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激昂的阅兵式号角骤然响起,激昂澎湃的分列式进行曲汇成震天撼地的交响——
10月1日上午,喜悦的豪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倾情绽放,新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庆祝70岁生日。
宽阔的长安街上,大军列阵,铁甲生辉!巍峨的天安门前,旌旗飘扬,举世瞩目!
70周年阅兵
看着外面凌晨四点的黑夜,再看看朋友圈一张张阅兵仪式的直播截图,我突然在这距离中国一万一千多公里的巴黎,被扑面而来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感动之余不免想起这么一句话:果然「出国后让我变得更加爱国」。
出国后更爱国?
在我还未出国留学的时候,对于国庆节最大的关心也就是七天的假期。
自从出国后,我却越来越关注国际新闻,每次的国庆阅兵仪式也会一次不落地看回放,心里还会暗暗地和法国阅兵仪式做一番比较。
这期间是什么变了呢?
正所谓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是非,人性中不可控制的欲望就是给人贴上标签QS200名校留学,好像这样的批量分类可以让世界更加简单明了似的。于是我们都被放进了小格子里出国法国,被标有固定标记的有色眼镜审视。
比如,在海外,周围的外国人也都在心里悄悄地对中国人形成了一种预先判断(甚至可以说是“偏见”),只静待你的言行一一印证。
你不好就是你的祖国不好,你对祖国不满其实也就是对自己不满。
比如都是蜷腿踩在椅子上,法国人这么做就会让人觉得自由随性,而我们则会被说成“没素质、不爱干净”。再比如法国男人是出了名的爱搭讪,女生们可以说这是一次“浪漫的邂逅”,然而大多中国男人在类似的情况却会被当做“居心叵测”而被严词拒绝。
在这种压力下,生活在国外的我们则会加倍地感受到自己与祖国紧密的联系,一切都在国外的大环境下无限放大。而这种联系在国内却几乎隐形,甚至被成年后的我们理所应当地忽略了。
所以生活在国外,我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小到不乱扔香烟头,大到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原来所谓的「出国后让我变得更加爱国」是因为当我们将爱国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之后,一颗爱国之心也变得越来越滚烫。
另一方面来说,我来到法国巴黎以后,才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和出国前的想象不一样。果然那时候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太傻太天真)。
之前所有对巴黎浪漫、自由的美好遐想,令我的预期值过高了。最初的新鲜感褪去,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法国的失望。
去法国公司办事,等待我们的永远是繁冗的办事手续,以及后续两三个月的等待。此时不得不感叹中国的效率高,打通24小时人工服务电话,任何事情都可以立刻解决。
若是在巴黎搭乘交通工具,浪漫之都还会赠予你她独特的气味,那就是各种流浪汉和尿液混合的“地铁味”。相比之下,在中国现代干净的地铁里,往往都飘着各种零食店铺的香气。
原来所谓的「出国后会让人变得更加爱国」是因为当我们走出舒适区,经历了无数个对比的时刻,才深知曾经在国内的生活有多美好。不出去走走,你永远不知道家有多好。
那么以下这些“一出国,才更爱国”的时刻,你们都经历过吗?
爱国是骨子的烙印
No.1 每逢佳节倍思亲
9月13日,是今年的中秋节。但很不巧的是它也是法国人心中的“黑色星期五”。那一天,RATP罢工,地铁停运,高速公路严重堵车,出租车开出天价发票,每一个新闻头条都在提醒我们:今天不宜出门。
于是大家下了班放了学只能乖乖地回家,饭局该推的推出国法国,为什么一出国就爱国?出国让我变得更爱国(爱国篇),趴体该停的停,有多少人只能落寞地用微信和好友互道祝福:中秋节快乐呀。
母亲大人在早上的时候还特地发来一条微信,让我一个人在法国一定要吃好喝好,晚上记得看月亮。
可是一个人的月亮好像并不比在故乡时一群人的月亮更圆更亮呢。
少了一家人围着吃月饼,坐在电视机前看中秋晚会,这远在法国度过的中秋节,好像总是缺了一点味道。
No.2 生在和平的国家
我是2015年初到法国的,那一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发生在Châtelet的意外袭击了。而仅仅半个小时前,我刚刚经过那个地方,顿时觉得死神离得好近。
后来我在法国待的这么几年,又经历过几次恐怖袭击,也听过无数的朋友讲过被抢劫手机钱包的可怕事件,更有不幸者被打进了医院。
我有个教咖啡师培训课程的朋友叫Nana,曾经和小黑哥斗智斗勇,险些受到安全的威胁。那时她一个人拎着Gucci的大白袋子,里面装着她刚买的新靴子,美滋滋地走在17区街道上的她竟然被两个小黑哥尾随了。她发觉异样快步向前走,却被一只大手掰住了肩膀。应激反应让她立刻回身蹲下并顺势打了小黑哥的膝盖,躲过了来自背后的辣椒水袭击。
事后她披头散发地拖着一条受伤的腿去了警局报案,调出监控的警察都惊诧地问她“是不是会功夫”。
Nana后来和我说,此生从来没有遇过这样害怕的事情,把两个小黑哥吓跑之后她坐在地上坐了好久,那一刻特别想回国。
并不是说国内就没有犯罪,毕竟网络上经常流传的暴力视频也不会只是个例。但是相比在法国,在中国的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更加安心,凌晨1点走在大街上也不会胆战心惊。
原来这并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度。
No.3 “中国人啊,难怪数学这么好”
虽说我们很厌恶被别人贴上标签,但是有时候面对种族的“优越”和别人的夸赞,还是会忍不住沾沾自喜。
学期第一堂课,在周围的法国人还一脸迷茫的时候,坐在我身边的另一位中国同学就已经把后面的习题全部做好了。跟老师对完答案,嘿,全对!
这时身后传来法国同学的赞叹声:“哇,你们是中国人呀?难怪数学这么好呢!”得意地笑而不语。
后来,每次风险投资课留作业,法国人总要来问我们中国人对对答案。甚至在考试时,他们迷离的眼神也不时地往我们这里飘两下。
我们总是对每个国家都有固定印象:法国人自由浪漫,德国人严谨认真,意大利人爱四处调情,那我们中国人呢?自然是头脑聪明、数学优异啦!
强大的祖国令我们在歪果仁眼里有了这样一个“标签”,好像就算是数学小白的中国人也莫名被覆盖上了一层“学霸”的面纱。
所以我们都在说的“一出国就爱国”这事,只不过是在对比下,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以前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视为理所应当的中国的好。
德国和法国留学,德国法国留学有哪些优点? 法国德国留学比较
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一说到欧洲留学,大家最先考虑得可能就是德国法国这两个欧盟的顶梁柱。今天给各位讲讲德国法国留学有哪些优点呢?
一、低廉的留学费用
法国公立大学学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对学生全免学费德国和法国留学,专业学习阶段只收100-500欧元左右的注册费。法国教育支出占GDP5.6%,世界第二,仅次于丹麦。
德国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免费向中国学生开放,无须考试,直接申请,自选专业。学分制设置,自己掌握学习时间,从容完成学业。这无疑为留学生们免去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虽然各联邦州从2005年相继开始收学费德国和法国留学,德国法国留学有哪些优点? 法国德国留学比较,但每学期仅300~700欧元,而且对国际学生和德国学生收取的费用是一样的,这与英联邦国家动辄数十万元的学费相比,德国留学是经济的选择。
二、高质量的教育水准
法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综合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均名列世界前茅,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严谨的教育体系、灵活的学制设置,保障了法国的高等教育水准,其教育质量得到世界认可。
德国在战后废墟上用了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成为了世界第一,靠的就是传统强大的科技和教育实力。德国人的科技教育质量之高素来为全世界所公认。
三、文凭被中国认可
中法之间签署教育文凭互认协议,在法国获得的学士、硕士、博士文凭被中国教育部对等认可,并得到国际公认。
中国与德国之间良好而稳健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使德国企业对投资中国充满信心。近年来英国G5院校留学,除了西门子、奔驰、大众等公司外,每年都有众多的德国企业涌入中国。他们最头痛的事就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缺乏相应的人才,于是德国中文报刊上指定招收中国留学生的广告比比皆是。最近毕业的留学生任职德国公司驻华或东南亚代表已是就业定势,进入跨国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留学生也是屡见不鲜。至于回国的就业前景更不用说。
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德国法国留学有哪些优点呢?想要参加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就可以联系在职研博士招生信息网,大家有任何关于在职研究生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咨询。
1920法国留学,留学法国|说起法国留学,你会想起谁?
曾经小编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普遍选择去英美留学而不是去德法留学?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英语这门语言的大众性和普遍性。从小学开始大家就开始学习英语,因此从语言方面考虑,去英美留学可以少学一门语言。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法国算是中国高中毕业生去欧洲小语种国家留学的“首选”国家。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去法国留学的历史以及历史上去法国留学的名人大家们。
赴法留学史
根据《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一书,我们可以得知“近代中国向欧洲派遣留学生始于1873年”。而从1881年至1885年,洋务派又选派了三批分别前往英、德、法的留学生以去培养轮船制造和驾驶的人才和去学习矿冶、测绘、建筑等先进技术及法律、外语等人文思想。大部分赴欧学生在归国后在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五四运动前后 ,逐渐形成赴欧留学高潮 。而留法在旅游教育运动中独受青睐,当然,这其中包含很多原因:(1)当时法国科学教育发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法国学费廉、求学易。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12年,“留法俭学会”在北京成立,这个社团的宗旨在于是改良社会造就新社会新国民,“以节俭费用,为推广留学之方法;以劳动朴素,养成勤洁之性质”。这个社团推动了旅欧教育的发展,对于输入西方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留法俭学活动基本上是成功的,它向法国输送了百余名留学生,成效斐然。后来华法教育会法方书记法露在该会的成立会上曾经盛赞这一时期的中国留法俭学生。他说:“学生中有数十人学习化学、工程、建筑、矿学、商业、农科等。中国学生至为勤学,可与法国学生相竞。”
历史名人
周恩来
周恩来于1920年12月13日到达法国马赛。由于他可观的财务状况,他能够全职投入革命活动中。他在欧洲希望能够看清楚欧洲的社会现状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在欧洲期间,他学习了许多解决社会阶层矛盾的方法。不过1921年,中法大学的中方负责人违背承诺,将留法的勤工俭学学生拒之门外。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留法的勤工俭学学生在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人的领导下,开展了“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通过和校方谈判、游行、占领校舍等方式奋起抗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1920法国留学,周恩来搬家至巴黎,并在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2月或3月,他从巴黎搬到柏林。此举可以用德国首都相对宽松的政策来解释,这使其成为组织整个欧洲活动的良好基础。移居德国后,他定期在巴黎和柏林之间来回。
戴望舒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一首《雨巷》,一个犹如丁香花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让我们结识了一位名为“戴望舒”的现代诗人。戴望舒在2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法语,并于1932年开启了赴法留学的道路。
1932年的金秋十月,戴望舒乘坐轮船从上海开启了赴法留学的道路。他一共在法国生活了两年多,我们可以划分为在里昂和巴黎的两段生活经历。
1933年,戴望舒首次联系了里昂中法学院并为校方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主要为向学校求助申请奖学金以支撑他在法国能够继续求学。因为当时戴望舒的家境并不宽裕,经济问题成为了他在巴黎生活的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他选择进入里昂中法大学以获得部分助学金来维持在法的继续生活。因为在法期间,戴望舒会进行一些文学作品翻译来维持生计,因此他在信的末尾也附上了他翻译作品的清单。在长期等待信件的时候,戴望舒的友人也不断伸出援助之手以帮助戴望舒继续生活。7月21日,戴望舒终于收到了来自中法大学校方的回复,内容不容乐观,认为戴望舒在来信中没有清晰的学习计划。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1933年10月1日,戴望舒正式注册成为里昂中法大学学生。在校期间,他的同学肯定了他的勤奋,但是他几乎用全部时间在搞翻译,从不去上课听讲,也不像法国同学那样按时交作业。校方也提及到说他有离校度假并未经校方批注私自延长期限。因此戴望舒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傅雷
谈起傅雷,大家就能想到《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在外留学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知道傅雷去世前,他与儿子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而傅雷本人,也曾是赴法归国人才的一员。
受到亲人的影响,傅雷决定浮法留学。1928年2月3日,傅雷抵达法国马赛1920法国留学,留学法国|说起法国留学,你会想起谁?,次日抵达巴黎。之后,傅雷前往西部的普瓦捷学习法语,以进入理想的学校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普瓦捷生活的那一段时光里,傅雷寄宿在一个法国老太家里,这个老太太对傅雷很好,每天会教他一些法语的发音和简单的会话。与此同时,傅雷又另请了一位法语教师,教授语法和读本。9月,傅雷如愿以偿考上了巴黎大学文学院,开始了他在巴黎的大学生活。在法四年,他在巴黎大学主修文艺理论,课余去卢浮美术史学校和梭旁恩艺术讲座旁听,观赏法国艺术馆、博物馆的美术名作。1929年夏天他去瑞士停留了三月,1930年春天去到比利时享受短期的旅行,1931年又去意大利待了两个月。在傅雷赴法留学期间,他认识了许多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大家,例如大学教授英国G5院校留学,批评家,汉学家,音乐家,以及巴黎美专的校长及其他老年画家。在法国期间,傅雷创造了许多文章例如《塞尚》,也尝试翻译了秦纳的《艺术哲学》、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
2009年,法国驻华大使馆设立了以翻译家傅雷命名的“ 傅雷翻译出版奖”。这个大奖分为两类:文学类和人文社科类。2009年,冯振骋译的《蒙田随笔全集》是首个文学类获奖作品;张祖建的《面具之道》获得首个人文社科类奖项。而自2013年起,增加了一个新人类奖项,给更多的翻译界新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