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国 北京法国留学,毛主席当初为何没有赴法国勤工俭学?

北京法国留学,毛主席当初为何没有赴法国勤工俭学?

北京法国留学为此,毛泽东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七、八个月来,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宣传、组织和准备的工作上”。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个孝子,毛泽东对母亲有很深的感情。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会员中一些有抱负的青年怀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响应蔡元培、吴玉章在北京发出的号召,积极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为此,毛泽东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七、八个月来,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宣传、组织和准备的工作上”。可到了临行前QS200名校留学,毛泽东却决定不去法国了。当时,许多新民学会会员很不理解。

我们也很不理解,毛主席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当时的潮流就是去国外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周恩来总理,邓小平等一大批建国功臣当时都在欧洲等国家留学,那么就在出行前,毛主席为什么突然决定不出去了呢?我们今天就来分析分析

1、要照顾病重的母亲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个孝子,毛泽东对母亲有很深的感情。毛泽东对母亲的身体非常关切,1918年8月他离湘赴京前夕,曾特意致信他的两个舅父,感谢他们照料患病的母亲。信中说:“乡中良医少,特请人开来一药方为母治病;如不能愈,到秋收之后,拟接到省城治疗。”1919年春,毛泽东偕新民学会会友离京赴法前夕,因得知母亲病危,即于3月12日返湘并取道上海送别会友,4月6日回到长沙即将母亲接到省城就医北京法国留学,毛主席当初为何没有赴法国勤工俭学?,“对母亲亲侍汤药”。当年10月他的母亲去世时,毛泽东正在省城组织驱张运动,煞是紧张而忙碌,但他一获消息便日夜兼程赶回韶山为其母守灵送葬(他父亲去世时没有回去奔丧)。

毛泽东由于时刻惦记着母亲的病情,“不得不赶回服侍”,以及“有生一日,皆伴亲时”的想法,使之在新民学会诸友赴法留学前夕,因母亲的病及后来的逝世而未能出国。

2、受到胡适的影响

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胡适生于1891年,毛泽东生于1893年)。还在毛泽东读中等师范学校时,胡适早已因鼓吹和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和文学改良而声誉鹊起,成为当时以至后世最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当毛泽东来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谋到了一个月薪八元的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时,胡适那时是北大最年轻的新派教授。毛泽东曾不失时机抽空去旁听过胡适的课。这也是毛泽东一度称自己也是胡适学生的由来。后来,毛泽东同萧三等人经杨怀中先生介绍专程去拜访过胡适,同胡适讨论新思潮的各种问题,并以新民学会在京会友的名义,请胡适做过报告,解答问题。从这,我们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对胡适的尊重和仰慕。

3、研究问题,抛弃主义

毛泽东不去法国留学的第三个原因,还与那一时期刚好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有关。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反北洋军阀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被捕。胡适在危难中接办了以谈政治为主的《每周评论》,胡适不想谈政治,但这时已无法全然回避政治,于是他“就决定谈点基本的问题”——不要空谈主义,而要研究问题。

毛泽东在这场争论中是什么态度呢?就目前见到的史料,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个实干家,他反对空谈,一定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去,建国以后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是基于此,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耽误了前程,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在返回城市后都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中坚力量,这场争论中,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组织了一个“问题研究会”,并亲自为这个研究会拟定了章程和首批亟待研究的“问题”,如“孔子问题”、“东西文明会合问题”、“经济自由问题”、“国际联盟问题”,等等,既然要研究中国的问题,当然不可能跑到国外去研究。所以,毛泽东也就不去法国了。

4、留在国内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和国情

我们在《建党伟业》电影中,有一个这样的镜头,在毛主席跟其他成员汇合去法国,他决定不去了,毛泽东表示:“我们这些人中,要有人出国,学习新思想,新知识,以贡献祖国;也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本国问题。我对本国问题有研究兴趣,但还研究不够,因此作出这种决定。”

毛主席认为,中国的国情很复杂,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美洲,中国有着千年的悠久文明,又同时有着千年的封建专制,因此很多国外的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解决办法,探索出来一个适合中国的道路。

“寻找出路”,改造中国,促使毛泽东留在了国内,以研究中国的国情,1920年3月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长信最能表达这种想法。信中写道:“我想暂时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纲要。我觉得暂时在国内研究北京法国留学,有下列几种好处:1.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可于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2.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3.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

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放弃出国,留在国内深入研究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使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和把握超过了与他同时代的中共其他任何一位领导人。实际也证明了,共产国际派来的王明和留洋的博古并没有给中国的革命带来光明,反而陷入了很大的危机,最后在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革命。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因为毛泽东选择了中国,所以中国选择了毛泽东。

出国留学去法国好吗,毛主席年轻时曾计划去哪两个国家留学,为何没有去成?

毛泽东始终是主张出洋,学习、吸引西方知识,他曾称自己“是一个主张大留学政策的人”。

可是,在他身边很多人去了国外留学,唯独他始终没有迈出国门。

为什么?

其实,毛泽东在年轻时也曾计划出国留学的。

作为毛泽东的政敌,蒋介石曾留学过日本。有意思的是,毛泽东也曾经计划去日本留学。

那是在新民学会成立时。据萧三1918年3月31日记载:“二兄来坐已久,……又述润之等赴日本求学之计划。”——由此可见,毛泽东曾计划去日本留学。

但是,这个计划,不知因为何故,没有实现。

1921年9月,毛泽东又计划去国外留学。

有趣的是,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不是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勤工俭学去的法国、德国。1921年9月29日出国留学去法国好吗出国留学去法国好吗,毛主席年轻时曾计划去哪两个国家留学,为何没有去成?,毛泽东在致北京大学学生杨钟健的信中说:他计划在国内作三四年的预备美国top30名校留学,然后“赴外国求学至少五年,地点在俄”——他要去的是世界革命的中心——俄国。

他的这个设想,还是没有实现。

为什么?一方面,随后国内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接踵而至,吸引着他投身其中,无法脱身。另一方面,也和他对中西方文明的认识有关。在留学成为时尚乃至时髦的风潮中,毛泽东坚持认为,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实际国情,才能更好地研究、学习外国的东西,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毛泽东没有出国留学,反而说明他不是一个流俗之人。

正是因为留在国内,毛泽东才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研究中国国情,最终成为国内少数深刻理解中国民众、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领袖性人物,并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本文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一书。

巴金赴法国留学,通讯:“关于北京我有太多的回忆”——中法关系“破冰”先锋马纪樵夫人和她的中国故事

9月20日,马纪樵夫人在位于法国巴黎南部的一处公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孙鑫晶 摄

新华社巴黎10月25日电 通讯:“关于北京我有太多的回忆”——中法关系“破冰”先锋马纪樵夫人和她的中国故事

新华社记者乔本孝 孙鑫晶

“那些年,我们宿舍门从来没有上过锁,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们有问题随时来。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是中国同事。”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任教时的情景,年届百岁的法国友华人士埃莱娜·马纪樵夫人充满感慨。

埃莱娜·马纪樵和已故丈夫约瑟夫·马纪樵均是毕生致力于促进法中友谊。早在中法两国建交前的1959年,马纪樵夫妇就开始在北京的外交学院教法语,培养了一批新中国的外语人才。6年后他们返回法国,在法国战后首个对华友好团体法中友好协会任职,为增进两国友谊辛勤工作。日前,马纪樵夫人在位于巴黎南部的一处公寓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谈起当年赴华教书的机缘,老人说,当时她的先生约瑟夫正在撰写关于中国铁路史的博士论文,打算赴中国实地研究,恰巧此时得闻中方在招聘法语教师。由于当时两国还未建交,夫妇二人便专程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办理了相关手续。

到岗后,马纪樵夫妇从零开始编写最基础的法语课文。“一篇教法语时态的现在时,一篇教未完成过去时……中国同事认为我们的教法效果很好。”老人说。随着教学不断深入,他们发现当时的中国学生不太擅长将所学用于实践,于是就编排了许多情景对话让学生演练。马纪樵夫妇还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法文报刊,让学生更多接触政治、经贸内容的最地道法语表达。

为提升教学质量,马纪樵夫妇希望与中国学生与同事们更亲近一些。为此,他们放弃了居住条件优越的友谊宾馆,提出希望搬去外交学院教工宿舍,这一要求让当时负责外国专家事务的工作人员一时犯了难。

外交学院的同事后来告诉马纪樵夫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甚至过问了相关情况,指示说英国G5院校留学,“这对(外交)学院只有好处,如果他们(马纪樵夫妇)之后改变主意,可以随时搬回去”。于是,马纪樵夫妇如愿住进校园。

1965年返回法国后,马纪樵夫人把许多精力投入到法中友协的工作中。她说,当时在法国文化部推动下,法国全国上下纷纷成立“文化之家”,自己常常受邀到法国各地作讲座介绍中国。借助这一势头,夫妇俩重振了于1952年成立、当时几乎停止活动的法中友协。马纪樵先生曾是法中友协的创始人之一,马纪樵夫人也曾出任过协会秘书长和会长。

1967年,马纪樵夫人率法中友协代表团访华,获得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国领导人接见。老人回忆说,当时的场景“十分有趣”,毛主席一下就注意到了她穿的是中式布鞋。“我在中国多年都穿这种鞋,非常舒服。”她说。

马纪樵夫人在法中友协的工作片段还被记录在巴金的散文中。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法,并在《人民友谊的事业》一文中记述自己访问的18天里,马纪樵夫人“开她的小车”载着他去了许多地方。“有时路相当长,小车常常中途停下,我们有机会交谈”。

巴金年轻时曾在法国留学,再访法国时已是古稀之年。临别前,巴金还向马纪樵夫人赠送了《家》的法文译本,并在扉页上留言“衷心感谢亲爱的朋友们为我们这次访问所做的一切”。

今年3月,马纪樵夫人已过了100岁生日巴金赴法国留学,通讯:“关于北京我有太多的回忆”——中法关系“破冰”先锋马纪樵夫人和她的中国故事,但她仍一直心系中国,并由衷祝愿法中友谊“越来越好”。当被问及如果自己有机会重返中国最想去哪里时,马纪樵夫人肯定说巴金赴法国留学,自己最想去的还是北京,因为“关于北京我有太多的回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liuxueeedu.com/faguoliuxue/306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ticosy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邮箱: liuxu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