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几何留学学员
22F香港大学-计算机硕士
22F 几何学员投稿信息
某同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录取院校、专业
香港大学-计算机
初识
上大学后一直都有去留学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切实的去了解相关的信息。直到大三年级会,辅导员请来了做留学的宣讲,整个过程中我觉得讲的非常清晰,可以看出学长对各个地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值得信赖,于是听完我就扫码加了咨询群。
那之后还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有留学的问题就找学长咨询,也总能获得快速的解答。老师也不断提醒我均分的重要性,我也将此铭记于心,专注于学校的学习。
到大三结束的时候,对我来说也是该选定留学中介的时候,因为年级会的感受以及一直以来的沟通,我非常信赖学长和几何留学,也没有兴趣再去了解别的留学机构。在线下和学长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留学目标和可行性后,马上选择了签约。
相处
申请前:
签约后很快收到了我的文案老师李老师的邮件。邮件中会很具体、系统的告诉你要准备什么材料,对于cv和ps也会给出详尽的表格,只需简单的填空就可以了。把资料发给老师后,很快我就收到了老师发回的cv、ps、推荐信等。
不得不说内容的质量都很高,找不到需要修改的地方。李老师也提醒我实习经历的重要性,于是我马上找了暑期的实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简历。
申请中
申请的过程是曲折的香港大学留学生,而这完全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没有及时考出足够的雅思成绩美国藤校留学,没有及时找老师确认学校发回的推荐信邮件等……相信遇到我这样麻烦的学生对老师来说一定是很困扰的。
但李老师确是值得赞美的,无论是业务能力、文书质量,亦或是对我个人各种问题的包容,总是耐心的告诉我现在需要做什么,并帮我完成申请的其他繁琐的步骤,我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即可。
申请后
这半年申请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直观且立体的香港大学留学生,几何留学南航学员:香港大学CS录取!几何定位精准 服务效率高 文案专业度高,我进一步认识到几何留学的意义绝非仅仅准备文书和申请这般简单。它就好像一个接口,你只需将自己的需求告之,无需在意和关注接口内部发生的过程,一旦有结果或者事件产生接口会发出中断提醒你。
具体体现在大四上学校的事务还是挺多的,如果同时处理留学申请和学校的事我可能会崩溃。但有靠谱的老师帮你处理留学相关的事宜,一切都变得简单、清晰起来。
结语
和几何留学的相遇对我来说是很幸运的,也是很有缘分的。从一场年级会的相识,到线下签约学长告诉我申港大是可以实现的,再到最后真的拿到港大的offer,漫长的旅途终究告一段落。
不过我们都会踏上新的征程,希望我和几何留学未来在各自的征程上都变得越来越好。
为什么选择留学香港,关于PhD的那些事:选校、套磁、导师面试…收获港校PhD offer学长的干货总结!
学员Z同学
本科背景
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
GPA:86 托福:91
录取学校(2020年秋季入学)
香港城市大学
PhD in of
申请时间:2019年11月19日
录取时间:2020年3月6日
大家好,我叫张智博。在大连理工大学就读的本科和硕士,目前已经拿到了香港城市大学ME专业的PhD offer。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的整个申请流程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希望对大家能有一定的帮助。
为什么要留学读博?
由于目前国内各个高校都在大量的扩招硕士研究生,因此,虽然硕士毕业大都可以正常就业,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很难有一个理想的升职前景。另一方面,拥有留学经历的应聘者在面对一些985高校的招聘以及评职称的时候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最终选择留学读博这样一条道路。
PhD的申请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庞大的长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整个申请主要包括意向学校的选择、语言考试的准备、导师的挑选及套磁和最后的项目申请四个环节,正常的准备时间大概是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因此,应该尽早决定是否留学读PhD,否则最终可能会因为时间问题而被迫放弃这个想法。
较早决定留学还可以避免一个问题就是没时间提高GPA。很多学校对于不同学校背景的申请者通常都有不同的GPA要求,对985院校学生的GPA要求较低,普通一本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由于没时间去提高GPA而影响理想院校的申请会非常可惜。
我的选校考虑
我是研二上学期萌生的出国读博的想法,那时候就开始关注一些国外高校的信息,比如学校排名、强势专业、申请要求等。研二下学期开学的时候正式开始准备语言考试,最初打算去日本就读,需要准备的考试主要是托福和日语N2。
由于早期并没有读博的打算,因此平时没有重视英语,托福考试的每个模块都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同时,作为硕士在读生,在准备语言考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科研和准备考试之间的平衡。如果无法和导师申请到整个准备过程的脱产学习为什么选择留学香港,也要尽量保证考前的1个月专心准备考试,暂时放松科研。最终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2019年5月末的时候通过了考试。
考完托福之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N2,因为我日语零基础,同时国内一年只有两次N2考试,最终决定改去其他地方。在决定更换留学目的地后,我开始接触指南者的老师并进行咨询,老师帮忙分析了意向学校的申请难度为什么选择留学香港,关于PhD的那些事:选校、套磁、导师面试…收获港校PhD offer学长的干货总结!,清晰地给到了意向学校的申请时间、语言要求和GPA要求。
我自己关于读博的考虑,首先是读博相对时间较长,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留学费用,我的家庭条件难以完全负担4年甚至更久的留学费用,过多的兼职又可能会影响读博期间的科研进度,因此在挑选地区和学校的时候,我详细了解了各个学校获得全奖的难度。澳大利亚的奖学金申请难度比香港的要高一些,同时澳洲的签证办理时间不确定性很大。如果有去澳洲的打算,建议尽早办理签证,以免影响入学。
最终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排名和语言要求,我选定了悉尼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所学校,然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在指南者老师的帮助下挑选了一些心仪的导师。
最关键&最难熬:套磁阶段
套磁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东西。套磁信写哪些内容、篇幅的长短、简历和成绩单放邮件正文还是附件里、如何让导师对自己产生兴趣等等非常多的问题,都是需要详细考虑的。在我的申请过程中,指南者的老师帮助我完成了套磁信,指导我如何和导师交流,节省了大量时间,并且解决了申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经验。
套磁信的内容和篇幅
套磁信的主要目的是让导师知道自己的意愿,同时突出自己的科研能力,让导师对自己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因此,最好开篇就清晰的表达自己希望跟他读博的意愿,不要让导师通篇读完才知道这封邮件的目的,否则可能没读完就被扔垃圾箱了。
表达自己的读博意愿后,就是自我介绍和科研能力的展现了。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学校专业和成绩等,让导师有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选取最具有吸引力的两到三个成果或科研经历,简单说明一下科研内容,突出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和体现的能力。科研内容最好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或者有一定联系,这样可以让导师认为你能够很快的融入他的研究领域。
最后就是说明为什么想读博以及为什么选他作为导师,进一步的强调读博的意愿。
以上就是一篇套磁信主要包含的内容,整体篇幅不宜过长,300词左右比较合适,以免让导师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毕竟在申请季导师可能会收到大量的套磁信。正式的简历、获奖证书和科研经历等以附件的形式打包到邮件中,供导师进一步详细了解。
套磁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会套磁多个导师,套磁信的内容我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让导师觉得我了解过他的研究成果而不是盲目群发。在同时套磁多个导师的时候,尽量避免同一个学院的,万一两个导师发现学生同时套磁了多个老师,可能会认为学生的意愿不是很坚定。套磁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非常大,所以套磁前可以通过他的学生了解他今年的招生计划以及导师目前的研究兴趣,通过学校官网查询导师的联系方式,大概7月份或者8月份就可以将套磁信发过去了。太晚的话可能很多导师都招好学生了,太早了导师可能还没确定招生计划。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了,通常一到两周内会收到回信,很多导师并不会回复套磁信,直接默拒。我一般等够两周,才去发下一轮套磁信,这样可以避免套磁信发完QS200名校留学,上一波的导师才给出积极回应的尴尬局面。
这期间对我来说是非常煎熬的,一些本以为会回复的导师并没有给消息,同时会收到很多婉拒的邮件,一度心态是很崩的,会突然觉得自己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优秀,而且差的很远。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好,整个人都会很消沉。后来我努力的转移注意力,做一做之前落下的科研项目,每天晚上出去运动,尽量不让自己陷入等待邮件的焦虑中。
套磁过程中,一些导师的回复比较官方,就是建议申请,择优录取之类的。面对这样的回复,可以进一步的联系,比如探讨一些和他相关的学术问题或者研究计划书的内容,提高导师对自己的认可度。
导师面试
如果导师对你比较满意,接下来通常是面试环节,一般是电话面试或者视频面试。视频面试最好准备好一个PPT,不用太详细,主要介绍自己的科研内容。面试演讲稿按英文准备,但中国老师可能会用汉语。电话面试就准备好演讲稿就行,主要介绍一下自己和之前的研究成果。
我遇到的面试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选择他以及他这个领域(我是跨专业的);我目前的科研经历对他的研究领域有什么帮助;未来的科研计划和设想等。一些常见的问题可以提前准备好答案,避免导师提问时回答的不理想。
整个套磁过程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会涉及到更换套磁导师甚至是意向学校,一定要保持耐心,毕竟很多老师都很缺学生,可以通过小木虫等网站查询导师招生的广告。
导师面试完后,如果有意向,就可以准备申请了。申请要注意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比如申请截止日期,奖学金申请日期等,很多学校都是可以全年申请,但都有主要的申请季,其他时间虽然可以申请,但导师可能没有招生计划。
部分学校还会要求写一份研究计划书,比如申请香港的政府奖学金就需要提交这个材料,研究计划书通常需要和导师商量,主要就是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写完后可以先交给导师审阅,修改后再提交。
结语
以上就是我大概的申请过程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从准备语言成绩开始,整个流程基本持续了9个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就是,在申请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耐心和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拿到理想的offer!同时也要认真准备,做好每一个细节,这会大大提高申请的成功率。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收获自己理想的offer。
香港读研一年制,香港读研到底卷到何种程度?太可怕了!
香港入境处身份证预约办理已经排到了12月,太魔幻了。”
两年前申请香港硕士的露露,怎么也没想到,如今在深圳,身边1/3的父母都在考虑申请中国香港身份,而曾经被嘲笑的“水硕”也作为一种获取身份的途径被一抢而空。
香港身份的各种红利中,内地中产家庭最看重的是孩子升学的新可能: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学生,有机会低分考入内地985、211大学,这在网上一度被称为“普娃逆袭的首选之路”。
担心阶层滑落的危机感驱使着一些家长寻找出口。在“后浪研究所”采访的父母中,211毕业的露露,忧心孩子会沦为深圳中考分流的50%;北漂了20多年的,为孩子升学路上没有北京户口而发愁;杭州的郑先生,在女儿不到一岁时就开始考察周边的国际学校香港读研一年制,却因为不是外籍身份被拒之门外。
最终他们都选择人到中年去香港读研,通过“鸡”自己给孩子的教育换条赛道。
受疫情三年的影响,香港宣布了优才、高才等多项人才引进计划,但优才、高才的申请门槛并不低,年薪高于250万港元,或者有全球百强大学学士学位,还是把一些家庭挡在了门外。去香港进修从而获取签证就成为一种热门的替代选择。
但获批签证还只是移居香港的第一步,要获得香港永居需要在港待满七年。按照香港立法会2020年发表的“全球争夺人才”《研究简报》显示: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获批签证的内地人才中只有12%在香港工作、居住满七年,最后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这条移居之路并不好走,香港生活的高成本,七年中政策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家庭重心的完全转移,都考验着一个家庭的决心和资本。
是较早一波下定决心走这条路的人。她到香港读研已有一年时间,今年9月她计划接女儿到香港读书,等到11月拿到毕业证后,或许考虑留在香港创业开公司。在香港,她努力谋划女儿的升学之路,也探寻着自己40+的人生价值。
“后浪研究所”好奇,为何有勇气在时代风口下换个城市重新开始,在这个北京家庭的教育迁徙路上,又面临着哪些风险和挑战?以下是的讲述。
这么折腾,图啥?
2022年1月,在38岁这年,我递交了香港都会大学的硕士申请,决定重返校园。
我在北京互联网大厂工作了15年,年薪可观,房车双全。但疫情之后很多事情变得不可控了,近4年晋升停滞,工作缺乏挑战性,让我感觉每一天都在消耗自己,有时也会想“努力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去香港读书,既是为了我,也是为了孩子。
2018年,7岁的女儿面临小学择校,我们全家从昌平搬到了海淀,租了个有学位的房子,每月房租8500元。我比较看重英语教学环境,给女儿申请了一所私立外国语学校,一年学费6万元左右。
海淀圈太卷了,有的父母全职陪读,为了孩子能进六小强(海淀小升初时的六所重点中学)参加各种竞赛。我一直认为学习是女儿自己的功课,从来没给她报过语数英培训班,更多是培养跳舞、乐器这些兴趣,还有夏令营活动,每年教育总投入至少要20-30万元。
没有北京户口,是每个北漂家庭都逃不掉的现实难题。我也挺发愁的,这意味着女儿在小学五年级或是初二的时候,要么回原籍读书参加高考,要么上国际学校将来出国,有些父母会去弄个天津户口美国top30名校留学,在我看来都不是最优解。
朋友全家前几年移民去了新加坡,孩子从小接受精英教育,毕业后接轨海外名校,我确实心动了。但转念一想,距离北京将近4500公里,人生地不熟,父母去陪读无法工作,整个家庭的牺牲太大了。
一时间仿佛陷入了僵局,我只好寻找新的升学出路。
2021年,我和保险代理人聊到了子女教育问题,他给我指了一个方向。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都市,护照免签168个国家和地区,个税上限17%,特别是优质教育和医疗福利,完美契合内地中产家庭的需求。而且,北京直飞香港只要3个半小时,语言和生活习惯也更容易接受。
分享自己去香港读研的思考
我查了相关政策,父母只需要读一年全日制香港硕士,获得香港签证,这期间未满18周岁的子女作为受养人可以一同来港,和香港本地生享受同样的免费公立教育,投资回报率很高。
当时我周围的信息相对闭塞,后来入读香港都会大学后才知道,广东的中产家庭,一般在孩子小学四年级前就开始规划香港身份了。父母一年港硕毕业后申请IANG签证,再满6年就可以转为香港永居。为的是赶在高考前,孩子能以永居身份参加DSE考试(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也称香港高考),不仅可以凭借DSE成绩申请香港公立大学和全球300多所海外名校,还能低分入读内地985和211大学。
我这个人怕麻烦,也为了少走弯路,花9万元找了中介递交申请材料。因为工作偏市场方向,选择了MBA专业,中文授课,没有年龄和学历限制,一年学费28万港币。去年2、3月线上面试,很快就有了反馈。
去年4月收到offer的那天,我正巧在星巴克,整个人非常冷静,迅速画了个思维导图,从家庭、工作、生活和子女教育这4个方面去权衡利弊,结论是我值得迈出这一步。
事实上,帮女儿挣脱高考教育内卷、切换国际化赛道只是一方面考量。我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舒适圈呆久了,也想借着去香港读研的机会,看看外面世界的变化,未来职业发展有哪些机遇,顺带还能提升学历。
但那时香港因为疫情原因还没有通关,谁也无法保证多久之后才能回家。亲戚朋友都不看好,问我们“都这把年纪了,图啥啊?”。起初老公很支持,后来也有点摇摆。
我还是很坚定地向学校递交了“来港就读申请”,等到7月,我的学生签证办好了。香港这条路能不能走通,我其实心里也没底,但总要亲自走一遍才能明白其中滋味。
早上9:30从北京直飞香港,那天国际值机的人很少
在家庭规划上,我和老公达成了一致:未来一年,我去香港读研,他留在内地工作,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女儿一直很独立,我们简单聊过妈妈为什么去读研、对她会有哪些受益,看到爸爸妈妈为了生活、事业打拼,我相信对女儿也是个榜样。
去年8月下旬,我给女儿转学到了海淀一所寄宿学校。老公长期出差,实在没法照顾女儿的生活和学习。我花了5天时间,赶在开学前给女儿办理好了五年级插班插班,心里可算是踏实了。
从此,我们一家人,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不断努力。
痛,并享受
2022年9月6日,香港入境事务大楼。
早上5:20,我准备起床,去办理香港居民身份证。刚到香港什么都不清楚,也没有提前预约,只好去现场碰碰运气。不到6:30,我前面已经有10位在等候办理,我真实感受到了香港身份的火热程度。
MBA专业大概有300多人,其中70%-80%来自广东深圳。整体年纪呈现阶梯状,有刚毕业想要提升学历的年轻人,也有50多岁财富自由的企业家,闲着没事来读个书。
为了孩子来读研的父母也有不少,子女教育话题,总能快速拉近彼此的关系。我发现深广父母其实是把香港当作通往加拿大、澳洲的跳板,而北京父母更多渴求一条进入香港名校的捷径。出发点或许各异,但他们都有一点共识,给孩子的未来留有更多选择。
领取香港身份证
很多人同时申请了3、4所学校作为备选,而我完全不知道其他学校。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冒险了,同时也很庆幸。据说今年香港都会大学硕士的报名门槛被卷到了新高,博士、双硕、海外名校生扎堆,网上也有人吐槽211学历被拒,竞争压力肯定是不小。
人到中年,重返校园,身份转变得猝不及防,我很难静下心来。人坐在教室里,脑子里想的却是工作和家庭,恍惚间还以为是外出参加培训,这种错乱感持续了一个多月。
MBA的课程安排很紧凑,时间不限于周中周末。有时会邀请国外老师在7-10天内集中上大课,老师操着一口“港普”,一天基本上6个小时,还有总结的小课穿插在其中,我只能把所有杂事都抛掉,快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要说读研期间最痛苦的事情,那一定是写作业。查资料、做PPT,熬到后半夜也是常有的事儿香港读研一年制,香港读研到底卷到何种程度?太可怕了!,我工作时都没这么拼命,渐渐地我也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很多人调侃一年制港硕太“水”,实际上,MBA专业有很多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课程里也设置了大量商业案例需要小组讨论,过程中不断激发我的主动意识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灌输一些死板的概念,也让我看到了北京、香港两地教学方式和理念的不同。
在阶梯教室上课
根据香港政策,一年制港硕拿的是学生签证,这期间我无法工作,家庭收入直接减半,但老公也没有抱怨过赚钱压力好大这种话。来香港之前,我们大致估算了这一年的开销,读研学费不到30万元,衣食住行算50-60万元,加起来大概80-90万元,还在整个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也能保证两地的生活品质没有降低。
在香港生活,房租绝对是开销大头。我在尖沙咀长租了一家酒店式公寓,大概40平米,每月2万港币左右。肯定没有北京房子宽敞,好在是拎包入住,一个人住也还算舒适。
香港的消费水平要高于北京,这一点我是有心理预期的。但是看到超市里一个土豆要15港币,也还是相当震惊。
我身边很多父母至今还在观望,原因之一就是香港消费太高。可在我看来,我现在花的每一笔钱,长远规划都是为了子女教育做投资。之前有人推荐我花150万买个北京户口,或是购置200万房产移民希腊,我都否决掉了,不想把家庭的未来置于如此高的风险当中。
在香港租的房子
脱离了之前在北京大厂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在香港的生活挺松弛,也富有烟火气息,让我整个人慢了下来。同学也很感慨,说我没了刚开学时“肉眼可见的疲惫”状态。短暂逃离职场和家庭的Gap year,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教育焦虑。
在香港读研的这段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会和家人视频通话,聊聊女儿在学校的生活、老公的工作,也会分享我在香港的所见所闻。2022年12月,趁着北京学校居家上网课,我给女儿办理了受养人签证,并顺利拿到了香港身份证。
进退两难
对于女儿的教育,我的规划是让女儿尽早来香港接受教育,高中毕业后目标港八大,等到硕士时,再按照她的喜好选择国家和学校。
我在电话里和女儿说了这个想法,我们沟通很顺畅,并约定今年9月转到香港读小学六年级,等到6月底内地期末考试结束后,就来飞来香港参加插班考试。
今年6月,我提前半个月开始准备女儿的简历。我觉得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比较倾向香港的直资、私立、官立、资助学校,学区选择九龙、港岛、沙田,优先一条龙升学,一共筛选出126所学校符合以上条件。
我原本心里很有把握,可是没想到香港很多学校不接受小六插班。香港小学生需要在五、六年级共参加3次呈分试,取平均成绩作为升中参考。如果缺少一次考试成绩,面对名校派位就没了优势。
很多人给我出主意,让女儿降到香港五年级,花一年时间适应环境,同时学习英语和粤语。我认真问过女儿的想法,她有点抗拒和低年级小朋友同班,还可能会被嘲笑。还有一种方法是找教育局派位,只能保证有学上,但是学校质量是未知数
评论列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