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要移民 长女打前站
来自福州的Sarah今年14岁,她13岁就到宾州读初中。她说,她家不是福州当地人,而是来自湖南。她的父母开了一间工厂,已经申请投资移民(EB-5)。“我们的申请于2014年8月递交,现在已经排到2014年7月,马上就要排到了。”不过,她表示,她将来不一定要留在美国,因为她的梦想是当明星,将来也许会回国发展。她的理想大学是南加大和纽约大学。“我可能要双修,除了电影外,我可能要再修一个专业。”
福州姑娘Sarah计划读艺术院校。(美国《世界日报》)
她是通过美国寄宿家庭网络联系美国初中和寄宿家庭的。“寄宿家庭家人很好,主动找我讲话。”她认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做小留学生。若是有自制能力,可以留学。如果有的孩子没有安全意识,不要来。“我认为,8年级过来比较合适。我是7年级来的,化学和三角函数没有在中国学,很可惜。”
她说,到美国感到最困难的是上课听不懂,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大堆,做也做不完。出去买东西,商品名称看不懂,曾经买错东西。现在,她能听懂老师的80%的讲课,上课记笔记,回来再看美国藤校留学,遇到不懂的词汇,用翻译软件查。
在美国一年多,她感觉到中美文化上的差异。在美国,朋友之间都要说“”,话要讲出来,但是中国朋友之间不讲“谢谢”。“如果讲谢谢,就是见外了。”作为国际生,想跟美国同学交朋友,自己要主动,而美国同学见面都说“Hi”,但并不想主动与国际学生交朋友。
她说,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失踪后,她从网络上看到这个消息,担心自己会出事,非常小心。好在当地比较安全,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她说,她在美国一年中,爸妈没有到美国看过她。圣诞节福建美国留学,寄宿家庭带她去住家妈妈的哥哥家过节福建美国留学,赢在起跑线?中国孩子赴美留学是否越早越好?,但是那家人养了两只狗,“这两只狗追着我跑,我很害怕,躲起来,怕狗看见,也不敢吃东西”。
赴美国留学价格,最新留学数据:中国学生冲美本开局不利?申英卷出天际?
近期,随着英美名校陆续放榜,2023年早申季大幕初启,根据目前情况看,中国学生在美本早申阶段开局似乎并不理想。据部分媒体的不完全统计,卡耐基梅隆大学录取中国大陆学生14人,加州理工共录取大陆学生仅1人……近日顶思发布的《2022年中国国际化特色学校年度分析》也显示,中国赴美人数已经历两连降……此外,三年疫情在深刻影响国内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给留学市场带来深远影响。中国留学市场和主要留学目的国在三年间经历了什么?未来会有哪些新的变化?通过分析数据,结合行业相关研究和新闻报道,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01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国数据:美降英涨,澳加德法日波动
在顶思推出的《2022年中国国际化特色学校年度分析》中,我们综合了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和各国研究机构数据,统计了近四年中国学生赴八大主要留学目的地留学人数。
从最新数据来看,2021/22学年QS100名校留学,中国学生高等教育阶段八大热门留学目的地分别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日本(94063人)、德国(40122人)、俄罗斯(39939人)、法国(27950人),在这当中,赴美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依旧断崖式领先,澳大利亚以2000多人的微弱优势力压英国,位居第二位,美澳英加四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均超过10万人,处于第一梯队,四国合计占比近七成。
而综合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八个国家涨跌互现,美澳法三国数据均有下降,而英日俄等国家则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9/20学年的中国留学生总数为人,2021/22学年下降至人,近两年间人数呈逐年递减趋势。和美国的趋势相反,近四年间,英国留学人数呈现上涨趋势。
总量上来看,在疫情影响下,近年来中国海外留学人数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下降,而从趋势上来看,较之于2020/21学年,2021/22学年留学人数呈现温和上涨,随着出入境政策放开,未来有望进一步回暖。
02数据背后,赴美人数跌破30万,留学冰火两重天?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海外留学人数的波动,疫情管控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在顶思之前的留学调研中,意向留学家庭中近八成都将疫情列为了首要影响因素。疫情同样也引发了对留学安全性的担忧,留学国家疫情防控的策略及成效,留学异国是否会增加感染风险,都对留学人数变化产生深远影响。
▲影响中国家庭留学规划的重要因素
除了疫情因素带来的留学安全性的思考,留学目的国社会治安状况以及其他人身安全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引发关注。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也波及到教育产业,带来了签证政策和留学生政策的变化,给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带来了一定潜在风险。而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留学人数产生一定波动。
而这些,正是各留学目的国中国留学生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以前三名中的美英为例:
1.美国:中国仍为第一生源国,但总量跌破30万
根据《2022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2022),2021/22学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中国大陆留学生为人,占留美国际生总数的30.6%,这已是中国大陆连续第13年成为美国国际生最大生源地。
但同时,这也是中国赴美留学人数首次跌破30万,相较于2020/21学年的降幅为8.6%,而同期留美国际学生总人数则在经历了2020-2021学年的大幅下降后,出现了3.8%的增幅。
通过分析美国国际教育协会( of )发布的2009年至2022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The Open Doors )不难发现,赴美留学人数自2009/10学年到2019/20学年逐年稳步增长,由人增长到人,创下历史最高记录。2020/21学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人数出现历年来首次下降,总人数为人,2021/2022学年,人数进一步下降,跌破30万大关,相较于2019/20学年的峰顶人降幅22.1%。
2.英国:疫情下的逆势增长
相较于其他国家,疫情对英国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小,2021年英国留学市场就已经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而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赴英学生数量不降反增,创历史新高。
根据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UCAS发布2022英国大学申请数据,国内申请人数创新高。数据显示赴美国留学价格,最新留学数据:中国学生冲美本开局不利?申英卷出天际?,2022年中国大陆通过UCAS申请英国本科的学生人数共31400人,比上个申请季增加2910人,增长10%,申请人数是2018年的两倍(截止2020年6月30日)。
另据《英国高等教育大数据》( : UK)于2022年1月27日发布的包括大学录取专业数据、英国留学生等数据在内的英国高等教育统计数据,在上一学年,英国留学生总数已超55万,达到人,同比上涨12%。其中在英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超14万(万人),同比增长15%,五年间增长了56%,在国际学生中占比25%,排名第一。
究其原因,也和英国政府的积极政策密切相关——
支持疫情期间留学生留在英国本土通过网课学习。疫情期间,英国高校一直在提供远程学习方案,如果学校允许学生新学年先上网课并在日后抵校入学,学生签证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新学年英国政府为学生签证(或第四层级签证)持有者延长了签证的优惠政策,允许他们在2022年4月6日之前在英国境外进行在线学习。
与中国互认疫苗赴美国留学价格,简化入境及隔离手续。2022年2月11日英国政府同意承认来自中国和其他15个国家的和地区的疫苗批准证书。在中国本土接种经批准的(科兴或北京生物)疫苗接种者将遵守与英国本土接种者相同的规则,并且在抵达英国时不必自我检测隔离。
恢复毕业生工作签证。2019年9月,英国政府恢复了已取消7年之久的国际学生毕业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允许高校留学生毕业后留英生活工作两年,2020/21学年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凡是本科及以上的国际生,都可以在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2年。
各高校在疫情期间对国际生的补偿政策。根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曼特斯特大学在内超过70所大学,为了帮助留学生顺利返校,联合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安排包机送中国留学生到英国读书。像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学校不仅提供包机服务,还安排专车接送,并且对学生隔离期间住宿及三餐、核酸检测等支出实行减免政策。
为中国留学生特设奖学金项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继续携手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4个地区的英国高校在中国发起“2022非凡英国奖学金计划”,共设立26个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奖金总额逾26万英镑,单个奖学金金额不少于1万英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英国政坛变动,对华政策可能生变,未来会否控制留学生签证目前尚存疑虑。
其他国家中,澳大利亚和美国趋势大体相当,赴澳的中国留学人数在经历了2019/20学年的峰值后,呈现小幅下降趋势,相较于最高点,2021/2022学年的降幅为8%。数据显示,2002-2022的20年间,中国一直稳居澳大利亚第一留学生来源国。而此次的下降幅度也是20年之最。
另一方面,根据澳大利亚政府教育部官网2020/21年度数据,澳洲所有持学生签证赴澳留学的海外学生总数为人,相比前一年降低17%,因疫情而关闭国门的澳大利亚,经历了留学生数量的大幅减少。
趋势变化最大的则是加拿大,2021年,加拿大放宽旅行限制,凭借社会环境、就业移民政策等优势,分流了部分留美群体,留学人数经历V型反弹,逐渐回复到疫情前水平。
同时,德国国际学生人数则由于受新冠大流行影响较小,虽然增幅较小,但仍呈上升趋势。自2010/11冬季学期以来,德国国际学生人数共增加了89%,2021/22冬季学期约有35万国际学生在德国大学注册,刷新了记录,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约25000名学生,相当于增长了8%。其中,中国仍是德国国际学生主要来源国,2021/22学年的中国留学生数占全球赴德留学生总数的12%。
另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选择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家庭则主要考虑到其距离优势,同时也兼顾到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安全因素以及更为友好的对华政策。
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地,中国的留学意向群体的新变化无疑影响着全球多国的留学市场及国际教育行业。而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海外留学市场将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此外,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作为吸纳国际学生的大国地位并不易生变化,但欧亚多国也将中国作为招收国际学生的重要生源地,积极出台利好政策,吸引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多国联申”受留学圈热捧。
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和“在地留学”的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关注,未来留学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 李成
到美国留学自费,《北京头条》专访北大自费留学第一人: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
978年,邓小平发表了扩大对外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留学工作由此兴起。1981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外交部等七个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以及《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正式肯定“自费留学人员是我国留学人员的组成部分”。
1982年,海闻赴美留学,成为恢复高考后北大自费留学第一人。1995年,他回到祖国,成为最早一批放弃国外终身教职回国的几位经济学家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现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在那个年代,自费留学的学生在美国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又为什么会放弃国外高薪工作回国?建党百周年之际,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对海闻进行了专访。
北青报:当年为什么会选择自费出国留学?为什么会选择美国?
海闻:“文革”结束恢复了高考,我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当时北大经济系与美国也有一些交流,有一些来自美国的留学生和老师,还有很多中国学生公派留美。我们要想建设好一个国家美国top30名校留学,向全世界各个国家学习也是有很必要的。
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是一个世界强国,并拥有世界上最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从专业角度来说,很多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美国的学者。所以当时到美国留学学经济学,也是比较自然的选择。
至于为什么选择自费?因为当时国家经费有限,公派机会非常少,就想到了通过自费留学来达到去学习的目的。
北青报:您在申请学校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海闻:挑战确实很多。我从大三开始为出国做准备。由于与外界隔绝了很多年,当时北大图书馆基本上没有国外学校的资料,我就去北京图书馆(北图)查询,其实那里的资料也有些陈旧,但还是可以查到美国一些大学多年前的招生简章,简章上的地址是对的。我就按照这些地址,一封封信投向美国。由于我们77级是春季毕业,绝大多数学校要求秋季入学。不过,大四的时候,我还是收到了美国加州长滩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毕业就走了,成为恢复高考后北大自费出国第一人。
1982年初,海闻初到美国
北青报:到美国留学之后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海闻:那个年代到美国留学,第一个挑战就是语言问题。其实当时申请学校也有托福成绩要求,但那时候中国没有托福考试,我就用了我大学英语的成绩,申请学校当时并不知道我这个“A”的大学英语成绩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英语水平。我们这代人读中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没有完成学业,英语水平几乎都是0,大学从ABCD开始学习英语,学了两年最多会用非常简单的句型。这样的英语去读美国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挑战可想而知。我不得不得把课堂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课后反复听。
第二个挑战是专业。我本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美国读的西方经济学,基本上是一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另外,西方经济学对数学要求很高,而我们那时的经济学不学数学,上大学前因为历史的原因,我连初中都没有读完,所以数学基础也很差。
当然,还有生活和财务上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有个很流行的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很详细且形象地描述了那时候自费留学面对的挑战,得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刚到美国的时候,我英语不好,无法胜任助教这样的岗位,只能到餐馆、图书馆打工。最多的时候,我一个暑假需要同时打四份工。
北青报:出国之后,您看到的美国和此前印象中的美国有什么不同?
海闻:我当时出国的感受跟现在的很多学生可能是不一样的。当时中美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而国内对美国也是不太了解的,我去了之后,确实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国发达程度所带来的冲击。
不过,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已经30岁了,在中国下过乡,完成了北大的本科教育,又是学经济学的,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再看美国就会比较客观,不会简单只看一些表面现象。我能看到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理解它为什么能成为发达国家,也能看到它存在的问题。
跟公派留学生相比到美国留学自费,我还有两个方面的收获。第一,是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我在洛杉矶的城区里打过工,每天看到的都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情况,体会更深。第二,是我提高了自己想办法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初在美国自费留学的一些经历,对我后来回国在北大共同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中国经济学年会,以及到深圳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还是很有帮助的。
80年代中期,海闻在美国
北青报:您在美国长滩加州州立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拿下了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福特路易斯学院商学院的终身教职。1995年,您选择放弃终身教职回国。为什么当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海闻: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现在留学生回国大部分是觉得国内机会更好,但当时并不是这样的,尤其在美国拿到终身教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拿到终身教职再回国的人也是不多的。但我们当初出国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发展,更不是为了到国外去定居生活,而是希望学习到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政策,了解它们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回来帮助祖国更好地发展。我们出去的目的就为了将来要回来。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回来,是因为我一直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期间提出:“要抓紧有利时机到美国留学自费,《北京头条》专访北大自费留学第一人: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加快改革步伐。”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中国启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这时候,我觉得中国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既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又学习了西方经济学,既对中国社会了解,又对市场经济熟悉,回来肯定有用武之地。所以,当时回国就成为了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北青报:您回国之后放弃了一些从政的机会,选择回到学校任教和进行学术研究。为什么?
海闻:一方面是要看当时社会主要缺什么。我们不缺从政的人,但当时缺的是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在教育科研方面。另一方面也跟个人的性格和兴趣有关。
回国之后,我在北大给本科生上课,讲的知识点比较新,又跟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很受同学们欢迎,我也很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在高校里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北青报:从个人经历看,您是最早的一批上山下乡知青,恢复高考后首届北大学子,最早自费出国的留学生之一,最初放弃国外终身教职回国的几位经济学家之一。感觉您一直走在这个时代的前列,您如何看待个人机遇跟国家发展的关系?
海闻: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雷锋、学英雄,那个年代的教育让我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个理想也是我当时入党的初心。
当年是一个热血青年,现在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学者,一直愿意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首先需要的是理想和知识,而我的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正好是吻合的。更重要的,我要感恩国家过去四十多年的变化,当国家的形势发展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我又时刻在准备着,也就自然可以搭上时代的列车。
海闻回国参与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林毅夫合影
原文链接:建党百年 | 专访北大自费留学第一人: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