松绑减负的,为何大家却常常谈之色变呢?

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资深讲师奥托教授认为,领导力是一种系统感知和塑造未来的能力,领导者必须帮助人们接近激发灵感、直觉、想象力的源头。他在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彼得·圣吉的故事,就是想要启发我们:特意留白的画布也许更能绘出斑斓的风景。

管理是“把事情办妥”,而领导则是创造和培育事情发生的大环境——肥沃的共同基础和土壤。

起初,领导者采取的是指导性方法:命令和控制。他们设定清晰的日程和目标,以动员和指导整个公司。

虽然没有人说这种领导类型已经过时了,但是有一点却越来越清楚:在复杂、动荡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取得成功需要的不止这些。当最重要的目的、目标、问题和机会实现都无法预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只能随时间而逐步生成时,你怎么“命令”和“控制”呢?

为此,很多组织专家更多关注本土与过程、激励参与和学习的领导方式。例如,汤姆·彼得斯(Tom )和罗伯特·沃特曼( )使“走动管理”的原则得到普及。在第二个阶段,领导必须学会在设定目标和方向,与提高整个组织参与程度之间取得平衡。

我们现处的第三阶段,关注的管理之轮的内环(见图1),需要创造内在的条件,激励个人和集体从一个“不同的地方”开始行动。

▲图1:12项管理职能,上游的观点

就像盛世长城广告公司(&)的凯文·罗伯特(Kevin )提出的,“我们已经从管理转向领导力,现在又要超越领导力,转入启发激励。

在21世纪,组织必须通过创造内在条件,释放员工的力量来获得最高绩效。换句话说就是,不是领导或者管理他们,而是共同启发激励他们。”

空白画布

高绩效组织如果想取得进一步发展,领导者必须把注意力的焦点,从过程转移到“空白画布”上。他们必须帮助人们接近激发灵感、直觉、想象力的源头。

就像站在“空白画布”之前的艺术家们一样,当今商业环境中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改变组织的能力,使其员工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能够感知并清楚地描述正在生成的未来。

有一次,我询问一位电信产业最成功的领导者其领导工作的实质是什么。她答道:“我的职责是启动变革,目的是当机会从我们所处的、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出现时,我的团队能够感知并把握住它们。”

但是,你可能会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奥托·夏莫:停止命令和控制,管理需要留白,空白画布太不完整了!

是的,它不完整,而这正是其精髓所在。

▲彼得·圣吉,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主席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

我第一次认识到这种不完整性,是在加入位于波士顿附近坎布里奇()小镇的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学习中心的时候。

当时,我坐在一大群听众中间,听彼得·圣吉的报告。我注意到,人们深深地被圣吉的演讲所吸引。

圣吉并没有宣读一套带有主观假设、标出重点和结论的演讲稿,他的演讲不仅简要,而且与众不同。演讲似乎在有机地展开,好像他只是在和我们谈话。

他创造了一种实时联结,让我们感觉随着他的演示不断铺陈开来,我们也亲身参与其中。和我熟悉的学术演讲相比,他更像是在讲一个故事。

惯有的欧洲学术思想使我对这种情况略感担忧,然而我意识到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但圣吉确实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感知的方法——让我们听到一种不同的“音乐”。

我坐在那里思考,圣吉的演讲与其说像古典艺术,不如说更像一幅现代画。他提供给我们的不是完整的画面,而是像马克·罗斯科(Mark )的一幅作品,只以简单的蓝色覆盖着画布,或者像约翰·凯奇(John Cage)的乐曲《4’33”休止大型管弦乐》里,有4分半钟的寂静。

我想知道,寂静对听众产生了什么影响?一幅只涂满了蓝色的画布对观看者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现在认识到,圣吉的做法不仅较为简洁美国top30名校留学,其演讲的发源场所也是完全不同的,在那里,他可以接近“空白画布”。从那里,邀请听众和他一起成为共同创造者,这些听众基于自己的意图、经验和观念来解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因此,领导者的真正艺术在于“为”,也在于“不为”。它需要具备少说的勇气,引导集体注意力回归源头,从而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

怎么做才能使团队和组织从那个不同的发源地运行呢?是否存在一个他们可以到达的共同空间呢?哪种集体领导力能够激活“空白画布”的那种空间呢?

共同进化的

组织环境

吉姆·柯林斯(Jim )决定研究高绩效公司。他和他的团队从1965~1995这30年间,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1400多家公司中,选出了11家。

每一家公司的情况都是在此期间的前15年里表现平庸,在经历了蜕变以后,其业绩至少超出了市场水平的3倍,并且把这种业绩水平至少保持了15年。

柯林斯将这些公司与相似行业、相似规模的公司相比,识别出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领导力。然而,这种领导力是一个混合了谦逊的个性和强烈的专业意识的矛盾体,柯林斯将其命名为“第5级领导力”。

其特点包含善于观察现实,“在定位公司何处能够领先世界时,现实得毫不留情”;同时,他们又是毫无自我的,“不谋小我的私利,一心为了公司的卓越——经常牺牲自我收益来换取公司的收益”;最后,他们必须愿意承担不良结果的责任,并且愿意把成就归功于他人。

表现出谦逊和无私,是集体场域向着更高层前进的前提条件。

自从网络泡沫破灭之后,自我膨胀CEO们和他们的公司一起像柏林墙一样倒塌了。每个人似乎都同意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种不同的、更富有责任感的领导力,不仅商界如此,在公共部门和市政领域也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某些个人、团队甚至组织,在某一段特定时间里可以带着高质量的、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莉诺·罗施( Rosch)称为“原知”( )来运行。然而对于如何使跨界系统也能够在这种状态下运行,我们却知之甚少,更难以谈及如何长时间维持这种运行了。

其实,管理者们侧重点的转变,反应了经济环境的大变迁。我们已经从产品导向型经济转向服务导向型经济,现在正转向经验、知识和创新导向型经济(见图2)。

▲图2:复杂性的三种类型

正如你从图2中看到的,今天的大多数组织并非单一结构,而是有三重领域,每一重领域都按照不同的原则运行。

在生产领域,主要原则是规模经济;在用户界面领域,主要原则是范围经济;而对创新领域而言,主要原则是“同在经济”,即感知和塑造正在生成的未来可能性的能力。

为了准确地观察这些模式,我们必须超越单一的组织,着眼于所有公司共同演化的大经济环境。虽然图2中的每一列都描述了这个大型经济环境变化中的一个维度,但是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可以追踪的足迹,来确定大的经济环境的走向。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信仰的力量终将开花结果 | 复旦管院陆雄文院长2024年毕业致辞

陆雄文院长

亲爱的毕业生们,尊敬的毕业生亲友们,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4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MBA、EMBA、MPAcc、DBA项目的2368名毕业生们,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扬帆起航,开启人生新篇章。我首先转达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同志、校长金力院士对管理学院2024届毕业生的祝贺和祝福。我也代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全体毕业生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祝福!

你们这一届毕业生们,都经历了特殊的考验,你们坚持学习、不屈不挠,如今终于修得正果,我为你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在此,我要向我的同事们致以深深的感谢,感谢你们坚守学者的理想,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创新精进,为国家、为全球经济培养了又一批优秀的学子。我还要感谢各位毕业生的家人,是你们的支持与理解,共同成就了今天的盛典。

同时,我也要向我们的海外合作伙伴表达诚挚的谢意,感谢今天专程来到毕业典礼现场的BI挪威商学院常务副校长Lise 女士、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全球项目助理院长David 先生、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全球项目资深总监 先生、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DBA项目学术主任严厚民教授、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国际)硕士项目课程总监邹宏教授。感谢你们与我们风雨同舟,携手前行!

“所谓家园,是魂之所系,心灵之归宿,是精神的港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即将启幕,它将是复旦管院人新的家园。”

同学们,相信你们此刻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激动。去年,我带着不舍、歉疚和担忧的心情目送你们的学长学姐踏上新的“英雄之旅”征程。今天,你们又将受使命召唤奔向未来,进入未知领域去冒险、去求索。但不管你们行至多远,请不要忘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这里是你们的起点,也是你们永远的家园。

所谓家园,是魂之所系,心灵之归宿,是精神的港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即将启幕,它将是复旦管院人新的家园。当然也是已经毕业的和即将毕业的管院人的家园。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当下的感想。

“政立院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它是社会的大学,它也是大学的社会。”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政立院区“是什么”。政立院区的建设,是源于我们对管理学科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源于我们对复旦百年商科传统的尊重,更源于我们对成为世界一流商学院的不懈追求。复旦管院新院区,是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坚持和实践。

在物理维度上,政立院区是一件艺术作品,是面向22世纪的未来空间。政立院区是经全球设计招标,最终由西班牙设计事务所EMBT中标设计的。主设计师 女士在2023年11月份来沪专程考察政立院区,她感慨地说,没想到现实的建筑竟如此完美地呈现了她最初的设计构想。新院区有10万平方米之大,融合古今中西之美,展现了面向未来与恒久之心。它既活泼热烈又大气沉静,既开放包容,有欢迎各方雅士之态,又庄重内敛,有令世人尊重向往之气。它是我们师生校友们学习、研讨、修炼、实践、共处、分享、生活与创业的基地。

在社会维度上,政立院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它是社会的大学,它也是大学的社会。它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联动的空间,是政产学研与科创一体交融发展的平台。它是未来城市社会生活的典范,也必将是上海新的地标。我有个预言,未来十年,凡从国内各地方、世界各国家来到上海的朋友,不到我们政立院区喝杯咖啡、打个卡,就不算真正到过大上海。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有言:建筑,这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政立院区有否做到,敬请大家自己去观赏体会。

在历史维度上,政立院区承载了复旦百年商科的使命、基因和势能,开启了复旦商科又一个百年的英雄旅程、光辉道路。历史上,复旦商科学生一度占据一半以上复旦在校学生,为上海一跃成为远东经济金融中心贡献了诸多英才。改革开放以来,复旦管院更是为国家、为全球培养了本硕博毕业生6万多名,非学历学生60多万人次。今天我院是远东亚洲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商学院,常年在校学生8000余人,也是远东亚洲在英国《金融时报》MBA、EMBA全球排名最高的大学商学院。我们的成长与成就赢得了广大校友与社会各界的认同、肯定与支持。我院国顺院区三栋楼均有校友和社会友人捐资或政府专项拨款支持,政立院区建设到目前为止更是获得了超过6000名校友、近4亿元捐款的慷慨支持。基于政立院区,我院必将迅速跻身世界一流管理学院行列,并终将引领中国管理教育乃至世界管理教育的未来。

同学们,我深知你们入学那一刻起就向往能到新院区学习,享受世界一流的学习环境与设施,你们也知道我为此已奋斗了12年。你们在今天毕业,未能如愿以偿,对此我深感遗憾。我诚挚地邀请大家在毕业后以校友的身份去享受在新院区的美妙知识时光,欢迎大家携家人和朋友们,尤其是小朋友们来到政立院区,或由班级、校友协会、校友联络处组织返校交流体验。我相信,有些毕业生可能会因新院区而重新回到学院做学生。政立院区属于全体复旦管院人,政立院区欢迎大家!

同学们,政立院区最终能够矗立在那里,它不简单是“平地起高楼”的惊叹,更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毅。每次去政立院区,目睹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都思绪万千。今天我有三点感想要分享给大家。

“‘信仰-使命-意志-策略-能力’模型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也是政立院区落成的保证和方程式。”

首先,“信仰-使命-意志-策略-能力”模型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也是政立院区落成的保证和方程式。

管理学院恢复建院39年来的发展历程证明,我院是一个有信仰的学院。创始院长郑绍濂教授,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预见到中国四个现代化需要管理的现代化,毅然率同仁并邀相关学科教师筹备管理科学系。从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来的郑祖康院长,相信中国的未来需要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因此借鉴世界一流的模式、对标世界先进,持续推动学院国际化进程和改革创新。

我于2006年9月接任学院第三任院长,我始终坚定地相信管理是兴国之道,我始终相信做世界一流管理学院是一项长跑,必须以质量为先,日积月累、长期奋斗。我也坚定地相信,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其标准是由全球共识所支持的。

以此为基石,我们在过去几十年探索过程中,不断聚焦和发展我们的使命。世界一流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使命首先是为中国乃至为全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深谙中国国情的优秀人才。在资源匮乏、能力不足、环境易变、政策不友好的形势下,如何初心不变,践行使命呢?这是对人的意志的极大考验。我们一路风雨走到今天,体现了管理学院几代人坚韧不拔、砥砺前行的意志品质。当然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政策周期,也以自己的智慧做出不同的策略选择,避过险滩,汇聚资源,终于持续地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创造历史的业绩。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也培养和锻炼了能力、发展了能力,反过来确保我们的使命和策略得以有效地执行。

“政立院区建设是管理学院发展史上的标志性项目,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也是创造历史的事件。”

回首我担任院长近18年,学院所取得的成就,无论在师资建设、科研水平、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专业学位全球排名、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远远超出了我和团队曾经的规划和想象,我们也赢得了全球管理教育界的尊重,国际高水平合作圈不断扩大。政立院区建设是管理学院发展史上的标志性项目,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也是创造历史的事件,其建设过程迂回曲折,最终在今天得以完美呈现,这也是对我们“信仰-使命-意志-策略-能力”模型的又一次验证。

十五年前,当我开始设想建一座新校园的时候,我相信全球最好的大学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管理学院和商科教育尤为如此。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说过一句影响广泛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在我看来,“大师”与“大楼”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一定的设施和条件,读书人无法安心研习,也无法创造出为时代所铭记、为世人所传播的学问。

我相信教育的崇高与神圣,教育要让人敬仰。所以新校园不应该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学大楼,它要为那些有梦想、能作为的学子提供研习、切磋和修炼的场所。它要能够放下安静的书桌,也要能放下安静的心,所以我们在新院区设置了冥想室,让平常奔波于商场的学子们回到校园,先平复一下热烈的身心。商学院的学生还要提高人文艺术素养、以心灵的修为丰富人生阅历,充实精神内涵,供给职场智慧,所以我们建了一个全世界顶尖商学院都不敢奢望的专业剧院。我们建新校园的使命就是要为办成世界一流商学院提供物理空间。但新的校园必须要有新的愿景、新的使命,所以我们联合政府和企业建造了一个古往今来中国大陆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院区,致力于三区联动、融合发展。

从2013年奠基至今,政立院区的建设历程,可谓千辛万苦。我记得一位国家领导人在1962年总结国家困难局面成因的时候曾说过“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觉得以此为参照来形容我们所经历的磨难是恰如其分的。整个12年建设过程,我们穿越了经济周期、政策周期,国际政治斗争和金融危机的周期以及Covid-19周期,不仅表现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力,也证明了我们正确的策略和有力的执行。

我们的策略完美地诠释了我们对创业与创新的理解。新院区项目体现的不是商学院课堂当中一般的案例,而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运用与发展的经典。大家可能没想到,我们在项目奠基开挖之时还没有筹到一分钱捐款。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项目建设,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获得国家和学校一分钱的拨款。这也证明了我和我的团队不仅能够教好书、育好人,而且我们还身体力行为学生们建立了创业和创新的范本,也证明了黑格尔的名言:建筑的艺术在于人类把外在本无精神的东西改造成为表现自己精神的一种创造。

第二,政立院区的落成是建设者的成就。今年五一劳动节前,我的同事们去工地采访劳动者,做了一个短视频,不曾想,视频得到广泛传播。很多同学和校友看了以后感动不已。有人评论说,就凭复旦管院礼赞最朴实的劳动者,就有理由申请加入复旦管院。这视频我也反复看了多次,感动了多次。所有出镜的人都是工地的劳动者,他们担负工地上最一线的工作,面对镜头没有羞怯、没有木讷,更没有卑微,相反他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真切的感受和期许。他们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充满了阳光、自信和骄傲。这是我们国家最值得珍惜和拥有的劳动者,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

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坚定地认为,每一个靠自己的本事勤勉努力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的。我们不能因劳动者学历高低、挣钱多少而给予其不同的尊重。只要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岗位,尽其所能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他们就应当获得应有的报酬和尊重。

“我希望,你们要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不是生产力的‘负生产者’、社会主义的破坏者。”

曾几何时,有一些人自以为学识不凡、能力超群,自以为占据重要岗位,甚至还自以为可以高高在上,对工作没有真正的敬畏心和责任心,总喜欢刷存在感。他们对同事颐指气使,对普通劳动者轻慢、蔑视,对有工作成绩者嫉妒、挑剔,对他们感到有竞争威胁的能者更是设计陷害、借故打压。这些人是社会的“负生产者”。

一个小人得志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缺失的社会,是生产力挫败乃至倒退的社会。我不希望,我们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变为你们曾经愤慨批评的对象——小有权力却自私钻营,欺上瞒下、贪权贪利的人。我希望,你们要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不是生产力的“负生产者”、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同学们,你们要对此保持高度的警觉!

第三,政立院区的落成是企业家精神的胜利。企业家精神,源于创业者的精神,是指创业者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从无到有,汇集资源,组建团队,实施策略,鼓舞士气,创新突破,百折不挠,终于实现目标的精神。

企业家精神在民营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当中十分显著。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尤其是股权分散、所有者缺位的跨国公司、国有企业中,企业家精神会变得稀有。当然相反的例子、那些常常为社会所认同和鼓舞人心的案例仍然存在。90年代美国GE的杰克·韦尔奇,当今AMD的苏姿丰,还有治理央企的宁高宁、宋志平等,都是创造商业奇迹又极具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存在告诉我们,企业家精神也不一定需要依附私有产权。当一个人摆脱了狭隘的私人愿景,不以追求个人财富的最大化为动力,企业家精神就可以不受所有制的约束,也不必然与个人财富挂钩。

▲ 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八期开营

我们看到,所有那些有成就、有影响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单位,包括大学和基层的教育单位,都有一些优秀的领导者追求远超于其个人利益的事业理想。他们为组织规划使命和目标,统领全局、身先士卒、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变革、坚韧不拔,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这种企业家精神已经超越了企业和组织本身的边界,成为一个社会最宝贵的生产力。它同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同等的价值,都是今天社会变革和发展最稀缺的资源。

我们一些优秀的政府领导其实也同样如此,拥有这种企业家精神才能使他们为了国家的事业、人民的福祉放下自己,成就伟业。实际上,企业家精神始终贯穿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民营企业能够达到今天“56789”的状态(民营经济贡献了国内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也充分验证了企业家精神的价值与存在。

虽然我们说,过去四十年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投资驱动、出口驱动,但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离不开企业家的使命驱动和冒险打拼。对我们管理学院来讲,虽然我们很难把这种企业家精神的基因植入到每一个学生体内,但我们可以去激发、去提升这种精神能量,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策略和工具美国藤校留学,使企业家精神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当下掼蛋之风盛行,普通百姓掼蛋是游戏是休闲,肩负使命与重任的官员、企业家、职业经理偶有掼蛋,也是放松和调剂,但掼蛋之风横扫大江南北,吹进各层面、各角落,却是社会失去动力、失去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是逃避之风、颓废之风。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不要加入这一日渐膨胀的队伍,小掼怡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大掼丧志。当下,各位毕业生再上征程之际,也是各种周期交织之时,我们要唤醒蕴藏在你们内心的企业家精神,卧薪尝胆,伺机而起。

政立院区的筹备、启动和建设的全过程,汇聚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领导和企业家的智慧与精神的支撑。我和我的团队只是在一线去实践和表达这样一种集体的企业家精神。因此,我们有十足的动力,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誓志要达成我们的目标。我们创新了项目建设模式、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加上我们创新的设计,对一些技术屏障的突破、对一些不合理的规范和限制的突破,从而保证了一个全球管理教育新地标的诞生,而它也将成为可传世的经典作品。

当这个项目被很大的势力所阻挠,建设举步维艰、停滞不前的时候,有领导曾鼓励我说,新院区的雏形已成,已经立在那里了,无论今后是否完全建成,你都已经成功。我虽感欣慰,但决不服气。做一些正确的事情,追求一个正确的梦想,应该能够在这个时代实现。否则这不是我个人的悲剧,而是这个时代的创伤。我坚定地认为,一个管理学院新院区的建设,再难,也比不过唐僧西天取经之难,无非现实的妖怪会披上更加惑人的外表,而不为一般人所辨识。我相信一路打怪虽辛苦,终得真经修正果。

所以,为了践行使命,我和我的团队充分发挥了斗争的精神,我们敢于斗争,当然也善于斗争。我们不屈权贵、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终于赢得光明时刻。今天我们呈现给所有在座和不在座的广大同学、校友的,是一座殿堂级的院区。因此,我自认为我们同许多背后的领导们、企业家们一样,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以此支持着、推动着复旦管院、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学们,政立新院区就是在这样的信念和土壤中破土而出、破茧重生的,也是在追求理想、共享理想的过程中实现的。古往今来,为了安身,为了来世,为了寄托,人类曾经创造了无数的建筑杰作。为了未来,为了激发和塑造更多自由丰富的灵魂,我们建设政立院区。我相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信仰的力量终将开花结果 | 复旦管院陆雄文院长2024年毕业致辞,我们过去所经历的那些裂缝,将是希望之光照进来的地方。我相信,人类经典建筑都是信仰力量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每个人努力去做一个‘人的存在’。”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暂且画上一个句号,不管是你的学习,还是你的人生旅程,都告一段落。今天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换过一行,一起去开辟属于我们各自人生新的旅程,这也是一个英雄的旅程,也终将是一个光辉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做一个“人的存在”而非仅仅生命体的存在,不仅追求精神存在的物质体验,也要追求物质存在的精神体验。

此刻,我要引用莎士比亚的诗句:“就像破晓时的云雀,从阴霾的大地腾空而起,展开羽翼,高歌于浩瀚天宇。”

同学们,无论是在我们的国顺院区还是政立院区,我和我的同仁们都期待你们经常回家。凯旋的时候分享你们的成功和喜悦,挫败的时候我们帮你疗伤和复盘,给你们提供重新出发的能量和装备。国顺院区和政立院区都是你们的家园,复旦管院永远是你们的家。

祝大家过上喜欢的生活!祝大家实现向往的梦想!

谢谢大家!

END

相关推文

看完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感想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要没有这门“死语言”,植物学可能就玩不转了……

近日,由中科院植物所两位研究员主编的《拉汉科技词典》正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是一部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具书,历经14年的编撰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要没有这门“死语言”,植物学可能就玩不转了……,收录约11万个拉丁文词条,覆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医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词汇。

有读者可能要问了,拉丁文不是已经成了一门“死语言”了吗?难道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还有应用?

没错,拉丁文不仅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还有应用,很多学科还离不开它呢!

拉丁语是个怎么回事儿?

《鹿鼎记》中,韦小宝望文生义,以为拉丁语是西洋人拉壮丁的语言。其实,拉丁语是一门很古老的语言,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意大利一个名叫拉丁姆(今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的地方,最初只有21个字母。随着拉丁姆地区古罗马文明逐渐崛起,原本是地方语言的原始拉丁语也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发展到了23个字母。至于今天26个字母的形态,是因为语音流变等复杂原因在中世纪后才形成的。

16世纪的拉丁文印刷品残页,字母表中只有23个字母,没有J、U和W,引自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图书馆网络资源

虽然拉丁语在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后失去了官方语言的地位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天主教会却将拉丁语定为公用语。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基本为教会所垄断,因此拉丁语成为了学者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必用语。

但是,拉丁语能在学术界大行其道,固然有历史行程的原因,也同其自身语音明确、词义清晰、句法结构严谨、语法规范稳定的特点分不开。由于这种繁复而严谨的语法规则,在文艺复兴打破教会权威后,拉丁文仍然被广泛地应用在法律、宗教、自然科学等领域,也被时人视作学术语言。

拉丁语复杂语法一例:陈述语气下的动词,在语态(主动/被动)、数(单/复)、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不同时态下的变格,图片引自网络。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拉丁语学术语言的地位逐渐被其他语言取代。目前,除天主教会仍有使用外,拉丁语基本上已成为仅存在于书面上的“死语言”了。

植物都有拉丁名

尽管拉丁语已经成为“死语言”了,但拉丁文在植物学领域仍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双名法( ,又称二名法)。

所谓双名法,其实是植物学家对植物命名的一种定式。粗略地讲QS100名校留学,就是每个物种只能有一个正确的科学名称(也即学名),该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文或者拉丁化的词语构成,其中第一个词为该物种所在属的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或者叫种小名),是拉丁化的人名或地名,也可以是一个描述该种特征的说明词等等,比如可食用的()、中国的(或)。而由于在命名上经常出现晚出等名或晚出同名,它们在命名上都属于非法名称且不能使用,因此,一个物种完整的正确学名应该为“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在科学上,只有这样的名字,才被能认定是这个物种正确的、合法的、标准的名称。此外,在一些组合种名的后面,还必须标明基名的命名人以及修订者的姓名等。

茶的拉丁学名

这个规则看似简单,但其实对于植物学发展非常重要。尽管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植物,可由于认识局限,古人对于植物的分类、命名并不十分严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常有发生。加之历史上的流变,情况就变得更为复杂。比方说,武侠小说里所说的“断肠草”,从植物学角度看至少有30多种,马钱科钩吻属、毛茛科乌头属、瑞香科狼毒属、紫堇科紫堇属,都有植物被称作“断肠草”——所以,打小儿生长在湖北的程灵素和原籍浙江的黄蓉如果聊起断肠草,她们头脑中想到的可能根本不是一种东西……

4种“断肠草”:A、钩吻 (Gardn. & Champ. ) Benth.;B、狼毒 Steud.;C、乌头 Debx.;D、黄堇 (Thunb.) Pers.。图片引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再比如英文中的,在英格兰指的是风信子属的蓝铃花( non-(L.) ex Rothm.),在苏格兰指的是风铃草属的圆叶风铃草( L.),在北美则指的是滨紫草属植物()。在这种连植物种类都说不一致的情况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就更是困难。

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美的:A、蓝铃花 non- (L.) ex Rothm.;B、圆叶风铃草 L.;C、长筒滨紫草 (Sims) G. Don。A、C引自中国植物图像库,B引自维基百科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科学家就提出规范植物命名法则的事情,例如瑞士植物学家加斯柏·鲍欣( ,1560-1624)就曾经提出类似双名法的思想,认为应当用尽量少的词来描述植物,因此在他著作中很多植物就表现出“双名”的形式——不过他用的是法文,而且并未应用到所有物种上。在这些学者的启发下,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e,1707-1778)花费了大量精力完善植物命名的相关规则,提出了双名法。通过这种方法,林奈给已经记录的7000多种植物进行命名,并记录在他的著作《植物种志》中。后来,他又将这套规则扩展到动物命名上。

林奈和他的著作《植物种志》,图片引自维基百科

双名法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它保证了每一种植物有且只有一个学名——即使研究者采用其他的语言,在学术交流中也必须使用拉丁学名作为植物正式的名称——这就避免了翻译的困难。其次,任何一个物种都可以明确无误的由两个单词确定,属名明确了该物种的分类地位,种加词则部分显现了该物种的特征以及相关事宜。第三,这套命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植物,也可以应用于动物和微生物。

不过,尽管双名法具有简便性、科学性、广泛性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并没有被当作一个普遍性的规则。林奈死后,他提出的原则大多数被人遗忘。1867年,A·德堪多( de ,1806-1893)应国际植物学大会组织委员会要求,发表了《植物命名法》。

A·德堪多

这是基于林奈双名法原则建立的一套正式的植物命名法规。1900年,第一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巴黎举行,决定在下一届大会对植物命名规则进行修订。然而,第二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虽然基于德堪多的《命名法》产生了《国际植物命名规则》,但因为欧美学者学术意见不同,植物学命名法规经历了不少分歧,直到1930年第五届大会才得以弥合。1950年,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正式通过了第一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随后的历届植物学大会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都经过了一定的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去年在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这是该大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中科院植物所作为中国植物学会的挂靠单位,积极组织本次大会。会上通过的植物命名法规,按照惯例被称作《深圳法规》。

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于2017年7月24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开幕。

当然,现行的植物命名法规,比林奈所制定的规则要更加完善。它对于物种名称的发表、种以下的分类群等等都给出了规定,同时也对物种分类群变更、名称修订等等问题做了规定。

而鉴于林奈的突出贡献,在命名人的标准缩写中,林奈是唯一一位可以缩写为“L.”单个字母的人。

最后,我们来一起学几种春天常见花卉的拉丁名。至于这些拉丁词都是什么意思,就请查阅《拉汉科技词典》吧!

注:本文的分类及拉丁名据《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没有记载的植物,其分类及拉丁名据维基百科。本文写作得到了中科院植物所朱相云、周世良二位研究员的指导。

为您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邮箱: liuxu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